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已经习惯了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也没了第一次的那种喜悦,但是这次因为《中国摄影》的权威性和重要性,而且是2006年之后第二次在上面发表专栏作品,所以很是兴奋了一下,遂发上来得瑟一下~ http://js3.pp.sohu.com.cn/ppp/images/emotion/base/naughty.gif
http://s1/middle/4e70559ag72ebb9e01750&690
《中国摄影》2010年1月刊
商业摄影栏目图/文赵阳 8P
真正体会到商业摄影的滋味,是在来北京发展,跟朋友一起合作苏陌摄影机构之后。两年多来,拍摄广告、产品、杂志、艺人,可能就是我所知道的所谓全部。也已经可以得到一些反馈的声音。体会这两年多来走过的路,我个人反倒觉得“商业摄影”其实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概念,对时尚的理解也渐渐加深,但是时间不会给你考虑清楚的空间,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我的作品常被大家说成不够商业,总是徘徊在“艺术的”与“商业的”之间,很多时候我也很困惑,到底什么样的片子才算是商业,什么样的又算是艺术品?他们之间有没有定义和界限?那界限和定义又在哪里?由谁制定呢?在我看来“商业摄影”,既然挂上商业的头衔,那么不提利润和市场是不可能的,摄影师必须对市场负责。但是“摄影”本身又泛属于艺术的范畴。而我心目中的摄影师概念也并不真的是商人,当然更不是无限复制的技术工人。既要兼顾市场,又要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艺术的愉悦,这本来就应该是摄影师该做的事。所以这几年,我逐渐不再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商业摄影和艺术作品本应该属于一个范畴,都是视觉类的东西。他们只是流通领域不同,生产方式不同,针对人群不同而已。并无对立之说。而我更渐渐认为,我所做的正恰恰就是所谓的“商业摄影”。
可能每个摄影师在不同的经历和环境下,对“商业摄影”的定义又都是这样不同的,而我这样定义“商业摄影”也可能和我所身处的环境也有关。我在不同的城市里工作过,所以对市场的包容性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北京是一个巨大的,很包容又自由的文化市场,这里有中国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环境和市场空间,无论你是从事哪个艺术领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和养分。当然这里也包括“摄影行业”。这个与文化土壤和消费层次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巨大,客户的需求足够丰富,而且又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所以我只要坚持我自己的特点,做好自己的作品,就可以找到适合的消费群体和客户。就不怕自己作品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我完全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工作。而这样,正是创作艺术作品的良好状态。但遗憾的是,并不是在任何城市里都可以做到的这点。除非你不在意是否活得下去。但无论怎样说,我想这也未必是个值得争论的定义,其实无论做的是什么,那只是别人的一个概念而已,但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你在做着什么,是否有意义,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当然我也并不是在宣扬,坚持自己的就不要像客户低头和让步,毕竟再好的作品也要得到大众的认可才会更好,但是有些低头和让步却不是来自于作品本身,而是行业内部的混乱,数码时代的来临,摄影的门槛降低,摄影师队伍无限扩大,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行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价格体系和层级规范,使得本应逐渐庞大的市场,因为无序,却反有相对萎缩之感。不仅摄影师的利益没办法维护,其实客户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无法得到保障。不过,这样也并不是可怕到无可救药,毕竟好的客户不会因为价格而放弃质量。所以安心拍好自己的作品才是摄影师该做的事情。
关于时尚,来北京听到最多的词汇恐怕就有这个词了,尤其摄影这个行业,更对时尚敏感。而关于我的作品里的“时尚”,我却没有太多关注,时尚背后的东西可能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并不能精确回答时尚的标准和定义,但我知道,时尚绝对不是流行那么简单,如果我们把时尚归为流行,如果把时尚定义为什么样式的服装、造型和手法,又或者是固化在所有的作品中,那绝对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庸俗。所谓时尚可能更是摄影师要表达的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个性鲜明的演绎,也或者是一次惊艳的创意。但无论如何,不能完全来自于复制,哪怕只有一次。
http://s2/middle/4e70559ag7d3543e64551&690
http://s2/middle/4e70559ag7d354479e99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