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祠:柳下惠嫡系后裔在焦作
http://www.jzrb.com 时间: 2006-8-22 来源: 焦作日报
记者 李相宜
提到柳下惠,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坐怀不乱”的真君子,但晓得他为什么被孟子封为“和圣”的读者恐怕不是太多,而位于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一街24号的“和圣祠”和柳下惠有什么瓜葛那就需要记者为您慢慢道来了。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记者就曾经到恩村探访过“和圣祠”,并随手拍了几张图片发在了沁园春文化网上,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处值得保护的古迹而已。直到前不久,记者再次在市政协文史委看到有关“和圣祠”更为详尽的资料后,才为这处面临着搬迁的重要文物着急起来——南水北调工程的绿化带刚好穿过这里。
“和圣”一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柳下惠(前720~前621),原姓展,名获,字禽,春秋鲁国大夫无骇之后,因食采柳下,谥号惠,故后人称柳下惠。柳下惠身怀治国安邦之才,颇具正人君子之风,但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士师(管刑狱的小官),却因为执法严明、刚直不阿三次被罢官。
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记者从中查找到这样一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孔子赞扬柳下惠:“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斯已矣。”又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孟子称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还将柳下惠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圣”,文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后人据此尊称柳下惠为“和圣”。
“和圣祠”为何在恩村
恩村古称承恩镇。据传,承恩镇柳氏始族柳茂本在山西永济县系柳氏掌门长子,按旧制惟有嫡传长子得主祭祖宗,故该柳氏族人迁来恩村时,必以建“和圣祠”为第一要务。
据承恩镇柳氏家谱记载,和圣祠初建于明正德年间,由柳氏第四世柳凤巢、柳凤周主持兴建,当时“因财力不逮,仅购地三亩半,止建和圣殿及拜殿各三间,修成前后花园。”后逢明末战乱,建筑毁坏严重。
至清乾隆年间,由柳氏第九世柳大文、柳大嵩集资扩建,将“和圣殿由三间增至五间,增建东西厢房各三间于拜殿前,加修砖园璇二门,上刻‘河东郡’三字。其间大嵩公病逝,由其子元瑾、元璐继续完成,时在乾隆十九年。”光绪十七年,柳氏后人又增建临街房五间,并在大门上方悬挂“柳氏宗祠”木匾,将原来的“和圣祠”匾额改装于大门后上方。至此,和圣祠建筑历经数百年而完工。解放战争期间,和圣祠大殿及拜殿毁于战火,于是这座国内惟一的“和圣祠”不再完整。目前“和圣祠”尚留有大门、门后的“和圣祠”匾额、砖园璇门及部分院墙,按原建筑图纸搬迁重建后仍应具有文物价值。
“和圣祠”的价值所在
有人会说,一位2600年前的古代圣贤所居住的祠堂,尽管历经数百年的修葺,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究竟值得不值得保护和重建还是一个问题。
然而,如果您了解了2005年海内外柳氏、展氏宗亲举行的中华“和圣”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网络公祭活动的盛况,就会意识到“和圣祠”对于焦作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且不说柳下惠的子孙如文学家柳宗元、书法家柳公权、诗人柳永、理学家柳贯、军事家柳升、现代的著名诗人柳亚子等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赋予“和圣祠”以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仅当代学者柳诒征、画家柳子谷、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中科院院士柳百新、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中科软件集团总裁柳军飞、河南阿庆嫂集团董事长柳娥等柳氏后人对柳下惠及“和圣祠”的认祖归宗,就足以给焦作这方热土带来无限的商机。
虽然柳下惠的墓究竟在山东新泰还是在河南濮阳尚是一桩公案,但柳下惠的祠堂和嫡系子孙在焦作的恩村确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全国目前只有这么一处“和圣祠”。围绕这所祠堂,焦作的文化人就可以做许多事情,比如搞一个有关柳下惠的“和圣”网站,开辟一个“柳下传人”的专栏,编辑一本《华夏柳下通谱》,成立一个柳下惠研究会或者是柳氏经济文化促进会等,一下子就把海内外的柳氏精英聚集在焦作山阳。
重建“和圣祠”的意义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栏目谈到新近发现的《安徽岳溪潜阳河东柳氏家谱》,并引用《中国商报》的文章称这套家谱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谱系完整,从柳下惠开始到现在将近90代。第二,家谱中有历代祖先画像达三四十幅,其中有柳下惠夫妇、柳宗元、柳永、柳升(明朝时修建北京城的副总指挥),这在过去的家谱中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柳下惠夫人的画像是第一次发现。第三,这个版本有柳宗元作序,有北宋文学家柳开(柳公权五世孙)的序,总之,从唐宋元明清历代序文完全。根据家谱,专家可以考证出柳氏家族中人的辈数关系,比如柳宗元是柳下惠40代孙,柳公权是41代孙,柳永是45世孙。
柳下惠主张和善,不喜欢战争,对民族、社会的利益更加看重。不当官的时候,他与百姓打成一片,并兴办教育。其弟子也曾有数百之众。“有人说孔子是中国最早创办私立教育的,实际上柳下惠远远在他之前。家谱中有记载,写他带学生到处游学,甚至有学生的名字比如西仲良。而且,孔子还可能是柳下惠的门生的门生,《论语》中把柳下惠尊为圣贤,受他影响很多。在当时,柳下惠确实是道德楷模。”姓氏研究专家柳哲说。
柳下惠的学术思想主体,应该就是“和”与“乱”。孔子、孟子对柳下惠的称赞,都在一个“和”字上,上和于君,下和于民。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家和万事兴、夫妇和合的家庭道德;阴阳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原则,中华民族“和”文化、民俗中的“和合”文化传统,起自和圣柳下惠。乱则不和,和则不乱。乱与和的关系,是东周时期王与诸侯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首要社会思潮与问题。“坐怀不乱”,不乱需要个人品德去完成、去保证。这一切。在我们今天建设、深化和谐社会的事业中,都有着深刻的理论研究价值与重要地位。
由于柳下惠比孔子还要大169岁,因此有人认为这本家谱的历史人文价值已经超过了孔氏家谱,完全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信息告诉我们,重建“和圣祠”可以借助这些资源确立我市在柳下惠“和圣”文化研究上的重要地位,为焦作旅游和招商引资工作寻求一个新的支点,而这一切的代价仅仅是在我市南水北调绿化带的界外拿出几亩土地,利用和仿造“和圣祠”废墟上的那些建筑材料重建一个修旧如旧的“柳氏宗祠”而已。
http://bbs.jzrb.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bbs.jzrb.com/UploadFile/2006-8/200682423666996.jpg
图一(1884):位于山阳区恩村一街24号的“和圣祠”大门。
http://bbs.jzrb.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bbs.jzrb.com/UploadFile/2006-8/2006824232014178.jpg
图二(1876):守护“和圣祠”的柳氏后人。
http://bbs.jzrb.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bbs.jzrb.com/UploadFile/2006-8/2006824233225380.jpg
图三(1890):“和圣祠”的东院墙。
http://bbs.jzrb.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bbs.jzrb.com/UploadFile/2006-8/2006824234118836.jpg
图四(1891):距离“和圣祠”百米之遥的恩村祖师庙,已经被确立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