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板备年散板记(下)

(2025-01-27 05:24:19)
分类: 节庆演艺

慢板备年散板记(下)

慢板备年散板记


小年一过,年的脚步就急吼吼地逼近了,性子再慢的人,也都踩着“急急风”的锣鼓儿开忙了。有些活儿就得在年根底下干,不能干早了。活儿摞成堆了,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就成了年前的常态。

回看过往,过年的传统习俗像浓墨重彩的小人书,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页,从记忆的深处浮现到了眼前。

扫灰:日常到东北人家串门,女主边拿扫炕扫帚划拉着炕面,边不迭声地说“上炕坐,上炕坐”,显得既讲卫生又懂礼节。每年的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俗称“扫灰”,寓意着除旧布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扫灰,最好选个刮风天,门窗洞开,用木棍绑把扫帚,把天棚、四壁、犄角旮旯的浮灰、尘网赶出屋外;把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的陈年老垢洗刷、擦拭干净……要想彻底打扫,还得抬柜子挪箱子,这可不是一个女人能干得了的。这活儿就不能干早了。那时大多住平房,屋里烟熏火燎,屋外尘土飞扬,靠年根底下干,过年时才能看出是新打扫的。

挂灯笼: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院子或门前挂起灯笼,增添节日气氛。单挂一只灯笼的杆子有说道。据传,当年姜子牙奉命封神,他忘我地封了三百六十五部正神,自己却没位置了。元始天尊念其功德,赐他打神鞭,许他巡视各个神部,所到之处都是见官大一级:“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过年了,各部神们休假,各回各家了。姜子牙,这位大器晚成的智者,与现下那些只知空谈,不顾民间疾苦的‘三门’干部截然不同。他深知春节的忌讳,不愿扰人祭祖团聚之乐,故而不踏足任何一家门户。因其德高望重,深受百姓敬仰,家家户户都在灯笼杆下设神位以表敬意。讲究人家,还摆上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家宅安宁。

贴春联:除夕,除新丧之家,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上鲜红的春联,意寓辞旧迎新,祈求吉祥如意。本人字丑,上不了门框;老伴练过,没成气候。这几年的春联,都是两个第三代—一个喊我姥爷,一个叫我姑爷爷的承包,他俩都是经过师的。“撞车”的时候,我让外孙女退让。今年,一个上了重高,一个在京备考,没时间写了。外孙女的师傅、某高校书法教师M主任赐了墨宝,我喜不自胜。这幅对联,得请有相当审美能力的人来贴。

贴春联的时间要适宜,须在家中里人口都在的时候贴,免得把家人“封”在外面。上班的时候,家里的春联经常贴得很晚,有的年份甚至在夜里才贴。

慢板备年散板记(下)

年午饭:除夕中午,各家都把一年到头舍不得吃的“珍馐佳肴”—很多年头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都集中在这一顿。那是一家人一年最高兴的时刻。所谓年味儿,这顿饭是极重要的元素。那年,不记得我上没上学,被特许尝了一点白兰地酒,结果睡倒到请神的时分。年夜饭这一说,我知道得很晚,这大约是南方人的习俗。

请神:我很小就请过神。程式很简单,拎个四块长方玻璃拼拢的灯笼,到十字路口烧几张纸,再回家就把神请回来了。请神时,我颇自卑,没有灯笼,只能用手电筒。我想,家里这么穷吗?其实,那时有灯笼的人家未必有手电筒。请神进了院门,要横放一根木棍—拦马杆,还要撒几棵谷草—喂马。从鲁南骑马到辽南,先人们得走多久?那时,我想象不出来。请神来家,吃过年的第一顿饺子。

发纸:除夕夜半的祭拜,理应在交岁时分,可现代人性急,22:00前后就开始了。屋里烧一通纸,再到院里点燃鞭炮。此刻,远远近近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硝烟味四处弥散。发完纸,吃过年的第二顿饺子,素馅的。我不爱吃,除了挨饿的年份,实在没什么吃头。可是,大人告诉必须吃,说是吃了一年“素净”,摊不上什么事儿。

守岁:除夕半夜要用艾蒿水洗脸,为了一年“兴兴(不困)”。不知这是山东还是辽宁的习俗?我犯合计:一年不睡觉?那时守岁没什么乐趣,没有春晚,打扑克家里凑不够手,只能捡“十二月”,捡着捡着就不“兴兴”了。艾蒿水不是咖啡。

拜年:发完纸,就可以拜年了。小时候,我给父母拜年害臊,那句‘过年好’怎么也说不出口,大人总是宽容地笑着,从不挑剔我的腼腆。初一晨起,吃完过年的第三顿饺子,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拜年渐入高潮,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慢板备年散板记(下)

明代文徵明有诗《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可见,投贴拜年,古已有之,我却懵懂着。上初二那年的元旦前,我偶见有同学悄悄给老师写贺年片。我也学着他们,买了一张,写下祝贺的话。可是,不知道怎么送给老师。寒假都过完了,那张贺年片还在我的书包里。此生不善此道,是因为没有童子功。

祭财神:本地时在初二,还是吃饺子。成家后,大家都拿一样的工资,都不太理会财神。后来,财神爷吃香了,初二的鞭炮声密集了。小时候,祭财神那天,邻家大哥还领我到井边放鞭炮。虽然至今不知所以,但美好的回忆,今世是抹不去了。

送神:初三,还是吃饺子,这是过年的第五顿饺子了。吃完了,大人拿几张黄纸在宗谱上划拉几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请领导退席”,到院里立起“拦马杆”,再到请神的地方烧纸,接下来就是与祖宗揖别,相约明年了。

春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也是联结过往与未来的桥梁。后辈们能体悟到这其中蕴含的寓意与魅力?中国年,但愿别像某些抢救中的小剧种、小曲艺,逐年被人忽略、淡忘以至于失传。

明天就是除夕了。做灶上粗活的间隙,散乱地记下这些。无所谓精华与糟粕了,分辨是民俗学家的活儿。记下了我还能记住的,是对记忆力的检测,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给朋友们拜年了,祝大家蛇年吉祥,诸事如意!

慢板备年散板记(下)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299456884865182408&pd=pcshare&hkRelaunch=p1=pc&p2=videoland&p3=share_input

(网络图片,致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同情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