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

(2014-04-24 11:08:30)
标签:

教科研

教育

分类: 2013年市小课题研究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

宋朝辉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是重视自己的教学设计,重视这节课达成的目标。其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虽然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虽然知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依然是把自己放在绝对的位置,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者及教学行为的变化者并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教师是目标动作的发出者与执行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仅仅处于一个受动者的地位。如下面的的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

2.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的词语。三个教学目标的动作主体都是教师”“引导”“培养”“使.....树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词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是站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仍是站在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设计。理清各段的内容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知识积累理清的,而是在教师控制引导下的理清的教师认为的文本思路。教师虽然接受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阅读时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所以,教学目标主体错位、目标弱化的本质还在于教学观念难以在教学行为中落实。

二、贪多求全,目标泛化

笼统、抽象、空泛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老问题。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元素。任何一个点都是教学点,这就给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具体到一篇文章,设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追求很多,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方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要学会什么,而教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泛化的目标带来的就是随意,随意教学导致的就是未知的学习结果,未知的学习结果呈现的就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三、脱离实际,目标异化

1.脱离语文定目标

语文学科是一个人文性与综合性极强的全息学科,社会中的大事小事都能进入语文教科书,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变成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极易滑向非语文的目标方向,致使其异化成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语文独立设科的基本目的不过是让孩子们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识文断字,掌握言语表达的能力。据此,语文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学习并揣摩他人是如何借助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后一个阶段是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语言的学习,其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指向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2.脱离教材定目标

很多教师在设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一般都是按照惯性思维,以前如何做,现在还怎么做,很少从教科书的编辑体例、单元设置、课文在单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单元中所承担的基本教学任务等角度去思考教学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将教案书上的目标移动一下,压根就没有去思考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面对的学生。

《背影》一课的单元编写要求读这样的散文,首先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如《背影》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段话确定了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叙事类作品的叙事线索,二是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蕴涵的情感。具体分析《背影》的叙事特点及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背影》教学目标则应是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背影为线索特定情境——‘买橘子的感人细节所蕴涵的情感。用可具操作性外显行为动词进行表述就是:能说出背影是《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能对作者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构思布局做简单的评论;能复述(表演)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并说出在这个细节中所蕴涵的作者情感。由此可见,脱离教材定目标就会导致教学的盲目与不可操作,教材是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3.脱离学生定目标

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问题、学力水平、学习起点设定教学目标的也不乏其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层级性相对模糊,这就使得教科书的编者在选用教学材料时只能根据个体的主观经验作初步的感性判断,以决定该材料适合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阅读学习。这使得不少经典性的范文会同时出现在不同学段的教科书中。但很多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脱离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的情形,在语文教学设计汇总也是很常见的。

四、含糊笼统,目标虚化

这是许多教师都在不自觉的犯着的毛病。这样的目标看起来没多大的问题,可是仔细研究,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案例一

1. 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上述所列教学目标的加点字几乎能在每一篇议论文的教学设计中看到。这些词都属于内隐性心理动词,是一种只能个体自己感知,他人无法观察,难以操作,不可测量饿内隐心理表现。由于长时间惯于使用这些动词来呈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行为,也就使得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设定的与教的不一样,教的与学的不一样,学的与考的不一样,结果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最终学习结果的形成失去了基本的一致性,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滑向了差之千里的结局。如教师们常用理解……”的句式来表述学生借助某个教学内容欲达成的教学目标,而理解是个体内化知识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不要说处于外在的教师无法观察到学生是否理解了,就是学生自己也难以判断他是否理解了。如果能用一些外显行为动词将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说出、找出、指出、复述出来,教师就可以凭借学生的外显行为来表现来判断他是否真的理解了。如此笼统含糊的表述使设定的目标变成了难以在教学中落实的虚化目标。避免教学目标虚化的主要策略就是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进坑地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经过学习后,其认知结果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

五、盲目照搬,流于形式

案例二

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其实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认真思考,这些虚无飘渺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但实际上,还存在着教师不再将语文教学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呈现三维存在的立体网络结构,以及三者有所侧重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三个维度简单叠加。

  六、概念不清,表述不准

      《背影》一文的第三条教学目标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该目标的表述受了惯性表达的舞蹈而缺失了自己对此话的了解。而且这个句子是有语病的。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教学活动之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规定,是对活动内容和形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该明确规定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使师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