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美图文化科学感悟随笔谈天说地旅行昭苏草原石人 |
分类: 风俗的守望者(民俗田野作业) |
新疆昭苏小洪纳海草原石人游记
柱子
从特克斯八卦城租车赶到昭苏县已临近黄昏,我们一行六人,按照伊犁地图的标注,决定先去参观圣佑庙。边走边问,穿过几条破落的街道,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传说中的圣佑庙。然而,事与愿违,圣佑庙正在修葺,谢绝游人参观。庙内杂乱无章地摆放着修庙人员的衣物和工具,我们大呼上当,同时到达的其他游人也颇有微词。第一计划泡汤,我们只好寻找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小洪纳海草原石人。
到达小洪纳海草原石人遗址,正值黄昏时分,现在想想没有参观圣佑庙倒是一件幸事,这让我们在最恰当的时刻—黄昏来到草原石人的身边。十月初的秋季,辽阔的昭苏大草原已不见一片绿色,草已经变黄了,夕阳下到处都是金黄黄的一片,让你感到一种秋的悲壮。威严的草原石人就矗立在这草原深处,十几尊两千年前雕凿成的石人,栉风沐雨守望着茫茫草原。它们是草原兴衰的见证,是古老悠久的草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
昭苏大草原位于新疆西部边境的伊犁河谷,气候湿润,水草丰美,是理想的天然牧场,是伊犁天马的故乡。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游牧民族都曾经在这里游牧过。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以游牧为主的乌孙人在这里纵马驰骋,称雄一方。乌孙人南迁帕米尔高原后,突厥人又踏上昭苏草原繁衍生息。
根据史书记载,突厥人死后,族人要在其墓前勒石雕像,并在石像身后堆放石头,用以铭记墓主人生前的战功和善举。有多少石头就意味着杀死过多少敌人或为族人做了多少善事。石人大多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雕像的工艺精陋程度因工匠技术的高下而有别。有些石像只是在长圆形的石头上浅凿几条细线,粗略显现出人的面部轮廓,四肢衣饰统统略去。历史学家通常认为这属早期乌孙人遗存。有些石像则是精雕细刻,头部、五官、身躯生动逼真,衣纹饰物都清晰可见,线条舒展流畅。石像有壮士、妇人,也有未成年的儿童。男性多为武士,宽圆脸型,高颧骨、蓄八字胡须,双目圆视,腰悬弯刀或长剑,纠纠雄气,栩栩如生。其他石像也形神兼备,风采各异。有一尊突厥少女像雕功尤为精细。少女由一块完整的花岗岩雕刻而成,身高2.3
米,眉清目秀,静淑安娴。头着冠,发梳辫,发辫多达10
条,散披于身后,辫梢垂至腰际,仿佛临风欲动。石匠的技艺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真乃稀世珍品。
草原石人原分散于昭苏大草原深处。后来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昭苏人民将11尊石人集中于草原一处,以供游人观赏,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人塑像了。我们的兴致很高,不停的围绕着它们参观拍照,张老师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拿着摄像机给每一个石人都拍了特写。对于一个历史兼民俗学者来说,是不愿意放过每一次考察的机会的。回来后,张老师为草原石人赋诗一首,描写了这次造访石人的心情:
不必开口
我也知道你
满腹的学问
那多达N兆的
草原档案
在你的芯片上
都有完美的备份
于是我来到你的脚下
在金秋十月的黄昏
(
我们一行六人有:爷爷,张老师,阿姨,好友马磊(鸟蛋),崔雪兰(柱子的GF),柱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