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的思考
(2018-06-16 22:57: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7年市级规划小课题 |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予以传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视其为己任。
这二者如何能很好的融合起来,是值得语文老师探索的。这种探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既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又可以在活动中体会、实践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谓一举多得。
一、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1.教育改革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专门列出了“综合性学习”。它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程结构上,旨在体现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带有举例性质。阶段目标的设定具有开放性,给我们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语文综合性学习自我丰富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语文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可以让语文回到本真,让语文课充满生活气息,可以让语文教学形式多样,更加趣味盎然。将之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环节,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契合了这种需要。二者的结合,可以极大的丰富语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师、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教学相长。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丰富教师的知识素养,让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熏陶,达到知识和人格魅力地飞跃;另一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爱上他们,形成文化自觉传承。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要求教师关注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历了几年的摸索,一线教师有了一些收获,知道了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但是在实践中,一部分教师依然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教学的路子走得不是很宽,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综合性学习中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综合性教学中注入新的血液——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个根需要不断有营养补给,才可枝繁叶茂。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的意识不够。
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有设计,有训练,但层次性、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性学习如何融合仅仅停留于表面,即概念化。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还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研究不够,教学上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2.学生对综合性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厚。
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性学习重视不够,对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不浓。通过调查发现,功利性思维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这些内容费时、费力,考试成绩占比不大。基于这样的思想,开展这类学习,学生热情不高,主动性差,导致参与度低。
我们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占据学校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加之他们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对他们对学生辅导不够,教育不够,关注不够,引导不够。学生一般不太重视学习,学习习惯更是不好。对于综合性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不浓厚,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好好引导。优秀传统文化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助推他们长远发展。
3.受自身因素限制
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综合性学习如何融合没有认真进行研究,怎样进行整合,没有实践。上课有所涉及,依然感觉力度不够,落实不好。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对优秀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好。综合性学习中,如何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受限于课时、场所、设备等,阻力很大。
三、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1.教师应该树立将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够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了解、研究、实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综合性学习中传授的知识准确、精当。老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的情感,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而这种情感的传递,对于学生至关重要。语文老师还可以尝试在热爱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就更好了。例如,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够用诗词对学生进行评价,激趣养志,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古诗词呢?当然,如果是自己创作的诗词则会更有魅力。
其次,在综合性学习中自觉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融合在一起。怎样融合,需要教师有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会将二者割裂开来,或者有一种违和感。教师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会让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才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依托,有根基。而这种自觉,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这种融合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在课堂生根、发言,最终形成内在的动力。
自觉意识还表现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己创设的。例如《论语》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扩大阅读面,在此基础上,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对角度、多方面的理解《论语》,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方面的积淀。
再次,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活动最终落实于学生自己的一种内心的需求。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意愿。这样你的设计才会有呼应,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付出行动。这样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
怎样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综合性学习时,写出自己想要学到什么。这种调查或许会需要一部分时间,但是一定是值得为此付出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尊重,自然也会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所有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2.选择将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恰当方式方法。
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多,统编教材每册书三次活动安排。教师应该建立学习的框架。在框架中,渗透一个方面的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求面面俱到,追求每一个方面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学习《古诗苑漫步》,侧重于古诗词的积累。在积累中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走进古诗词,赏析其美好的意境。再例如,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侧重于学生“孝”品质的培养。从“孝”这个文字的构成入手,说文解字,让学生在领略优美文字的基础上,走进中国的孝文化。再例如,学习《以和为贵》,紧扣“和”的特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长河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而这些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培养,都根植于综合性学习中。
综合性学习应该还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分享学习的成果,从而获得快乐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外部帮助,比如网络、书籍等。可以给学生提出建议并且征得学生的同意。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充分的展示,才可以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才能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学习中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碰撞,才会形成传承的习惯。教师与学生才可以一起享受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快乐,教学相长成为现实。
综合性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课例研究,需要教师付出努力,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希望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于综合性学习,获得更好的传播途径,亦可以让综合性学生内容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