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劇院不是一個看故事的地方 —— 評《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2011-01-03 信報)
(2011-01-04 10:47:29)
标签:
命运建筑师
远大前程
林奕华
剧评
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及评论
|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45 | 文化评论 |
北京观察 | By
曾宪楠 2011-01-03
剧院不是一个看故事的地方 —— 评《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
去看林奕华导演创作的「城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时,我没有约任何人。但是,没有意外的,几个圈内好友还是在保利剧院的门口碰个正着。出戏院,制作人尹璐问我们喜欢哪部戏,大家感受一致—相比较之前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最喜欢的是这部。
在北京的首演之前的一个月左右,宣传已经如火如荼,剧院当月宣传册的封面已经换上《远大前程》的海报,网路上的朋友纷纷留言说要去看这部戏。在现场时,一眼望过去,很少空位。
得到大部分人共鸣
这是林奕华自从2004
年将《半生缘》带到大陆后,通过六年的努力所得到的回应。你说观众很捧场也好,媒体很「给力」也罢,林奕华所用的剧本、演员、导演风格都是每个看见的人可以品头论足的,在大陆的积极回馈,至少说明这些戏剧反射的思想形态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共鸣。当然,也有朋友会说,三个小时的演出,会不会太冗长?
伍迪.艾伦曾说,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我能够让人发笑,很好。如果我能让他们边笑边思考,那非常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仅仅是让他们思考,我就有麻烦了。
我想,做戏剧的人也大抵如此。时间的长度来自于导演和编剧期望达到的张力和预先期待,而不是评价品质的标准。
在我看来,这部戏也像此前其他的戏一样,有很多背后的文化隐喻,而不是只是简单的把原著编演一遍。林奕华擅长将他人之衣彻底改缝,却使用原来材质与色泽。并且借用灯光明暗,彷彿实现电影中的镜头切换的质感。
「城市生活」与房子分不开从狄更斯撰写于1860
年的《远大前程》到林奕华导演的《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经历了很多自我价值的颠覆和洗礼,在西方社会的十六到十九世纪间,人类最大价值是建立在宗教上面,即是精神文明的高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使精神开始消磨,物质愈来愈为人类所追求。「命运建筑师」的本事便是透射了「巴别塔」和「诺亚方舟」中人类的妄想与敬畏,在现代人爱情的建筑中,我们其实多多少少都流露了这样的极端追求—欲望的膨胀有时候容易忽略少女时期初恋的纯真,而等到真的像戏中的「宝贝」(李心洁饰)突然失明了,察觉一切物质都不是特别重要的时候,心中反而回归到「什么是爱情」。那些烦恼、困惑、不甘心都是包在糖纸里的果子,明明不能多吃,却忍不住剥开一颗又一颗,总是不拒绝甜头。
我关注到,大陆有好几位评论人都谈到这部戏的重点是谈到热门话题「房子」。无论大陆、香港、台湾,房子是都市人的心头痛,别说买不起,现在很多人都快租不起。
因为这部戏是有关于世博会的香港展馆的命题作文,所以「城市生活」与房子自然分不开。但是,整体看来,房子是一个影子。
在戏中,简单的舞台布景上有一个追求完美设计的建筑师摩西(杨祐宁饰),但自从和「宝贝」认识后,他找
到他想找寻的可
以使人居住得「幸福」的房子,最终舍弃设计豪宅的想法,设计出简单的房子。而且从一开始,他也没有把「奢华」同「幸福」划上等号,他只不过是宝贝与小鬼(王耀庆饰)的另一双眼睛—剧中重要的道具莫迪利亚尼的画作《打黑领结的女人》中没有眼珠女子的空洞眼神—三个人在表现出一个现代人的不同欲望面,而不是对其中一人单纯的褒义或贬义。
林奕华的三部曲大概就是不断协助你找寻现代人眼中的一层层门,推开一面,又关上一面,再推开一面,直到你发现那个舞台上站着的人,讲述的对白就是你现在的某一面。
所以,剧院也从来不是一个听故事的好地方,进入它,是看你试图却一直没勇气丢掉的另一面自己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