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诫自勉自修—再读《中国人的素质》

(2024-03-22 19:53:37)
标签:

杂谈

自诫自勉自修—再读《中国人的素质》
      

   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只要诚实和信义恢复在中国人道德中的理论地位,不久之后,中国人就会获得由他们无与伦比的勤劳所带来的全部回报。”                                         —明恩溥

自诫 自勉 自修

                        再读《中国人的素质》


初读《中国人的素质》(以下简称《素质》),在二十年前的网上。甫一开屏,我就被震到了,愈读心中愈有莫名的震颤。像如今每读到好文时,必探究作者为何方神圣一样,尽我当时的所能,查阅了些明恩溥的资料,在心里给他贴上了“好洋人”的标签。

《素质》成书于130年前的1894年。其时,明恩溥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二十二年,堪称“中国通”了。这位美国老先生,曾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在中国从事传教、慈善事业长达五十四年之久。

由于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明恩溥自身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不可能对中国人作出精确、精准的判断,因此,书中不乏偏颇乃至失误之处。但是,以其二十二年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思考,对中国人的素质尤其是中国人的弊端、弊病抑或是劣根性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尽管有些言辞近乎尖刻。

时光流逝了130年,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当然不是所有,但我在其中—,照比当年,仍有某种程度上的依然故我之感。再读,也还会产生民族危机感,只要是对一个并无恶意的外国人不抱偏见。

卢梭在《忏悔录》中说:“你若是想为祖国的真正利益写书,你就不应该到祖国的怀抱中去写。”同理,写本国的那些“家丑”当由外国人写。首先,他没有顾忌,无人骂他辱没祖宗;其次,他的头脑中没有陈腐的文化糟粕的桎梏,看待问题相对客观、公正。

明恩溥正是从中国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细节,发掘出中国人的特性、特质、气质、素质。当比比皆是的感性材料,被具有相当洞察力的明恩溥的理性思考而跃然纸上,足以使人振聋发聩。

明恩溥不是一个只会挑剔中国人的洋佬。1906年,在他的全力斡旋之下,罗斯福总统说服了美国国会,率先向中国返还了庚子赔款,建起了清华大学,造就了一大批赴美留学的各类人才。其后,另一些国家也陆续返还了庚款。在中国近代教育中,明恩溥功不可没。

自诫自勉自修—再读《中国人的素质》
       

       鲁迅先生在日本时,便仔细研读了《素质》的日译本,对该书推崇有加,甚至在他逝世前两周还期盼着能有中文本,并向国人郑重推荐。鲁迅对旧中国、旧中国人的剖析是极深刻的,笔下的闰土、阿Q、祥林嫂等人物身上都凸显明恩溥发掘的中国人的素质,不知是鲁迅受其影响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素质》全书共二十七章,前二十六章是历数中国人的素质的,自然是贬多褒少,即使是鲜有的褒扬也暗蓄针砭。乏味的褒贬中,作为论点支撑的转述、描写是很生动、形象甚至极具画面感的,因而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当年,我摘记了各章的一些观点。那时,有闲了,我始学打字,复制、剪切等功能一概不会,是一字一句地手抄下来再打上去的。偶有所感,则记在【】内。于是,有了一篇逾万字的不伦不类的文字:说是读后感,却是录多于感且又感得肤浅,权充一篇读书笔记。我没有做读笔记的习惯,仅此一篇,用以自诫、自勉、自修。

如何看待这本书?还是让老先生自己说吧:

“需要明确地提醒读者的是:本书的这些文章并不试图概括整个帝国,也不是外国人观察和经历的全部概括。这些文字只是一个印象,一个由外国人从许多中国人‘素质’之中得出的印象。这些文字不是中国人的画像,而只是一个观察者用炭笔勾勒出的中国人某些性格的速写。”

请不要把作者类似说明的话当做中国人通常的谦谦之词,就把这本书当作寻常的“印象”和“速写”来看待;摈弃某种禁锢,平心静气地把这本书读完,必能从中感悟、领悟些什么。

自诫自勉自修—再读《中国人的素质》

(本篇为20年前的《笔记》节选,有删节,后续文字亦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