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華麗上班族》下周才公映,本文不劇透,只想說說那台虛擬佈景。
杜琪峯繼《孤男寡女》、《單身男女》等後,再以辦公室為題,一改從前善用實景拍法,把新作帶到片場(挑通眼眉的「電影場景迷」,看杜琪峯電影竟無用武之地)。《華麗》極目一看,一屋一樑、一花一樹全部「人工」,是從零到有的拼湊而成,有點回到「片廠」年代的味道。據報道說,場景在番禺搭建,單佈景就花了四千多萬。《華麗》源自林奕華、張艾嘉的同名舞台劇;杜琪峯的電影版,索性運用舞台般的虛擬場景、燈光效果,把辦公室打造成疑幻疑真的「舞台」。
上班族的摩肩接踵、行色匆匆、明爭暗鬥、各懷鬼胎,統統在這個「舞台」上演。戲裏,摩天高層商廈、行政人員的直達電梯,是「社會流動」、「向上爬」最形象化的表述(角色的噩夢是電梯向下飛墜)。《華麗》故事末了,有人黯然謝幕,有人歡快登場,進進出出,舞台、人生不過如此。論電影與劇場的認真結合,讓形式互相滲透、語彙互相碰撞,《華麗》說不準是香港首次(多年前有「春天」系列,惜電影感不強)。這樣好玩,兩者本來各有特性,劇場抽象無妨,舞台可以非常簡約(戲曲舞台更甚);電影相對較保守,傾向寫實主義。即使當年片廠的室內搭景,亦巨細無遺把生活的枝節重現。現在《華麗》反借用劇場作法,以「暗示」(suggest)取代「呈現」(show),以虛代實,得出與別不同的奇觀效果。
《阿郎的故事》班底重現
說《華麗》的辦公室為「舞台」絕不為過。作品搬上銀幕轉為歌舞類型,因此《阿郎的故事》二十六年後,羅大佑、杜琪峯、張艾嘉與周潤發再度合作。影片藉歌曲抒情及敘事,把白領世界寫得更larger
《華麗上班族》
由「實」到「虛」
電影與劇場互動的例子,影史上俯拾即是。歐洲電影像阿倫雷奈的《穆里愛》(Muriel)、英瑪褒曼的很多片子;日本市川崑1963年的《雪之丞變化》、篠田正浩1969年的《心中天網島》(六十年代的日本新浪潮委實前衛),以至當代像馮提爾的「美國系列」《人間狗鎮》(Dogville)及《地獄莊園》(Manderlay)。《人間》及《地獄》是簡約的極致,地上畫好線條,暗示出牆壁與大門的空間區隔,演員便在空空如也的台上演戲。華語片不是完全沒有,台灣劇場名導賴聲川把《暗戀桃花源》搬上銀幕便是。不過,《暗戀》是戲中戲,兩齣戲共同排演惹衝突,排戲的舞台仍是寫實空間。除此以外,我還想到了方育平《半邊人》在劇院上演的結局,台上的故事虛構,師徒的感情很真實。
佈景或實景、虛構及紀錄的真真假假,不能一本通書到老。說穿了還是那句老生常談:「藝術是讓我們認識真實的謊言。」(Art
maxresdefault
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
《華麗》把場景搬到片廠,將辦公室虛擬再現,另一個優勢是迴避了具體城市的指涉。影片野心不小,title
電影超現實的擺出龐大、夢魘的時鐘,不期然想起了費茲朗的《大都會》、卓別靈的《摩登時代》,T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