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年房价必降的几大理由

(2007-12-25 00:33:31)
标签:

房产

八卦传闻

杂谈

 

明年房价必降的几大理由

第一、  政策性理由:

由于房子的话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话题,自从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一路飙升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令政府非常头疼的事了,从中央近一年来的所有跟房地产有关的政策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政府的意愿是希望房价下降的,因为现在的房子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商品的价值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历史我们知道,政府之手的力量是不容怀疑的。所以我认为2008年伴随着物权法的即将全面实施,还有新的金融、土地、税法、信贷等政策的逐步实施,都将会对2008年房地产价格的走势起到一定的刚性抑制作用,因此现有的房地产价格必然面临一个下降的趋势。

第二、  市场性理由:

虽然很多业内人士一直在鼓吹现有市场因为存在很大的刚性需求,而供应量又因为受到前端土地的供应量制约,存在着一个整体“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常识性的现象,那就是房屋的整体需求里也包含着所谓的二手房。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可以去分析一下,中国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在未来10年内总体需要多少房子,而现在现有的房龄在30 年之内的房子以及每年的正常开发增长量加起来是足够所有城市居民居住的,只不过有的人住的是“自己的”,而有的人住的房子是“别人的”,但这又有什么呢?记得鄙人曾经写过一个“买房不如租房”的文章在博客里,那只是一个居住理念的调整罢了,至于很多人骂我胡说的原因是没有房子找不到老婆,孩子上不了学等等,那纯粹是无稽之谈。

对于所谓的投资者来说也必须要考虑到一点就是,房屋这种特殊的商品跟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不一样,如果说到其投资价值的话,必须是每间房子有人住才有价值。假设所有人都有房子住了,你再多了的房子又能干什么用呢?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的房价必然下降。

第三、  心态性理由:

虽然一直就有人说,买东西要买涨不买落,但对于房子而言其实未必尽然,这就有点象8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通货膨胀,很多人买了一堆暂时并不需要的东西,最后证明是错误的选择,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钱。现在很多买房子的人也存在同样的心态,生怕现在不买将来再买的时候会涨价,好象自己会吃亏。

但是随着政策的作用,在这种心态里存在的侥幸成分已经被挤压出水份,显现出了其真实的状态,这就是很多炒房人的行为,深圳最近的状况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北京最近的成交量萎缩,所谓买家观望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大家再看看现在的车市更是如此!

记得我曾经跟人开过一个玩笑,假如您不是急着用房,那建议大家不妨开个集体玩笑,所有买家在一个月内全不去那些销售中心,您觉得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并不是房地产市场不好,相反市场会越来越好,但会更理性,会把房价中的水分和“超额利润”部分全部挤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程度,所以说,从现在开始,人们买房子的心态会更理性,这也会带来降价的作用。

第四、   规律性理由:

这个理由是所有理由中最简单的理由,因为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这几年的房价上涨,跟很多外在因素有关:比如奥运,比如能源涨价,但这样的规律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调整而变成不再是上涨的理由新能源的出现,高能耗产业的压缩自然会降低投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样会放缓。

从90年代初开始有商品房的概念和初级市场以来,其实房价的波动规律就曾经被事实证明过,记得从94年的时候开始逐步上扬,但到99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缓冲,一直持续到02年03年,而且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好是中国股市最低潮的阶段。

现在的房价已经一路高歌了好几年了,这期间有很多是好心办的坏事,最早的起因是02年的土地使用政策,由原来的“协议出让”变成了现在的所谓“招拍挂”,一下子就把土地成本拉高了不少,确实富了不少地方政府,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还是舆论的烘托,制造了一种“恐慌心理”,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如果主流媒体都能客观地说明房价的未来走向的话,对于购房人的心理一定会镇定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政府一贯的“摸石头过河”的规律来看,现在也该是再次调整的时候了,因此这个规律将会对平抑房价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明年的房价肯定会降!

 

编后:

这是个人的一个观点,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所以愿意接受任何指导性的批评,不希望有人在留言里骂人,那样很不厚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