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T企业抄底应避免因小失大

(2008-12-17 08:54:44)
标签:

it

    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股市大幅下跌,上市公司市值缩水,这为潜在收购者提供了“抄底”的机会。商务部反垄断局局长尚明近日表示,在某些行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并购不但没有减少,并且并购行为还有所加剧。他同时指出,由于危机,很多原来打算并购的项目撤下了,并购的数量明显减少。

  可见,金融危机并非绝对的并购机会,对于国内的IT企业来说,无论是海外并购,还是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都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机会浮现时,需权衡利弊,不应盲目出击。

  危机是并购时机

  在金融危局下,行业调整、企业洗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最近,欧美电信业再一次点燃了并购之火。法国电信首席财务官Gervais Pellissier近日透露,法国电信相信尽管电信运营企业暂时对合并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但从长远来看,电信运营商之间仍将会进行大规模的合并。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透露,今年1到10月份我国企业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37%,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涉及到20几个省市的近万家企业。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海外资产大幅贬值,中国企业迎来并购的机遇。“未来一二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好时机。”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在“2008北京国际并购研讨洽谈会”上表示,中国的优秀企业,如IT行业、机械制造业的领先企业,有条件和有能力的要率先积极的“走出去”。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乱世蕴含机会,中国IT业会做出较大的调整,甚至是重新洗牌。西门子中国区CEO兼东北亚CEO郝睿强近日表示,西门子集团正在对并购展开评估,合适的话会在中国市场并购相关资产。国际IT巨头受困金融危机,纷纷寻求避风港,中国市场为其所看好。

  并购之患:1+1可能小于2

  就眼下IT企业之间的并购而言,在低价的“馅饼”之后,还隐藏着更多的“陷阱”需要关注。中信证券企业并购部执行总经理宋文雷认为,收购的隐性成本往往被忽视。以往经验证明,收购后的整合成本有时会比收购时的价格更贵,此外,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机会成本也是必须重视的。

  阿朗曾经光环笼罩,如今似乎失去了光泽。美国和全球经济降温,给包括阿朗在内的传统设备巨头的发展带来了困难。雪上加霜的是,阿朗同时还面临着内部融合的问题。在连行业巨头爱立信也出现大幅利润倒退的萧条时期,这样的问题就是致命的。自2006年11月阿尔卡特收购朗讯以来,合并后的公司已经累计亏损了48.4亿欧元。

  再比如,中国万网CEO张向东透露,收购狼烟科技已经完成。在洽谈并购的过程中,双方进行了多次考察。对此,张向东表示,公司并购,产品融合只是其中价值的一小部分,发展战略的共识、团队的融合,企业文化的互相碰撞能为公司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这种价值才是真正1+1大于2的体现。

  “中小企业要手持现金,不要贪小财,该破产的公司就让它破产,不要看见破产是并购的机会就出手,可能会因小失大。一旦危机过去,被并购的公司会因为你趁着危机并购而出现分歧。”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日前表示。因此,虽然IT企业并购的脚步不能停,但是要更加审慎。

  或倾向于选择小规模并购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IT企业需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在并购时,融资能力、现金流能否支撑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小规模的并购或许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例如,鉴于目前的金融与商业环境,有分析人士表示,电信运营商可能更趋于进行小规模的并购,不会冒险作出“大手笔”并购。

  在“第八届中国管理100年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当前,中国企业主要问题是如何“渡过难关”,而不是如何“抄别人的底”,央企则要停止一切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投资和并购。即使投资,也应该增强核心业务的并购,而不是扩大规模的并购。

  在IT企业“走出去”方面,“不建议中国企业做太大的并购,应该通过小的并购去积累经验,到自己有把握把并购目标整合到自己企业中去时,再大力推行国际化,否则有很大风险。”德勤中国全国客户与市场战略部主管合伙人颜漏有认为。

  专家提醒,在选定并购目标对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现金情况,再就是看目标企业的本业是否健康,是否有大的发展潜力。

  一个企业并购另一个企业,目的不外乎获得品牌、技术、人才,开拓市场渠道,提升管理水平,消灭竞争对手等,并购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然后判定并购是否值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