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教学设计

(2008-10-22 11:17:49)
标签:

特等奖

教育

北 京 孙莹老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参赛设计

 

 

 

北京市史家小学 孙 莹

 

 

孙莹,女,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取得小学高级职称。

八年来,我共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40余节。2005年参加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作文评优课,获二等奖;2006年参加北京市东城区“东兴杯”语文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7年参加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一等奖。

近几年我连续获得史家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新秀等光荣称号;还被连续聘为东城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6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     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     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     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江西省 周明玉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参赛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周明玉

 

 

周明玉,女,1973年12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工作优秀教师,南昌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年级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块来学习一个在地震中发生的蕴涵着深深父爱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 谁能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悟情

 

(一)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也支撑着儿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到底是哪句话?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师板书:不论……总……)

 

(二)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父亲一定要和儿子在一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个画面最打动你?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分角色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2.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再”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2)比较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创设情境:想象写话:我仿佛看到____

 

(4)小结全课

 

(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

 

(二)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坚守承诺、拼死救子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同学们心中。他的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读悟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以下句段:

 

(一)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想象练笔

 

1.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按照你的想象写下来。

 

 2.指名朗读练写片段。

 

四、拓展延伸

 

(一) 小结全课。

 

(二)拓展阅读《地震中的母与子》

 

五、作业

 

(一)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