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评课徒弟杂谈 |
分类: 教育心得 |
一. 适宜的选材、有效的挖掘
教师在对作品的处理上进行了尝试: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进行表述、学习重点语句提升语汇经验、利用故事表演来迁移、运用语言,以上语言元素的交织学习,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同时挖掘了作品的最大价值。
二. 体现自主,力求开放
教师温和亲切的教态、平等宽松的氛围、鼓励与认同的正面回应等支持策略给与孩子安全、受信任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接纳与平易近人。在这样一个心理环境的创设下,幼儿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同时本次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多样性、开放性的提问,比如:活动一开始教师提问:小棒看上去怎么样?小苗苗看上去怎么样?小老鼠会怎样帮助小兔等等,在帮助幼儿了解、理解整个故事内容的同时,又激发了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了幼儿思维的迁移,加强和推动幼儿多边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促使教育活动内容的层层深入和不断生成。比如: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理解小老鼠帮助小狗、小鸭的画面得小环节中教师设计的一连串的提问如:发生了什么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启发式、开放式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初步培养幼儿观察画面能力的同时,提高讲述、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三、借助媒体,有效突破
同时,小班幼儿仍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中进行的,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在幼儿学习方式的设计上能依据幼儿的这个发展特点,鼓励他们在讲述时配合动作,促进和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增强了幼儿参与讲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议:
1、教师用自己情绪来感染幼儿,正确诠释作品的风格。本次活动目标中有幽默的情绪,所以教师势必要创设这样的氛围,只有当孩子们快乐的参与到你的每次肢体表现和故事表演的时候,你的这个情绪渲染才是成功的,对整个故事的情绪基调的把握才是准确的。
2、教师教学中声调的处理上还需思考。本次活动教师试图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兴趣,但在方法的选择和处理上声调太高,起伏太大,反而破坏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的氛围。
3、回应策略的把握上还需进一步的提升。面对孩子的不用应答内容,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对答案采取不用的回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