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象的眼泪》败笔连连 不过一阵龙卷风

(2008-08-05 12:43:48)
标签:

大象

畅销

文化

分类: 小编论坛

我听了媒体的话,看了《追风筝的人》。还是听信他们,又买了《大象的眼泪》。

前者让我感到极大地满足,后者就大呼上当。不是我故意拿着者与前者比较,实在是出版商为了让我多花一本书钱,有意误导,却不知,丢掉了刚刚建立的信任。我是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下,在不停变换姿势,寻找零食,翻翻电视频道的无聊中看完了《大象的眼泪》。

但我看的还算细心,每页都看,从头到尾,所以我对我的结论负责任。

结构很失败。这个故事靠着一个很规矩的交替穿插结构支撑起来,二十几岁的青年的倒叙和九十几岁老年的顺叙。作者穿插也许是为了小说形式多变一些,读起来跳跃感强,活泼些,但看到最后,我却不明白作者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九十多岁的男主角在安养院的坏脾气是为了什么,和大象有多少关系呢?不过,倒是可以借此领略下老年人的心理。

故事很失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个康奈尔大学的大学生,突然遭遇父母双亡,财产全无,重击之下放弃考试,半夜爬车,遇到了一个马戏团,开始了三个月的马戏团生涯,目睹了马戏团里鲜为人知的残暴和决绝。读完后梳理一下,故事的思路还算清晰。可是这也太对不起一个故事了。读了一半,故事还有没开始的感觉;快结束了,还在故事之外徘徊。如果不是翻到最后,我不相信自己是看完这本书的。

翻译很失败。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也可直截了当。管奥古斯特为“小奥”,“这太驴了吧”,“反正我要闪人了”,“好嘛好嘛,拜托你别再嚷了”,诸如此类,都是什么语调呢?翻到最后一页,“本书中文译文由台湾九歌出版社授权使用”,原来如此。怪不得洋不洋,中不中。这个,引进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注意这些不协调吗?稍微调和下适合我们的口味,一点儿不难。为此破坏书的品相,太不小心了。

这本书唯一让我觉得值看是作者的跋。第一,让我对美国马戏团有了初步理解。第二,读到了几个真实的动物遭遇。第三,从她的写作初衷和过程理解了故事和结构的仓促和力不从心。美国马戏团的历史和故事确实是很好的题材,可惜这样沉重的题材不是四个多月跑几趟图书馆收集些素材就可以驾驭的。为了走进这样的马戏团,作者设计了一个大学生角色,和她一起,无知无畏地闯进这个马戏团的世界。他们在这个世界呆不长,也实在呆不长。像恶梦一般三个月,也不过是作者从图书馆获得的那点信息。跋里两个旧日马戏团大象真实经历足顶过这本三百多页的小说。

怪不得这本书销声匿迹得这么快,群众的眼睛还真是雪亮。豆瓣上都是讨伐媒体讨伐书名讨伐出版商的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本书的畅销,媒体可以煽风点火,但群众的力量才是它壮大或熄灭的关键。畅销书的根本还是内容,畅销书的路线还是口耳相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