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教育 |
这些问号到底谁来回答?
刚刚看到一个新闻: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在选修课上与讲课老师发生了冲突,引起了哗然。
事件简单回顾:公元2008年1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第八阶梯教室里,经济学教授杨帆在讲一堂选修课“生态经济与人口环境”,但很多学生没来上课,有的学生来了后只是交了一下论文就走了,结果杨老师看到人很少就开始将教室门锁上不让里面的人出去,也不让外面的人进来,当有缺席的学生收到短信后赶来的时候进不来,人聚多了以后有学生用脚踹门激怒了老师,于是老师开始“责骂”,骂完后又回到教室讲课,但教室里有一名女生突然拎起书包就走,杨老师冲出教室抓住了女生的胳膊引起了肢体冲突……
看起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网上一搜索关于“大学生现状”发现,很多话语是冲着学生去的:什么信仰缺失,理性模糊,什么教室是放牧场,宿舍是垃圾场等等……
大家说的确实是现实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群体也确实应该认真反思,但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各种力量有没有反思的必要呢?
我以为是必要的,因为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人的年纪了,但他们的很多概念是从家长和社会那里“学”到的!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学习好,要做好人等等,可是等待他们的现实却又是那么的残酷和无情:家长供不起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费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老师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天使,就业后的人和人的关系并不是他们学到的……
就这样,大学生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变得“聪明”了,知道怎么用最少的时间考到最好的分数,知道怎么才能获得老师的首肯,知道怎么才能使自己更有钱,知道怎么才能缩短人生的成长奋斗历程;他们变得“入时”了,知道了怎么样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知道了怎么才能认识更多有用的人,知道了怎么才能讨得别人的高兴,知道了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人生目标等等……
可是当他们走过一段人生之路之后又发现,这一切并不那么容易,并不那么可靠,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这种迷茫很快就会在这个群体里蔓延,于是就只能是对“老师”不再那么敬重,不再那么迷信,不再那么盲从。
当这种“不再”演变成一种力量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于是便感到了一种惶恐,一种失落,甚至是一种愤怒,最后双方只能是互相感受来自己对方的“冲撞”!
可以说,这次的事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件,甚至是小得不值得一提,可能因为当事人之一的老师正好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自己是这么说的),正好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可以把教室门锁上,不让进不让出),所以才把事情搞得有点大!
请问我们的教育主管机构的官员们,当你们一再出台各种管理规定的时候,有几个人去过校园跟学生们认真交流过?当你们挥笔把纳税人的钱用来拨款的时候,有几个对需要的地方做过认真的调查?当你们为了邀功请赏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有几个认真想过,将来孩子们毕业后能否真的找到工作?当你们制定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时候有几个想过孩子学的是过时的理论?当你们在评定优秀教师的时候有几个对教师的人格做过分析和评估?
既然是选修课,学生当然有权利选择上课的方式,虽然上课的迟到早退是不对的,但那么大面积的人不来,你们早干吗去了?这难道完全是学生的责任吗?作为老师在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时候是谁赋予你权利把教室门锁上不让进不让出的?这一行为对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来说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想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现象了,建议尽快制定一个教师的《行为守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教师都辞其咎!
但是作为大学生,你们是不是也应该深刻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
望大家一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