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不由娘——读《亲爱的安德烈》
(2009-07-27 09:15: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闲闲书话 |
文/尘心
安安从我这里回去已经半个月了,到现在我都没听到他的声音,这个暑假他似乎很忙。
下雨的周末,纠结于是否该去逛逛商场或者超市之内的,午后小憩,梦里一头扎进家乐福,逛了三个小时,醒来后就再也没有去超市的兴趣了。
雨一直下,没有闲来听雨声的逸情,在满腹对安安的思念中,我不由得又拿起《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间的心灵对话集。比起十年前她那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多了些惆怅和伤感——每一个母亲都会有的人生失落感。
龙应台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喜欢她的批判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尖锐犀利的文字中偶尔透露出来诗意的情怀。她长的不美,而且也不会打扮,用安德烈的话说就是一个将马铃薯麻袋穿在身上的妈妈。安德烈是生长在欧洲的孩子,在较为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如果在中国,即便是如安德烈一般桀骜不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也不会如此批判妈妈的衣着品味,因为中国讲究一个“孝道”,对于长辈,尊敬为首。
所以,代沟这个词,在中国家庭存在现象尤为明显。开放、民主、自由、被欧化的龙应台也面临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离婚家庭,重点在于她和安德烈之间隔着半个地球,还隔着中西文化。
说实话,这个每天早上会花20分钟时间来思考今天穿什么衣服的安德烈,若是我的安安,我也十分头疼,我想我会建议他用这20分钟的时间来读早报或者锻炼,同样,龙应台,这个亦官亦文的大学教授拿他的安德烈没办法,因为儿子的独立宣言:我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言下之意就是你别管我,啥子都别管。
这对母子是常年跨国分居的,有次,安德烈到上海做暑期学习,当妈的欣喜若狂,赶紧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在上海,结果是白激动了一场,因为安德烈并不同意和她住一起,老妈也只能在儿子的楼下散步,仰望着亮灯的那个窗户,纵然母爱汹涌,也只能怀着失落的心一个人坐上计程车回自己的住处。
儿大不由娘,中国话说的没错。为什么呢?这就要反省我们的教育方式,龙应台自嘲自己在育儿方面的成绩不佳,那么问问中国家庭的孩子,有几个是满意父母的教育方式呢?
我儿子安安才六岁,就已经烦我了,因为我强迫他吃饭,因为我规定他十点必须睡觉,因为我对他有很多约束,他现在因为年幼不得已屈服我的管教,而这些不满已经留在潜意识中。但是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管不行,但是你管,小精灵又不高兴,帐留着长大后慢慢要你还。
所以,每次安安跟我相聚,倒是个可人儿,可一回去了,很难摸着他的人影,我两天打一次电话,打过去时常他在吃饭,或者在看喜洋洋,或者在做作业。总之,他有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不接我的电话,或者让我等会再打过去。而我鞭长莫及,纵然当妈的,也拿他没办法。
我知道,他忙,忙着读书学英语做游戏,忙着看奥特曼,这些事情都比听妈妈电话重要。
这当子女和当父母的简直是两重天,我敢说当五十多岁的龙应台徘徊的儿子的楼下,很想上去坐坐但又怕安德烈不欢迎时,安德烈没准正在客厅激动的看足球,总之,他压根就没时间去想妈妈此时的心情。当每次告别时,龙应台要求儿子给她一个拥抱时,安德烈想的是当妈的怎么这么磨叽哟。
儿子够独立,是当妈的不够坚强。儿子够自我,是当妈的太依赖。总之,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这样想,心里或许会好过一些。
反正怎么着都要认为儿子是对的,因为这个世界是他们的。
(200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