


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有关青龙宫和青龙王的故事传说在豫北民间广为流传。
相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青龙王的寿辰,每到这一天,武陟县青龙宫庙会热闹非凡。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十里八乡前来赶庙会的群众络绎不绝,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间艺人独制的泥泥狗、布老虎、花鸟画等绝活让人目不暇接,传统的民间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流连忘返,唱戏说书,买进卖出,虔诚香客、青年男女及各色人等进香祈愿、观光凑热闹者盛况空前。
青龙宫座落在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东侧,座北朝南,原名青龙祠,俗称龙王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宫里供奉着掌管北方降雨的青龙王,因为是龙宫,所以其整体建筑布局呈南北狭长的龙形,左右对称。宫内处处洋溢着龙文化的氛围,屋檐、梁柱、门窗处处雕画着龙的图案。大有数尺,小至盈寸,神态毕肖,栩栩如生。
青龙宫门前广场东西两侧各一座碑亭,正门为重檐叠山,气势非凡,广场内青松翠柏环绕,更加衬托出威武庄严的气氛。正门背面是两层戏楼,戏楼上方匾额高书“海市蜃楼”,戏楼前是一进四方小院,可容纳观众数百人。再往里走是二门歇殿,歇殿上方是光绪皇帝手书匾额“惠普中州”,歇殿内为四根青石明柱,四周墙壁悬挂着青龙王传说故事的图画。歇殿后方是青龙宫正殿,匾额是河南省著名书法家唐玉润老先生手书,殿中木制神龛内供奉着青龙王宝相,殿前有香客捐资制作的铁香炉,高约两米许,常年香火鼎盛。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正殿后面是青龙王和龙王奶奶的寝宫,殿内神龛里青龙王和龙王奶奶并肩而坐宝相庄严,殿前小桥两边是放生池。寝宫后檐墙壁上画着“祈雨路线图”,是旧年万花村民及武陟百姓自青龙宫至修武县青龙峡青龙洞祈雨所经之路线。继续前行是“龙圣宫”,宫殿正中是督海龙王即青龙王,两侧分别是东海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龙圣宫后面是后大殿,后大殿分为两层,一层是青龙王与龙王奶奶牌位,二层是道教始祖鸿钧老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牌位。
要说起这青龙王的来历,那可真是大有说处。相传其前世是一修行得道之小青龙,在东海碧波中潜行修道,龙王奶奶是南海观音紫竹林中一只彩凤,常听观音讲经说法,早已颇具慧根。谁知北方有旱魔作怪,以至久旱无雨,青龙为解民间万姓疾苦,私自下凡降雨,从此与旱魔结下仇雠,青龙私自降雨触犯天条,惹得玉帝龙颜大怒,降旨要将青龙斩首,经太白金星求情,贬其投胎人间受难。彩凤早就心仪青龙英雄,听说青龙受难,不觉玉泪滴落,菩萨知其凡心已动,亦将其贬到人间。
话说这青龙投胎降生到黄河南岸豫西山区一个小村庄,父母均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得青龙后,爱若掌上明珠,呵护备至,请乡里私塾先生为儿子起名,单字儒,七岁入学,又起表字青龙,小青龙聪明好学,过目不忘,深得先生喜爱。“天有不测风云”。哪料到青龙降生,旱魔记仇,至白儒十二岁那年,旱魔又来作祟,青龙家乡滴雨不降,庄家颗粒不收,瘟疫四起,百姓背井离乡,饿殍遍野,小青龙父母不幸罹难。青龙悲痛欲绝,在乡亲帮助下埋葬了双亲,并在坟墓前筑草庵,为父母守孝。一日巧遇游方道长,见青龙骨格清奇,且眉宇之间英气逼人,就收其为徒,习心传授武艺,小青龙为报父母之仇,消灭旱魔,不分寒暑,早起晚睡,勤学苦练,三年之中,筋强骨壮,将十八般武艺炼得炉火纯青。不觉三年守孝期满,师父见青龙已长成人,授意让其四处历练,自己云游四海去了。青龙在双亲坟前含泪作别,离开家乡,四处闯荡。一日来到怀庆府武陟县境内万花村,适逢高员外招工,见青龙体格魁伟,忠厚坦诚,就收入府中。
说起这高员外,其祖上曾为前朝方姓显赫官员的得力管家,因相中此地风水,让高管家暗中置房买地,营造“方家花园”,以备颐养天年,后方某因得罪朝中权奸,被满门抄斩,高管家为避嫌,将方家花园改做万花村,从此隐姓埋名,居住于此,不问世事,课儿育孙,经营田产,家道日盛,及至传到高员外,家业已如日中天。从武陟万花村至修武县之太行山中,百里田地均为高家所有。高员外夫妻为人忠厚,经常接济乡里,做些修桥铺路的善事,因此在武陟、修武两县百姓中颇有善名。
再说彩凤投胎到太行山区一裴姓夫妻家中,与青龙一般遭遇,父母双亡,流落他乡,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难,后被好心的高员外收留,员外夫妻因没有女儿,见小彩凤聪明伶俐,对她疼爱有加,视同亲生,百般调教。及至年长,将府中一干内务事宜,俱教于彩凤管理,彩凤聪慧能干,为人谦和,处事得体,府中众人,虽无明言,早已将她当做小姐看待。青龙到得高府,庄家把式,粗重活计,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为人又心计灵活,口勤手快,很快得到员外器重,也赢得众伙计尊重,日久天长,在劳动和生活中,与彩凤互诉身世,惺惺相惜,相互倾心,并且二人志向一致,发誓除掉旱魔。二人多次借上山之计,到太行山中探得旱魔所在,与之初次交锋失利。二人多次周密计议,数次力斗旱魔,终将旱魔镇压与太行山青龙峡谷之底。再说高员外,一次嘱托青龙浇地,不见他白天干活,问询起来,青龙总是说晚上干活赶工,但是麦田里总是水足肥足,长势旺盛。员外顿生疑心,某日夜半,趁着明月高照,悄悄到田间察看,眼看行至井旁,水车边并不见青龙人影,但听得井中有水声甚响,员外心中奇怪,就藏匿一旁,看看动静,片刻之间,呼啸一声,一条青龙从井内探出,鳞须清晰,威武昂扬,其尾盘在井侧树身上,昂首向田间喷洒雨水毕至。员外惊得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方知青龙不是凡人,原来是青龙转世。员外不敢惊扰,悄悄回至家中,与夫人商量。次日,即将彩凤青龙唤到堂中,把彩凤收为义女,许配青龙为妻,择吉日与二人完婚,又将太行山中现今青龙峡附近的百里山场做为嫁妆,陪给女儿女婿,并到修武县衙办理了土地契约。
现在青龙峡顶有裴家庄村(又名陪嫁妆村),并立有高家地产碑,青龙峡与万花村村民来回走动,好象姑舅亲戚一般,万花村民到青龙峡游玩,只要出示身份证,不用购买门票,并且有人管吃管喝好招待。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青龙彩凤成婚后,因员外之子不争气,只知吃喝玩乐,员外将家业事务教与姑爷姑娘打理。青龙彩凤殷勤能干,家中事无大小均处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帮助邻里,助人为乐。一年冬天,青龙到村里井台上挑水,远远看见一个老大娘经过井旁,因冰冻地滑,站立不稳,险要跌倒,老年人年迈体衰,这一跤跌下去,可是要老命的,青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呼啸一声飞至井旁,把大娘抱在怀中,大娘正在危急之中,只见一条青龙呼啸而至,唬得魂飞天外,定睛看时,原来是白青龙救了自己。此后,一传十,十传百,万花村皆知白青龙是真龙转世,但最后知道的人却是彩凤姑娘。听得人言,彩凤一笑了之,和自己生活了几年的丈夫是人是龙,自己哪里会不知道,所以颇不以为然。一日,彩凤在房中纺棉花,青龙坐在一旁读书,彩凤想起传言,就开玩笑问青龙是不是真的,青龙哈哈一笑,问妻子是否相信,彩凤说除非你变一条龙让我看看,话语之间,青龙人忽然不见,只听声音说,你往怀里看!彩凤低头看时,只见放置线团的小筐里有一条青蛇。彩凤呵呵笑道,人都说你是条龙,我道有啥了不起,却原来是条小虫!拿起搅动纺花车的小木棍,挑起小青蛇扔到门外。此时,又闻听青龙声音,你抬头往上看!彩凤抬头看时,只听房梁上这头到那头,活生生盘着一条青龙,须尾皆动,威武逼人。才知丈夫是果然是真龙转世!此时,听得门外仙乐响亮,鸾配齐鸣,奇香阵阵。出门看时,原来是太白金星前来传旨,玉帝闻知青龙彩凤镇压旱魔,施恩百姓有功,人间历劫已满,特招回天庭受封。至此,彩凤忽如醍醐灌顶,前生后世,因果循循,历历在目,于是夫妻二人肉身成仙,与太白上天拜见玉帝。此事,早已惊动万花村众百姓,纷纷设案,焚香祷告,祈祷神龙造福百姓。玉帝钦封白青龙为督海龙王,掌管北方内陆降雨事宜,彩凤为龙王夫人。二人受封之后,返回太行山青龙峡,居于半山腰之青龙洞中。
此后,万花及武陟、修武两县百姓但逢天旱,就备起纸烛供享,到青龙峡祈雨,祈雨众人尚未回家,雨水已至,且与所祈愿之雨量相符,半犁不差,非常灵验。相传清朝光绪三年春夏,河南大旱,庄稼无成,百姓困苦异常,时任武陟知县与道台一起到万花村青龙宫祈雨。是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知县焚香已毕,头顶官斗,上插一炷火香,斗内埋有炸药。祷告说,都说圣龙有灵,今治内大旱,我耻为一方父母,实无解救良策,前来祈求龙王降雨,如不显圣,百姓无生路,我亦不独活,你不解救百姓,亦妄为圣灵,我与你同归与尽!言毕,长跪不起,及至香支燃到三分之一处,忽然自天边飘来一片黑云彩,雷电交加,顷刻之间,大雨飘泼而至。众人大喜,说神龙果然有灵。但是,庙外衙役来报,青龙宫外尘土飞扬,滴雨未下。此时,天空雷声大作,传来声音说,旱魔挣脱牢笼,复出作怪,我擒拿之后,再来降雨!一顿饭功夫,果然阴云密布,雨水如注。于是,县府衙门连忙修表奏章,上报朝廷,光绪皇帝闻奏,亲笔御书“惠普中州”牌匾,赐予青龙宫。
龙王的故事传说在豫北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时至今日,世界和平,政治清明,武陟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战略,县域经济飞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青龙王的传说虽然无从考究真假,但青龙宫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日益彰显出其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价值、魅力,青龙王的的故事也寄托了广大人民群众期待政通人和、改造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