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上海 邵苓苓《动物的休眠》教学实录

(2018-02-01 09:55:55)
标签:

小学语文教学

分类: 全国赛课

《动物的休眠》


执教:上海市静安区大宁国际小学   邵苓苓

点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   李伟忠


教学实录

解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中有这样一个词:休眠。我们来看看它的意思。“休”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眠”是目字旁,和眼睛有关,是什么意思呢?


生:睡觉的意思。


师:对呀,这里的“眠”就是睡觉的意思。不过,休眠可不是普通的睡觉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动物的休眠。(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休眠。

(生自学,师巡视)


师: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休眠呀?


生:介绍了蝙蝠和海参的休眠。


师:是的,文中介绍了蝙蝠和海参两种动物。注意“蝙”发第一声。“参”,是翘舌音,前鼻音。跟我读——蝙蝠、海参。

(生齐读)


师: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右上角各有一个数字。这告诉我们课后有对这两种动物的文字介绍。请找到注释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


师:同学们,休眠是这两种动物共有的习性,课文中说蝙蝠休眠在冬天,所以叫——


生:冬眠。


师:这是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的内容,剩下部分介绍的是——


生:海参的夏眠。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蝙蝠的冬眠。关于休眠,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谁来读?


生:(读)这种睡觉就叫休眠。


师:真好。就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它特别在哪儿?


生:这种睡觉为什么叫做休眠?


师:对啊,这种睡觉它特别在哪里?为什么叫“休眠”?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睡觉”要加双引号?


师:关注标点,真好!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让我们来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出示: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

师:谁来试试?第一个举手的是你,请你来。


生:夏天的傍晚,蝙蝠在捕捉蚊子和夜蛾。等到冬天的时候,蚊子和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要怎么办呢?它躲到屋檐下和山洞里冬眠。等到春天来的时候,蚊子和夜蛾都活跃了。蝙蝠才又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这就叫冬眠。


师:孩子,首先我要表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你真勇敢!只不过,到底选择哪些内容来说呢,你好像不是很确定,是吗?

(生点头)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刚才是大声读,这次请你默读课文,注意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想:哪些内容与蝙蝠的冬眠有关。圈出有关的词语,也可以是短句。

(生圈画,师巡视)


师:从你圈出的词语当中选择一个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圈的是“集体睡眠”。


师:好的,把这个词语写在卡片上。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我圈的是“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哦,这个是个短句,也很重要。我给你一张长卡片,请你把它写下来。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圈的是“成团成簇”。


师:好的,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我圈的是“千里跋涉”。


师:那是写蝙蝠吗?读书可得再仔细一些哦。


师:来像刚才这样,从你们圈出的词语当中选择一个把它写在卡片上。注意字要写大一点。

(生写卡片)


师:好的,贴到黑板上去。

(生贴卡片)


师:好了,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些信息。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这里大部分的词语都是和蝙蝠的冬眠有关的。这些内容都会读吗?请你读读看。

(师拿“房檐”卡片,生读)


师:“檐”是个生字,是指屋顶伸出的边沿,一起来读。


生:房檐。


师:文章里还有一个词叫——


生:屋檐。


师:“檐”这个字的笔画特别多,写的时候可要注意,撇、点不能忘。来,用手在桌面上写一个檐字。

(师将“避风寒”“僻静”两张卡片放在一起)


师: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词中有两个字长得特别像。有什么好方法区别它们?


生:“避”字是走之旁,“僻”字是单人旁。


师:你发现了他们的部首不一样。


生:“避”是走字底,表示逃避的意思。“僻”是单人旁,表示偏僻。


师:所以是单人旁,真好。他识记形声字是有好方法的。同学们,在课文中还有一个字长得和这两个字很像,就是——


生:壁。


师:组词是——


生:崖壁。


师:壁,是指陡峭山石,所以壁的部首是——


生:(齐)土。


师:是土字底。我们在学习形声字的时候就可以用形旁表义的方法进行区分。有没有发现,黑板上的这些内容有些在说同一个方面,比如说这介绍的是蝙蝠冬眠的——


生:(齐)地方。


师:我们再来看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个时间你觉得合适吗?(手指卡片:春暖花开)


生:(齐)不合适。


师:动物从什么时候开始呀?


生:(纷纷)入冬之前。


师:从这个表示时间的词,我们就知道蝙蝠冬眠了——


生:一个季节。


师:什么季节呀?


生:冬天。


师:蝙蝠冬眠了整个冬天。

(板书:整个冬天)


师:再来看,蝙蝠休眠的地方有——


生:房檐。


师:有——


生:屋檐。


师:还有刚才咱们说到的——


生:崖壁。


师:还有——


生:山洞。


师:只有这四处地方吗?(生迅速翻查课文)对,从文章里去找,你有什么发现?


生:就是蝙蝠不仅会选择在山洞这些地方,只要是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它都会去。


师:你看到这里有一个标点是——


生:省略号。


师:对,你读得真仔细!同学们,只要是这样的地方,蝙蝠都会去冬眠。我们还能用一个字来表示省略号的意思,就是——


生:等。


师:蝙蝠冬眠的地方有——


生:房檐、屋檐、崖壁、山洞等。


师: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那儿比较黑暗,比较潮湿。


师:这些人很少的地方就叫——


生:僻静安全。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避风寒。


师:是呀,谁来读读这组词语?


生:(读)偏僻安全,避风寒。


师:我们再来看看,蝙蝠是怎么冬眠的?这里有两个词,谁会读?


生:(读)三五成群,成团成簇。


师:真好,“簇”是平舌音,你读准了。这两个词都说明蝙蝠的数量——


生:(齐)多。


师:(出示动态课件,展示蝙蝠数量从“三五成群”到“成团成簇”)蝙蝠这样三五成群地飞到山洞里,成团成簇地睡觉,就能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概括,叫做——


生:集体睡眠。


师:你太厉害了!同学们,蝙蝠不仅是集体睡眠。看看插图,它还有一种特殊的睡觉方式叫做——


生:倒挂着。


师:蝙蝠倒挂着集体睡眠,这是它的特别之处。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那蝙蝠冬眠的时候有哪些生命活动停止了?


生:喝水。


生:吃饭。


生:呼吸。


师:呼吸能停止吗?呼吸停止了,那就不叫冬眠了,叫——


生:死亡。


师:那就是长眠了。同学们,“几乎”这个词用得可准确了,所以说——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所以蝙蝠在冬天一定要寻找一个——


生: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蝙蝠冬眠的。现在,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几乎停止。


师:这就是——


生:蝙蝠的冬眠。


师:真好,你把所有的关键内容都说进去了。还能说得更流利吗?


生: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几乎停止。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已经忍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同学们,我们刚才寻找的内容都集中在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那第1自然段在写什么呢?来,请男同学来读“夏天的傍晚”这部分内容,剩下的内容请女同学来读。边读边想,和蝙蝠的冬眠有关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读)


师:哪句话最重要呀?


生: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师:天气冷了,没有吃的,这是蝙蝠冬眠的——


生:主要原因。


师:对。同学们,这个原因和蝙蝠的冬眠有密切的联系,一定要说。作者就是从这些方面为我们介绍蝙蝠的冬眠的。他先介绍了蝙蝠冬眠的——


生:原因。


师:接着告诉我们,蝙蝠在——


生:什么时候冬眠。


师:还介绍了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和怎样冬眠。现在你能不能完整而简要地说清蝙蝠的冬眠呢?先准备一下。同桌互相说说。


生:因为天气冷了,没有吃的,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师: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你了。刚才,有同学问“睡觉”为什么加引号?这种睡觉特别在哪儿?现在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蝙蝠要睡整个冬天。


师:很特别。还有吗?


生:它睡觉时是倒挂着,不像我们躺着。


师:它们不仅倒挂着,它们的生命活动还——


生:几乎停止。


师:对呀,真是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睡觉不一样呢。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就向我们介绍了蝙蝠的冬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好吗?


生:(读)夏天的傍晚,蝙蝠在空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正在捉蚊子,逮夜蛾呢。


师:这里有个生字——逮。在这个句子里面意思和它一样的是——


生:(齐)捉。


师:同学们,我们试着表演一下蝙蝠的动作。现在你们就是蝙蝠,飞起来好吗?瞧,东边有一大群蚊子呢,快去捉住它们。西边有只小夜蛾,谁去抓住它?这儿还有一只,快快捉住这只。蝙蝠们,你们的肚子吃饱了吗?


生:(纷纷)没吃饱。


师:还没吃饱?秋天快到了,蚊子、夜蛾越来越少了,抓紧时间再吃两只吧。

(生表演)


师:秋天过去了,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读——


生: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


师:(面对一位学生)没吃的,怎么办呢?你在想什么呢?


生:没有吃的会不会饿死呀?


师:请你来读下去。


生: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怎么办呢?有办法吗?小蝙蝠们!


生:(齐)有!


师:对呀,文章也告诉我们既不是——


生:躺着等死。


师:也不是——


生: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而是——


生:冬眠。


师:入冬之前——


生:(读)入冬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躲到山洞里、屋檐下……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集体睡眠。它们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种“睡觉”就叫“休眠”。


师: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


生:(读)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师:小蝙蝠,你打算去干什么呀?


生:我打算回山洞里睡觉。


师:春暖花开,蚊子、夜蛾出来了,有吃的喽,快点醒过来,不要再睡啦。小蝙蝠,你要去干什么?


生:我要去捉蚊子、逮夜蛾。


师:它一定能吃得饱饱的,长得壮壮的。孩子们,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


生:蝙蝠休眠在冬天,所以叫“冬眠”。

 


总结学法,拓展运用

师:你们看,我们说得简洁,而文中写得具体。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今天邵老师接到两个任务:任务一是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介绍蝙蝠冬眠的相关知识;任务二是为自然博物馆做一张蝙蝠冬眠的小贴士。请你们给我出出主意,像课文这样具体而有趣的写法用在哪个任务当中更加合适呢?手势准备,一还是二。准备,举手。

(生举手表示)


师:看来各有各的想法。你告诉我为什么选择第一种?

生:因为这样可以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了解动物冬眠和休眠的知识。


师:这么说小朋友喜欢听,对吗?(生点头)好的,就采用你的方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选取与蝙蝠冬眠有紧密关系的内容,用完整而简要的语言说清楚了蝙蝠的冬眠。那么海参的夏眠是不是也能从这四个方面介绍呢?下节课呀我们继续学习。


师:来看一下今天的作业,这些内容都在大家的那张小贴签上面了,回家以后请你完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FoJMW21Eiap7XX6m026sVickppJQ5XgTRrZicTu6LIPfDGAgtq9ia9f6xSVWrh6jYIopdEN8x7E9YgPJEWzM8F8shw/0?wx_fmt=png

总评

本课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进行了巧妙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学什么”与“怎么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 开展了扎实的言语实践

阅读教学要聚焦三件事: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邵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效落实了这些关键任务。


一是“读懂意思”。这是阅读一个文本的基本要求。老师组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了“逮”“檐”“僻”“避”“壁”等生字,理解了“成团成簇”“三五成群”等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知道了作者主要介绍两种动物的休眠。利用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借助“蝙蝠的冬眠”这一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分析关系”。就是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重点是搞清楚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三五成群”“成团成簇”与“集体”的关系,“山洞”“崖壁”“屋檐”与“僻静”“安全”“避风寒”的关系,“冬眠”“夏眠”与“休眠”的关系,课文的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的关系……在老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学生对“文理”有了清晰的认识,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是“体会作用”。就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本表达的价值。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清新活泼,富有童趣。作者运用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有关动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小读者。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与认知心理。在教学中,老师巧设台阶,帮助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尝试着说清楚“什么是蝙蝠的冬眠”。同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确和妥帖,如:通过“生命活动几乎停止”品味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通过“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不,都不是”体会作者语言的亲切自然。在充分感受“具体介绍”和“简单概括”的各有特色之后,老师又给出两个任务:一是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去介绍介绍蝙蝠的冬眠;二是为自然博物馆做一张蝙蝠冬眠的小贴士,让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有选择地学会运用。


二、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这节课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了“学习是每个人的学”的理念,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自学提示或教师提问的引领下,学生们围绕着“这就是蝙蝠的冬眠”这一主问题,从整体感知到深度理解再到语用训练,静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教学不再是教师与几个优秀的学生的对话,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具体的必要的学习活动之中,享受着教育的公平和学习的快乐。


二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学习真的发生了!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学得怎么样”,也看到了他们是“怎么学的”。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说得不完整到说得完整,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发展。纵观这节课,学生留下了宝贵的学的印迹。例如,老师提醒学生:要说清楚蝙蝠的冬眠,哪些问题一定要讲呢?引导学生通过圈画词句的方式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从“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么冬眠”“为什么要冬眠”这四个方面来逐步说完整,这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 运用了巧妙的教学抓手

如何让教学落到实处?必须依靠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抓手。在本课教学中,邵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抓手”,就是散落在课堂中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熠熠生辉,让课堂多了一份精彩与灵动。


卡片的妙用:老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了一张卡片,请学生写上圈画到的词语,然后再贴在黑板上。它实现了板书的“原生态”,也就是由学生来完成板书的内容;它实现了板书的“移动化”,轻松地移动卡片,就可以便捷地重组板书的结构。


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时,老师在引读的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请学生演一演蝙蝠,伸出双手做做飞翔的动作来,去“捉蚊子,逮夜蛾”。在冬眠结束时,老师又引导学生:“小蝙蝠们,春暖花开,蚊子、夜蛾出来了,有吃的喽,快点醒过来,不要再睡啦……”这些角色扮演,给教学平添了许多情趣,使学习变得“有意思”了。


媒体的支持:本课教学,媒体虽然简单,却恰到好处。在理解“成团成簇”意思的时候,媒体先是展示了教材中的一张插图,然后逐渐叠加蝙蝠的数量,最后达到了“三五成群”的效果,直观的动态演示,生动而形象,让学生看到了数量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与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