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泗志钩沉》

(2021-04-12 11:19:15)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历史考证

《泗志钩沉》

清·王廷赞著

泗水县山川考

泗水县在燕京东南,纬二度十分度之二,经去中线十分度之五,疆域东西一百里,南北五十里。山川形势,皆自东而西,泗河贯其中。南北皆山。

北境之山 自东而西者,始伏山,终镜山。

伏山 伏字或作服、作负、作陪、作浮、作包,亦名浮邱,俗曰关山。关山本名伏山,金末邑人郝定起事, 设东城关于此。以山北连艾山,层峦叠阜,至此跌伏。入雷泽湖,起为历山,相距十余里,中间东西十五里,南北八里。湖之南傍历山,为自郯城、沂州、费县、平邑入泗境,而西达曲阜、兖州必由之路。故设南警台分兵扼守。湖之北傍伏山,为自穆陵关、莒州、沂水、蒙阴、仲村入泗境,而西达曲阜、兖州必由之路。故设北警台分兵扼守。关山之名由此而起。又自关山东北与蒙阴西诸山相接,跌断处有大路。为东南自沂、费,南自徐州、峄县、武城、平邑,而赴泰安、济南所必由。设白马关以与关山为声援,即汉末“徐州牧陶谦遣张闿送曹嵩赴泰山郡路,出华费之间”者是也。地作费西、华东,故曰华、费之间。

在治东七十里雷泽湖北与巨围山相连,其脉北自艾山雕嘴崖、马耳峰之间,跌落起伏,两水分流:左为沭源,右为汶源。山势南行至新泰县,东北分三支,左为尧山、天马山,沂水出其阴;右为新甫徂徕山,嬴汶出其阴;中支又南化为漫碛,名分水岭,长六七十里。中间特起一峰形如植鱼,首下尾上卓拔凌霄,名鳌山,即具敖之敖。下有敖山驿,为泰蒙孔道。又南约三十里,起为巨围山,旁分两支,左为五台及蒙山阴,右为泗境北石屋山,至曲、宁境九山诸山。中而南即伏山,不甚高大,横列形如三台。南面陡落隐伏,入雷泽湖。湖心突起攒石,立秋后,四面水泄石窦,其声如雷,三曰即涸大半。湖南起三圆山,迤南渐高,即历山,为泗南境诸山之首。伏山前有北经台、南经台、东城庄等村庄。

石屋山 亦名卞山,在治东北五十余里。山形方长,有石洞,为古蒲衣子公输般及妻云氏之所栖。山脉亦自巨围山来,阴有泉,由防来。相传以为即洙水绕山东麓南流,折而西,至卞城东北与泗会。注《水经》者误以为洙水,并牵引盖县临乐子山,强为附会,其实皆未尝确考,遂沿误而益误云。山东有东、西城庄,西南麓有尤家庄、东庄、北庄、南庄等村庄。

华胥山 俗讹为黄粟山,又曰黄山、曰黄山寨,在治东北四十五里。脉东与石屋山通相连,中隔一尖圆小山,脉西南行伏而又起,结一圆阜曰宫娥埠。又落为陂陀,迤逦而南,有大崇邑、小崇邑、辛庄、北苗馆等村。崇邑,即古坨城。《寰宇记》云:“坨城临泗水”,《秦地》 云:“坨城,古崇国,在泗上”。今治东北四十里有崇邑,西有城子顶者,即其址也。华胥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徐州牧陶谦使张闿送曹嵩家属赴泰山郡,被害于华费之间,华即此华也。其以华名县,盖因山名,亦因古为华胥氏之国也。今村割属泰安。山南涧一水,西南流至北苗馆西入泗,山西涧一水,西南流与星村河会,两水皆名金线河。中间村庄有城子顶、大小黄沟、翟家衖、邢家屋、贾家庄等村庄。

高陉山 即北老寨,俗名云头山,又名熨斗山,在治东北二十五里。山形方正,四面壁立,乡人曾避乱其上。因南对商山有老寨之名,故别之曰北老寨。山北众小山云屯,此山巍然独高,故名曰云头山。又山西方圆峻峙,山背平拖,形如熨斗,故名熨斗。山南又起一小圆山,曰埠山。又东南十余里,连起两小山,曰朝阳山。埠山之间,左右各有一水:左水源于山阴,即盗泉,东南流经星村之东,与华胥山西南簏之水会,南流经陈家庄东,至姜家村南入泗,名金线河;右水西南流经南百丁北、北百丁南,转而南流,经邱庄东、岳陵北,转而西,经贺庄北,又转而北流,至寺台入泗,名玉带河。其间东南有星村、陈家庄、姜家村,南有林泉村、徐家村,西南有南北百丁、岳岭、贺庄等村庄。

金粟山 在治东北髙陉山西,石笋嶙峋,形微圆, 多沙砾。山下南数里,又连起两小圆山,名浮邱。关山本名浮邱,而此山亦名浮邱,因浮邱伯所居而名也。相沿名为邱庄,俗乃讹为关庄。东有小水与玉带水合,至寺台西入泗。水之内有北百顶、邱庄。西有小水,与丑村河会,南流至寺台而入泗。水之内有杨家桥、官庄、寺台等村庄。

翟山 在治北微东二十里,金堆之西,两圆峰东西平列,不甚高大。山南有丑村,两水夹流,至官庄、流虹庄之间,合而南流,至寺台西北入泗。

尧山 在治北二十里,形如屏张,山顶中平,两尖面向东南壁立。由东南麓出脉,起岭迤逦,南临泗水,转折而西,尾至红石崖而止。左水入丑村河,至寺台入泗;右水入大云河,至红石崖入泗。其间有刘家漥、北白石、南白石、流虹庄、崔家庄等村庄。山南有尧山庄,又西南有尧王坟。

盖山 治北二十五里,即盖老崮,讹为葛老崮,俗又讹为栲栳铺、为阁老铺。不知实汉盖县因山为名之盖山也。《墨子·耕柱篇》云:“周公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注云:“即商奄”。按商即商山,亦名商寨,因商南庚都奄而名。奄在商西,盖在商北,纵横而言, 居于其间,故曰商奄,亦曰商盖也。盖山为众山之总名,盖老崮则盖山之主峰,形如笔架,故《泰安志》曰笔架山。自南望之,若凤翅盔,山顶五峰,东峰陡下壁立, 跌平。又起一尖山,曰云光山。北为大云寺,南为灵光寺,东一垭口,可攀缘通行,曰黑风口。东又陡起一山,其顶西高东微低,形若卓斧扬刃,曰斧刃山。又东若鸡冠、若粟堆,又东若冕垂旒,曰王帽山,分三支。东支两峰,曰东大楼山(楼亦作篓)、东积谷山。东大楼山又起一山,曰灰山,与尧山对峙,中即尧山口。西支两峰, 曰西大楼山、西积谷山。西大楼西南麓,又起一小山, 曰马山,俗名麻山。中支王帽山下,东西大楼之间,落平处曰姑姑坊,亦曰股股发。南起一小山如杠,系连起一横山,三顶。中顶微高而圆;东顶圆而拖下,曰鹁鸽崖;西顶圆而肩峻削,曰拐露山。中顶之左,吐脉如带,转正平落如桥,当腰一石笋拔立,如数丈之碑,名镇国嵌。或因形似镇圭,而讹为振国。南数十丈斗起一山,后面纯石如壁,其巅多黑石,如立如卧。西北一峰如人立,西向盖老崮,其下入山之路,名石人山口。又有石当顶平卧,大盈亩,八角,名八卦石。上有石形如鸭,南向昂头卧,曰鸭子石。南北三顶,以次渐低。中顶之前,左右两石笋如植圭;南顷捋伏处,又有两石笋夹峙,远望若龙角,是名泗山。麓分三支,东支落平处,有蒋家庄。又东起一大岭,南北长十余里,东西宽四、五里。岭分三支,东西行者曰白虎岭,梁庄在其北麓;东南行者曰苍龙岭,髙隅(峪)村在其东麓;南行者曰丹凤岭, 丁庄在其西麓,盛粮庄北其岭,余粮庄在其西南麓。西支连起数顶,曰大顶子、二顶子,跌化陇原,南北长十余里,东西七八里,亦分三支。左有清东巡行宫,有庄上崖;中支有匡家庄、东杨庄;右支有申家庄、小李白庄。泗山中麓落一小坪,曰杠山寺。又西南起一圆山,又东南起一小尖圆山,曰山神庙。又南起一横岭,落为平冈,左有黄土庄,右有胡家庄。自山神庙后,左分一支,起岭曰田家岭。又东南临大河,起一平顶小山,曰城顶子,故县村在其西南麓。东积谷山阳有土门村,西积谷山阳有侯家庄。斧刃山南分一山,回绕盖老崮,南麓有张家庄,西南麓有徐家庄。盖老崮东峰下左水曰大云河,源出山阴大云寺涧中,北流至蚂蚱崮墩,折而东流,经尧山镇,合东北来一水,南流至梁庄。有二小水:一自东大楼涧经土门,合泗山后左之水,东流来合;一自蒋家庄东,曲转而东北来合。折而东,有老山庄东北一小水来合。折而南,经高隅东南,折而西,经崔家庄北,折而西北。有丹凤河,北至泗山前蒋家庄东,经丁庄,循丹凤岭西麓,至红石崖东,合而同入于泗。灵光河,源出山阳灵光寺涧中,南流。折西有小水,西北自花石庵红鹅湾来合。南流曲转折出山,经徐家庄、小李白庄。西有小水,东北自西大楼涧合泗山后右水,经侯家庄东、申家庄北、张家庄南、小李白庄南来合;东南经仲水村东,至东杨庄西入泗。泗山前之水,东有郭家沟、黄土庄河、胡家庄河、匡家庄河,至行宫南合流入故县西之库河。又西流至庄上崖西南龙王塘入泗。盖老崮西峰落下,连起三山。近西曰幞头山,如幞头置平几上。自南望之,有峰遮其半,仅露形如植圭,俗名挂线嵌。山东南面作展诰形,岩有庙,曰花石庵;下有村名鸢湾,其正面落脉两小山夹之。南起为岭,有村曰王家岭。西麓有谷家庄、石桥庄,岭东南巨村曰中水(册)。南有单家衖、西杨庄。左水即灵水、即灵光河。右水为壁沟,源出山之西涧,西南流,经大李白庄东、石桥庄西、宋家庄东,至杨庄西临泗,东入泗。次西曰玲珑山。南麓三陇平出,中陇迤逦向西南,化为平原。又突起一大岭,南直抵泗,纵横数十里,北有大李白庄、洛里庄、东马庄,东有石桥庄、宋家庄,北临泗村,上有柘东庄、 酆后庄、酆前庄、大泉庄,西有郭家庄、东琴柏,南有大乔家村、仓上村。左水即壁沟。右水源出山之西涧,西南流经陈家庄南。汲河东有水,西北自油篓山下,西南绕黄土崖,转而东南来会,西流经西陈家庄南,转而南流,至洛里西南,转而西流。有二小水,北自龙门山左右来会,经马庄西、李家村南,有柘沟河。两源北出奉仙山,夹柘沟村至村南来会,共南流,经琴柏,至仓上南入泗。次西曰油篓山,顶平腹圆,山西跌为大垭,可通往来,为由泗赴省之捷径,名盖山口,俗名葛山口。西自盖山口,东至尧山口,总为盖山。其麓则东抵高隅(峪),西抵仓上,中包故县、中水(册)、大乔家村等村庄,为治北第一大山。

龙门山 在治西北三十里,盖山口西。两峰对峙如门,云气沿山东来,如曳匹练,过此必大雨,土人望占神验,名曰“龙门灵雾”。《志》列为县境八景之一。其南有汲河、杨家庄、曾家庄等村庄。

瑞云山 在龙门山西,为奉仙山之左臂。山下复起一小山,南麓有西马庄、李家村、朱家庄村。瑞云山一名磨姑山。

奉仙山 名凤凰山,一名玉皇堂。奉仙山本名堂山,因建玉皇庙于上,故名玉皇堂山,古又有小和山之名。《诗》:“望楚与堂”。据子夏《诗》传,“楚宫”属鲁,则“楚”与“堂”固地相近也,在治西北三十里。山势面向东南,峰峦筍立,柏桧枫槲弥满上下,景最佳胜。有玉皇庙,有朝阳洞,相传古仙任安道隐此。又有石棚,祀磨姑。相传昔有孝女随母避难居此,磨石为面,煮食奉母,母亡,姑亦仙去。人故祀之,不知姓氏,因称为磨姑云。山下有道士庄、王坟庄,南有柘沟村,左右两水,南夹柘沟村,在村东南合,有来自马庄东北之水会之。南流,经琴柏东、仓上西南入泗,名沧浪河。

芙蓉山 在治西北四十里,奉仙山之西。山下罔陇迤逦,左抱柘沟,右挟卫庄,南又跌为大岭,跌落平原。左水即柘沟河。右水经卫庄、大朱家庄,至里仁村西南入泗。其间有圣府岭、老官庄、小厂、大厂、郝家村、相公店、核桃园、卫庄、于家泉、琴柏、东里仁、西里仁等村庄。

镜山 在泗治北四十五里,芙蓉山之西。山峰尖秀,四面明净,远望如镜,山下连起数小山。左水即卫庄河,南流,至里仁入泗。右水经上庄、白沟、岳家岭东、楚下寺西南入泗,名白沟河。其间有上庄、大宋家村、杨柳庄、羊栏庄、细柳庄、茅草岭、楚下寺等村庄。楚下寺在楚宫旧址之东。楚宫,盖鲁公初封所营,故周公居东,史记以为奔楚。

石门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镜山之西。山峰双峙如门,中有石门寺。泗北境之山,至此而止。西有红轮口,为来往孔道。南为曲阜境,北为宁阳境。山南小山递下,跌平后,又起大岭,南直抵泗,与防山启圣林正对。岭东地属泗境者,有滕家洼、岳家岭、夏李庄等村庄。

南境之山 (以次自东而西者:)

历山 在治东七十里,雷泽湖南。脉自关山中麓南下入湖,湖心有石攒立。入秋后,湖水从石窦泻落,其声如雷。数日,湖水涸大半,湖心之石殆即地理家所谓“崩洪过渡”者也。过湖正南起为历山,其关山东簏一支,环湖东滨,南与历东之山相接,故湖水虽大不能西溢。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有原宪屯。

白马山 在治东南七十里,东北与历山相接。上有水,曰饮马河,殆即地理家所谓天池也。山之东与南皆费境。山之西有水,与南自山涧来一小水合而北流, 过好汉桥,至历山西北,入雷泽湖,曰泽沟。沟有四村庄,皆以沟名,曰四泽沟。

萯首山 即陪首山,亦名伏首山。字亦作“负”、作“服”,古字假借通用。俗曰佛手山,讹为破头山,改曰普救山,在治东南六十五里白马山西。山形前昂后伏,小山附而下,若背负然。山麓起伏而北,至雷泽西滨,一支东北与关山接,一支抵石屋山南陡起小山,折而西南行,微起一赭石同,为泗、费孔道所经。又西南起一青石山,泗水出其麓,即陪尾山。“陪”与“伏”、“萯”并通,言此山为伏山之尾也。或读“陪”音“培”,误矣。山南有南陈村、大小厂等村庄。

陪尾山 在治东五十里,脉与伏山相连。“陪”与“伏””通,“陪尾”犹云“伏尾”,亦与“萯” 、“服” 、“负”、“凫” 、“浮”互通。上古有音无字,中古字少,互相假借,后人不察,拘文牵义,甚至承讹袭误,迁就附会。记注家虽称考据博洽,其失实而不足据者亦移矣。如“陪尾”载于《禹贡》,注者或不知其所在,或指为安陆之横尾,亦犹指泗水发源于济阴之干乘,即有知泗水发源于陪尾者,而究不知名陪尾之故。或且读“陪”作“培”音,从未有知“陪”即“伏”、即“萯”、即“负”者。无怪知有萯山,而不知其处也。若伏山之名之地,更无有知之者矣。山北有四下涧,山侧有泉林寺。

香山 即香城山,在治东南约五十里。左右与后群山环拥,一山高耸,南面开豁,岡岭横绕,圣姑山障其西南,总名曰香城山。今香山,其主峰也。上有准提菩萨庙,旁有人祖庙,相传观音大士成道处也。俞荫甫从佛藏中摘录,即《略载其家集》。(按:泗在虞夏时为卞明之国,至汤伐有卞,虽存卞而并为奄之附庸。商南庚三年,自庇迁都于奄,至盘庚十四年,始自奄迁于殷,三世都奄,凡二十二年。则故老所传三皇姑出家修道者, 盖商王之女,非卞明君女也。事虽不见经传,然质之《佛经》与《竹书纪年》,知乡里流传亦非尽无据。)山北有桃墟,实姚墟之讹。有古都城,为舜祖蟜牛分封食土之地。“郚”与“虞”通,有于家道口、天齐庙、仲家庄、新庄等庄村。东有妫水,循伏山西麓,至陪尾东南转折而西流,与潘波河合,北入于泗。西有潘波河,源出香山西北涧,北流合潘波泉、妫水入泗。

姑幕山 俗名毂垛山,在治东南五十里,香山之西,下有古姑蔑城。“蔑”、 “幕”音同,亦与“昧”通,舜六世祖姑幕所封地也。山阴,东涧水合潘波河入泗。西涧水则上源自淸界岭右,西北流经焦坡,绕圣姑山南而西、而北。有小水自朱家庄,挟南山罗汉洞之水,及北山涧水,东流经耿家庄来会。又东北流经三汲河村东,有水自香山之右,挟圣姑山北涧水,及本山南涧之水来会,北流出安家峪,经石漏村东、卞桥村西,转折而西流,经李家庙南,至黄阴河,合而入泗。其间有大卞桥村,即古之卞明国与鲁卞邑。有泗奄、李家庙等村庄,按俗名泗源村。

圣公山 即圣姑山,在治东南四十五里,香山之西南。本因圣姑修道于此而名,后改为圣公山,而殊无据。山南化为沙碛,西南趋至清界岭,南特起大山曰柱子山。

柱子山 亦名邾子山,或亦名邾峰,实即合乡之临乐子也。《水经注》误以为盖县,在治东南五十里,峰峦丛竖,地理家所谓“五星聚沟”者也。西沂水源其西南麓,西流至兖郡金口坝入泗。东沂水源其东麓,东北流经平邑、费县、沂州,合蒙阴之沂,南流至邳州入泗。漷水源其东南麓,南流,又转而西南,经东漷村、滕县, 至独山湖入泗。洙水源其西北麓,西北流经张庄、孙徐、泗城,曲转七十余里,至汉之故盖县南入泗。山,属汉东海郡之合乡县,非泰山郡之盖县也。《地理志》注明,言洙水西北流七十余里入泗。《水经注》因“合”、“盖”音同,误以洙源于盖。后人又不确考,而牵强附会,遂有以龟阴之水为洙源者。不知其水甚小,至源西南至卞入泗,长不足三十里,而邑属距平,山为伏龟,再北为巨围山、敖山,无所临乐子山。去岱东之盖三百里,去岱南之盖七十里,水绝非洙,山绝无临乐子,而洙水所出之临乐子山,实在汉之合乡县,今泗、费、邹、滕交界之柱子山,东自历山至东南柱子山,其支麓南抵清界岭,西北抵泗奄、李家庙,为南山第一支。

(余+阝)山 俗名黍山,又讹为鼠山,在治东南四十里。脉出柱子山,西北至张家庄,东北特起,渐平而低,形若垣墉。北行约十里,又起一尖圓之山,名小山。黍山西南麓有张庄,东北麓有焦坡,东有淸界岭、有乐山庄、有小山庄。小山西垭有村曰王家口。“”与“徐”通音舒,地属春秋邾之徐邑,字亦作“徐”。《禹贡》徐州固以海岱及淮为域。然其州牧所居,或即居龙氏之旧都。故此山至居龙山之麓,地多以“徐”名,即转为“”、为“舒”、为“黍”,至今音犹相沿也。

安山 在治东南三十五里。东至小山,过峡渐起,而西峰头高耸,南面壁削,上有二洞,一南向,一西向,曰罗汉洞。南向之洞内,石栏上有丹篆百余字,无识者;西向洞内,上有石龙,燥湿可卜晴雨。山后左有小山,曰凤翅山;后有小山,曰龙头山。两小山皆经凿断,非寻常力所能为,相传唐帝遣尉迟敬德督工凿之。龙头改名猫山,前即安山寺,唐时建。寺左有泉,曰龙津。 自安山北下。一支至朱家庄过峡起为鲸山、良常诸山。山南有党家庄,山北有罗家庄。“安”即“奄”音之转,合西之商山与西之奄山一总谓之“奄”。

东鲸山 在治东南四十里,东与姑幕西峰相对峙,中隔安家峪河。南麓有三汲河,东有安家峪村;北簏拖长,至李家庙南,隔河而止;东麓有石漏村。茶山在东鲸山之西、西鲸山之东,顶平身圆,远望若立瓶然;南麓有耿家庄。云平山在茶山西、安山北脉,自朱家庄过峡,北即起为此山,顶平如云横曳。东南面连起两小山,在山下夜闻对面凤翅山间之水,忽响忽息,铿锵如锣鼓然。山南有朱家庄,北麓尽处有黄阴河村。

西鲸山 在云平山西,高大峻险,南无村庄,有水自涧西流。北面拖下连起小山,势西趋跌为大岭,东界黄阴河西,水自山下西北流至固安,即固奄。东南有松山、石佛峪及李家庄。北之水来会,经固安东与北西流折而北,至苗馆村西入泗。其间有嘉平、黑砬岔、司家庄、黄家岭、孔家铺、南苗馆等庄村。

雪山 在治东南三十八里,西鲸山之西。《佛藏经》言:“佛东游于雪山以观滕、泗之水。”即此山崖,镌有石佛像。下有村曰石佛峪、曰松山村,“松”盖“雪”音之讹。

桃花山 在雪山西。山前有桃花庄,山后形势忽转向东北,三支并出。中支为固安,有集场,右有李家庄,左支有马家井、李家坡、蒋家庄等庄村。

良常山 在治南二十里,山形端正,三峰中高,两旁微低。山南有北吉埠,山北麓起堆阜分三支。东涧之水北流,经万兴庄东折而西北流,至东奄店东北入于泗; 西涧之水北流,经常山庄东北至鲍东庄东北入泗; 中支左右两小水北流,一经邵家村,东至东奄店东入泗,一经邵家村西与苍龙溪、浴泉水会而入泗。苍龙溪在东奄店西南,诸泉涌玉喷珠,曲折潆洄,汇为二溪,合流入泗,《新宫铭》所谓:“良常西麓,源泉东”者也。《仙传》“苍龙溪主为欧阳通勃海男率更令询之子”,《新六铭》则:“泗水县丞蔡少霞梦龙威大人山玄卿授而伎书诸碑者,苏东坡尝引之以入诗篇。”事虽玄渺,铭词甚佳。而苍龙溪之实境,则千古宛在,殊令游者徘徊而神往云。

玉立山 在良常之西,特起一山,方长圆顶,转向西北,跌化为岭,曲折起伏,势止于鲍东庄之泗滨。西南麓有东皋里,西有党家庙,有黄、赵等泉,有鲍东庄。右山东自东鲸,西至玉立,从奄山擘脉过峡,其支麓东抵石漏,西抵鲍东庄,为南山第二支。

东商山 即东老寨,在治东三十里。自安山寺西北过峡处,如墙墒陡起,此山南临洙水,横立如列屏,上平,北拖尾而下。

西商山 即商寨,在治东南二十八里,山形四面悬崖壁立,上有东西两峰,中宛而平。商王南庚都奄,崩葬此山,故名商山。土人尝保此避乱,故名老寨,亦名商寨。山最峻秀,每雨后,嵐光浮黛。《县志》列为八景之一曰“商寨晴岚”。山南有村汉徐,即汉舒,曰露金沟;山北有村曰老寨后窝,曰南吉埠。

能山 在商寨北,势如屏障,有洞,明杜中宪辂曾读书于中。

居龙山 在治南十五里,自商山之西,小山接连至伯仲泉,西特起,形势雄峻。南、西两面,皆峭如壁立;北面陡落,结数尖圆小山,脉自东北大圆峰落下,化为漫岭,转向西北而趋。其界水左自伯仲泉绕东麓西南流,至北孙徐南入洙,北流,绕山西麓,经龙王套、彭家庄、鲁舒西折转而西,经醴泉西南折转而北,经县城东至立石西入泗。右水自山涧北流,经龙扒港,又北合东自朱家庄峡西,流经踅庄、桃花庄、北吉埠之水,又西流转折而北,经东皋里,南折转而西,绕西皋里之东、之北西流,又转而北,经鲁舒、尚舒之东,党家庙之南、之西,王家庄之东,大鲍村之南、之东,有泉水 自东南来注之, 过鲍村桥下北流而入于泗。其间庄村,南麓有孙徐,西麓有龙王套、南彭家庄、罗家湾、大沟涯、任家庄、鲁舒、醴泉、高家庄、张家庄、杨家庄、蔡家洼、穆家庄、东立石、西立石,东麓有龙扒港、樊家庄、西皋里、南北尚舒、王家庄、大鲍村、徐家楼,北滨泗有小鲍村、东西曲泗。名墓有明进士光禄卿王士祯,河南参政王英、昌黎知县王应选、华容知县王光祖墓,皆在鲁舒西,前临洙。明进士河南按察副使杜辂墓,在尚舒岭东麓;汉济北相鲍信墓,在鲍村西;明主事蔡瑄、殉节举人李万称墓,皆在蔡家洼东北;清举人竹溪、知县王家榕墓,在西立石北,近泗。古居龙氏国于此山之麓,故山以居龙名。

东南自山至居龙山,其支麓西南抵张庄东北,抵小鲍村西北,抵曲泗,为南山之第三支。

柏石山 即伯石山,一名白石山,在治东南约四十里。脉自柱子山西出,过峡处宽不数武,地名石龙嘴,起伏经浦玉河南转向西北十余里突起。此山缭以曲复窈而深,形极高峻,为圣脉正干。自此而西,山合文曲星体,峰皆侧面,前昂后伏,脊皆沙碛,屈曲穿山过渡,皆自东南入西南出,绵亘数十里。九山串列,若卓旗然,故总名九旗山。合尼、奄诸山,即《山海经》所云之“空桑山”也。而土人各就其所居近,随地异名,今姑取今之有名者次列之。

昌防山 即长凤峪山,在治东南三十余里,东南与柏石山相连,本名昌山。南面峭壁昂立,若城防然,故有神昌防之名。北面则一顶高昂,两翼拖垂,中有平壤数十亩,又有神祠道院,树木幽蓓,若凤背然,故名曰长凤峪。西北有安德村,讹为岸得。西有颜家壁村。

郭家峪 在长凤峪西,村在山峡北麓,有大旺村,讹为大汪。南有小村,曰吉窝。

桃花山 在郭家峪西,山峡有村,曰张家峪。

徐家峪山 在桃花山西,村在山峡北麓,有小城子村。南有小村,曰良窝。

圣水峪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前面壁立峻绝,有洞碛。上有小村曰茅窝,北麓东有薛家岭,西有南孙徐等庄村。

东二旗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圣水峪西。其形南而壁立,一顶,后分两翼,中有峪,曰黎峪。东山左循圣水,右挟棃峪水,至孙徐西,山尽,水合而入于泗洙。西山起伏而下,又分两支,东界棃峪水,有房家庄;西支西界旗阴水,有仲都南村。

西二旗山 在治南偏西二十五里。东西二旗之间,有一小山横如圣水前,左有一赤石小山,在碛上,平地特起,形如竖角。南又有一黑石小山,亦平地特起,顶平。自圣水峰西跌断,过峡起此山,前面壁立而尖,下有明鲁恭王、端王墓、有黄城村、有麓平厂。在泗与曲、邹之界,山顶向北起一平方之峰,吐脉拖下,东北起一圆墩,旁有村曰魏家窝。又东北起为奄山。魏家窝以东之水皆东流,南合旗阴梨沟之水,北挟仲都、姚湾、北山诸水,至东二旗东北麓下,合南来圣水,折转而北入东来之洙水,西北流至城北洼北入泗。魏家窝以西之水,皆西流,合西庐城南、北两山,及夹谷山、葫芦套南来之水,经尹家城西,转而西北流,至官园西北入泗。山西北麓下,有庐城村。

自柏石山至西二旗山分支,东北起为奄山,断自二旗以东为南山第四支。

奄山 讹为砚山、雁山、俗又名磨石山,在治南十里。脉自西南二旗山来,南面壁立,顶高峻,南、北两小尖山,夹一坦窝,远望如釜之底,向北开面,连起三圆峰,递降而下,化为陇隰。山东之水,自沙胡同北流,经半截楼、稂茂沟,折转而东合自峡山头北来之水,折转而北流入洙,经城东至西洼北入泗。山西之水,自尖山村东北流经玄帝庙西、韩家庄东,经城西转而西北流,经阴邑东、房家楼西北入泗。其东址有半截楼、孙家庄、城东关、东北角,北址有东洼、西洼、东涧沟、西涧沟,西址有玄帝庙、何家庄、翟家庄、城西关、房家楼。中为治城,本古奄之地,故山以奄名。“奄”与“偃”、“匽”古通,皇甫谧日:“皋陶曲阜之偃人,故因之赐姓曰偃。”治东南十二里,东西皋里,旧相传为皋陶故里。自前《志》改为高里,而迹遂灭。按后汉冯衍显《志赋》云:“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皋里去雷泽、历山近不及五十里,皋微时与舜同渔,而后赖之以举也。又皋陶之子伯翳封于费,为嬴氏之祖。《左传》“周有徐奄”注云:“二国嬴姓,则奄君为伯翳后,即皋陶之后,不独偃姓,有六与蓼也。”《书》“王来自奄”、“孟子伐奄”,注皆不言其地所在。《竹书纪年》:“商南庚三年,自庇(即邢)迁奄。”笺云“南庚迁奄”,旧未有言奄地所在者。按《郡国志》,鲁国即奄国,《定四年传》(即《左传·定公四年》)祝鮀曰:“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少昊之墟。”其曰商奄者,以商尝迁此,故遂谓商奄。而封少昊之墟,则谓国于曲阜也。《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笺引《说文》云:“奄国在鲁”。《括地志》:“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史记·鲁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淮夷、徐戎亦并兴反。”《竹书纪年·成王三年》:“王师灭殷,迁殷民于卫,遂伐奄。”“四年,伐淮夷遂入奄。”《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告召公作将蒲姑。”杜预云:“下邳取虑县有蒲姑城,前三年伐奄已灭蒲姑,兹迁奄于彼。”郑康成谓奄国在淮北,盖指既迁蒲姑之奄言耳。“夏五月,王至自奄。”《书·序》曰:“成王归自奄,在宗周告庶邦”,作“多方”。《书》曰:“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今按山西南不及二十里,尼山之麓鲁奄村,有奄伯里冢,.地亦名昌,衍入曲阜境。泗治西有西奄,治东十五里有东奄,治东北四十里有泗奄。字虽讹易,或作源,或作盐,而音犹相沿。又《诗·鲁颂》:“居常与许”、“奄有龟蒙”。“常”与“许”皆地名,奄亦尝为地名。奄在商,本大国,与费同为皋陶之裔,其方域西南抵尼,东北抵蒙,包颛臾、费、卞、郚、陬,而国则都于奄麓。今治邑亦形势所必然,今治即春秋时之庚宗。《左传》:“叔孙豹奔齐舍于庚宗,吴伐鲁次于庚宗。”杜预云:“泗水有庚宗亭。”即此。《通志》乃以“宋之虚朾”,当之误矣。其名庚宗者,因商南庚、盘庚相继都此二十二年。南庚崩,葬商山。盘庚十四年,迁于北蒙,改号曰殷。奄地尚有南庚之宗庙在焉,故相沿统名其地曰商奄,而名其故都曰“庚宗”也。又按:《墨子·耕柱篇》云:“古者周公非关叔。”《注》:“关即管。……辞三公处于商盖”,《注》“商盖即商奄。”《韩非子·说林上》:“周公已胜殷,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功(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制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从未有“盖”即“商奄”之所者。今考泗北有盖山,山下有汉之盖县。自商山在东,奄山在西言之,则曰商奄;自商山在南、盖山在北言之,则曰商盖也。前人不甚重舆地之学,略无记载,后人又漫弗深考,加以流传讹谬, 偶有稍注意探寻者,或反斥为牵扯附会,亦可慨矣。至名曰砚、曰雁,则因山名相沿,有“奄”之音而不知为“奄”之字,更不知有“奄”之故事。因山顶下有平石若砚,有立石若墨,有池若墨池而方,又有尖山曰笔尖山者,逐揣拟名之曰砚山。或又因山形头高昂向南,下有坪若鹰嘴,山左右各有二山曰两翼,山背圆峰叠伏而下若羽纹之铺,逐揣拟名雁山。至名曰磨石山,则因山两崖有紫砂石,可取以磨刀镰,逐以为名云。

夹山 在治南微偏东十里,奄山之东。山形卓立如马,而首向西南,偏东峭壁斗绝,镌有五字,曰“东南第一峰”。顶有双圆峰,北面弦棱凹凸,俨若“公”字。西北麓起一小圆山,正对治署,曰印山,俗云馍馍山,东北麓有卧牛庄,奄山、夹山之间脊上有一小山,曰蝦蟆山。北麓有村曰沙胡同。

东夹山 自蟆山东起沙岭,绕夹山而东,陡起一峰,长拖北下,两山之间有村曰夹山头。涧水北流,稂茂沟水自西南来会之,经五里庙西北入洙。沙岭南麓有西仲都、中仲都、东仲都、姚湾等村,山东麓有北彭家庄,山北麓有五里庙及珍珠泉。泉东流,经晒书台折转而西北流入洙,为八景之一,曰“珠泉寒涌”。

尖山 在治西南十里奄山西。山顶有庙,柏桧弥满岩谷,颇极岑蔚之观。山北附起一山,迤逦北下,东麓有尖山村,为诗书冠带之乡。东北化为陇隰,分数支,一支东有水自奄山西涧北流,西有水自村西沟东北流,经王家庄、东汤家庄,西至三里泉之北与东来奄山西涧之水合,其间有冯家庄、高家庄、韩家庄、王家庄、东寨子、汤家庄。一支东水即村西沟流经三里泉水,与奄山之水合,西北流至房家楼入泗者。西水自尖山西涧北流经涝家庄、乔家洼东,折转而西、而北、而西北,会自乔家洼西曲折转而來之水,经南玉沟、戴家庄、北玉沟东,至南临泗村西南入泗。其间庄村有王家庄、丁家寨、马家庄、水泉庄,南临泗、东西阴邑及玉沟泉。《县志》列为八景之一,曰“玉沟烟柳”。一支东水即经乔家洼东之水,西水自尖山西涧北流,经乔家洼西,至南玉沟东,两水合而入玉沟河,其间村庄有涝家庄,乔家洼。

鸭山 亦名压山,在治东南十二里,尖山西北之分支也。山北麓即鸭山庄,北趋伏而再起,为南玉沟村。两南小水夹之,至村北而合。

峨山 在鸭山之西,山小而形耸峙,东高西低,若马之昂首而立。拖下为岭,宽长十余里,又北低化为平原,东水由麓下小沟北流,经南玉沟、西戴家庄南入玉沟河。北流经北玉沟东,折转而北,至南临泗村南入泗,西水由麓南流会庐城河,西流经尹家城南(尹家城,即“鲁败邾师於偃”之偃城也,《左氏》作“偃”,《公羊》作“缨”。“偃”与“缨”音转形异,古原相通,可证奄与嬴之为一姓。)有葫芦套、夹谷山自南来两水会之,又北有黑砚滩,水自东来会之;又有戈山东北簏水,经金家庄自西来会之。共北流,经西岩店西、官园南,有戈山北麓水经金家庄西洼西来会之,北流至靳家庄东入泗。其间东有戴家庄、北玉沟,北有罗家庄、东乔家村、孟家村,西有黑砚滩、尹家城、西奄店、官园,中有宁家岭、曹家庄等庄村。

右自西二旗山分支,东自东尖山,西至峨山,为南山第五支。

贾家峪山 在治西南十八里,西二旗山之西,亦九旗之一也。山之东有小山,形如香炉,脉向东南,遂结尼山,其西跌断过峡,起为此山。峡旁有贾家峪村,北麓有庐城村。

马头山 在治西南二十里,贾家峪山之西,形如马昂头,东南向而拱尼山,前麓有村以山名。

天冠山 在马头山西,顶平横长,两头翘而峭立,如冠冕形。

夹谷山 在天冠山西,尖圆明净,山东、西皆有谷,故名夹谷,非“会于夹谷”之夹谷也。北麓有村以山名,又北有村曰葫芦套,又北突起平台曰城子,尹家城因此名。

戈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夹谷山西,形西南尖卑,脊背高圆,而东渐拖下,尾如挜腰葫芦,化为岭,北直抵泗,起脊分水。脊东水会西奄河入泗,其村庄有金家庄、洼里、靳家庄;脊西水会九泉河入泗,其村庄有徐家村、高家庄、小三角湾、大三角湾;中一水由戈山厂北流,折转而西,会大泉河入泗,其村庄有戈山厂、白茅岭。泗之南山至此而止,西有小圆山,西北为启圣王墓,又西为防山,戈、防之间有大泉村,皆半入曲阜境。

自贾家峪至戈山为南山第六支。

泗水县疆域沿革考

皇古

华胥氏之国 今治东北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麓有华村,为汉华县故治。

按《古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东六十里有雷泽,亦名服泽。北有伏山,东南有扶犁山,亦曰拋犁。有浮来,亦曰包来。近于其地掘得汉河平二年麃里碑。西南有陪尾,即萯尾山。又南有萯首山,盖扶、伏、鲁、负、萯、抛、包、麃,来与里字互通,借音微转歧,似异而实同。伏羲之“伏”得毋名系以地,如舜之曰“虞舜”乎? 较谓“华胥渚在蓝田,而生伏羲于成纪”者,殊确切近理。又按“华”古音“敷”,字亦作“伏”,古有音无字,伏羲之“伏”,得无即华胥之“华”,后因音转字別,遂曰“伏”、曰“庖”乎?然远而无据,不敢质言,姑记所见如此。

居龙氏之国 今治南十五里有居龙山,按《春秋左氏传》:“郯子曰:太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刘道原《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 ”,“又立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今治东十五里,有苍龙溪,唐郑还古为蔡少霞记梦,书苍龙溪《新宫铭》者也。《外纪》又云:“太昊复立九相,葛天氏居东。”葛天即居龙氏,曲阜有大庭氏之库,而泗有居龙山,其地属居龙国无疑。

少典氏之国 《伏羲庙残碑》有“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云云。又神农、黄帝,史皆以为少典子。皋陶亦娶于少典氏,神农生于历山,都于曲阜。黄帝生于寿邱,育于姬水。姬亦作洍,即泗。皋陶偃人,偃通奄,则少典为国,必包有历山、曲阜、寿邱、姬水之地,而与偃邻近。曰“东迁颛臾”,则未迁以前,今县境实在少典邦域之中矣。

青阳氏之域 黄帝之子。《大戴礼》曰:“青阳降居汦水。”汦、洍、池、食与“泗”古皆通用,汦水即泗水也。《帝王世纪》:“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居帝位。”“江”乃“泗”之讹。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循水北、山南而东数十里,皆穷桑地。循水南而东数十里,皆空桑地。青阳未即位以前,则泗北境皆在域中及都曲阜,则全境皆属郊畿矣。

姑幕氏之国 颛顼封其庶子穷蝉于姑幕,徙封少典氏于颛臾,而以故地益姑幕。今治东南五十里,有姑幕山,俗讹为谷垛山。下有姑幕城,《春秋左氏传》“盟于姑蔑”,杜预注曰:“卞南有姑蔑城。”公羊、谷梁《传》皆作“盟于昧”, “幕”与“蔑”、“昧”音同形异,古字多通借故也。

白马氏之国 颛顼子骆明,生白马、白犬。帝末年,姑幕传子敬康,至孙勾望浸衰,帝乃封白马于其地,而以一都之地,徙封勾望于郚。

崇伯之国 白马之子鲧,唐尧封为崇伯,兼有少典、姑幕及沮吾之地,《环宇志》曰:“坨城,古崇国,在泗上。”今治东北四十里有崇邑,西有城子顶者,即坨城故址。

又古史“鲧洪水绩用弗成,得罪后退居于崇,闻舜居,有逆志,舜东巡岱,因讨之。”鲧率白马之族以拒,败奔羽山,即沮吾。舜逐执而殛之,投羽渊,化为黄熊。渊一名墠渊。

虞夏

卞明国 鲧殛后,帝封鲧叔父白犬之子卞明于其地,以奉颛顼之祀,历夏及商。

奄国并卞明国 汤伐有卞,存其祀,分其地封皋陶子伯翳之裔费昌为奄国,兼有今县西及曲阜、邹、费之境。而卞明、颛臾、鄫、邾错处其间,为附庸。皋陶本偃人,赐姓偃,伯益封费,赐姓嬴。“奄”与“偃”字通,而国为嬴姓。

商王都 按《竹书纪年》:“商王南庚三年,自庇迁奄,六年陟。弟祖丁之子阳甲,元年壬戍即位居奄,四年陟。弟盤庚,元年丙寅即位居奄,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徐文靖笺云:“南庚迁奄,旧未有言奄地所在者。” 《郡国志·奄国》:“《春秋》昭四年传祝鮀曰:‘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其曰‘商奄’者,以商尝迁此故也。计三世都奄,凡二十二年。”今治地旧名庚宗,殆南庚尝立宗庙于此,迁后遂以为名乎。当王都此,奄君徙治于今之地名“故安”者,“安”亦“奄”之假借,音转也。

鲁郊遂地卞邑 境内可考者曰卞城,即今卞桥集,本亦附庸《春秋传》襄二十九年,“公还自楚,季武子取卞,告曰:‘守卞者将叛,臣率徒以讨之,曰姑蔑’。”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预曰“卞城南有姑蔑城。”又定十六年,“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曰郚,《左传》文七年,“城郚”,备邾难也.。”杜预注:“卞县南有郚城。”曰桃,即“姚”之假借。《春秋》昭七年传,“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季孙曰:‘吾与子桃。’辞以无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杜预注“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又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发源于卞城东南、桃墟西北。”曰庚宗,《左传》昭四年“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钦定》注云:“今兖州府泗水县有庚宗亭。”又哀八年,“吴为邾故伐鲁,公由不狙故道险,从武城,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郚。明日,舍于蚕室,鲁人与战于夷。明日,舍于庚宗,逐次于泗上。”按:泗上,今西界启圣墓地及曲境之陶落也;庚宗,今治城;夷,今南尚、预舒及东皋里;蚕室,今南北机埠;五郚,今圣公山东南地,皆泗境。而东阳,则今之黄阳,讹为凤阳,属费境矣。曰防城,在卞北,旧属泗,今则属泰安。曰曲池,《春秋》桓十二年:“夏六月壬寅,公会杞矦莒子盟于曲池。”杜注:“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按“池”与“泗”音近字通,即今城北六里之曲池也。

薛郡属县

鲁国卞县 泗河以南,自戈山至历山境皆属卞。

东海郡合乡县 自安山东南至清界岭境属合乡。

泰山郡盖县 泗河以北,自高陉山至石门山境皆属盖。

泰山郡华县 自高陉山东至华胥山境皆属华。

泰山郡平阳县 平阳县南有今费境之平邑、毛阳、 仲村等地;北有今新泰境之谷里、镇里等地;西南有龟山,介乎卞华之间,而有今泗境之林泉、寺台,大小鲍村,西抵于洙之地。故济北相鲍信史称“平阳人”,而信与祖父皆葬大鲍村之西也。

卞县 晋武帝泰始二年,复以鲁县为鲁郡,属县六。惠帝末,陷于石勒。元帝建武九年,复归于晋。永昌元年复陷,帝奕元年又陷于燕,七年旋入于秦,厥后时复时陷。

南朝·宋

卞县 宋初卞县废,秦始二年(466年)复置,属鲁郡。

北魏

邹县 时并卞入邹,卞县废,凡泗河以南皆属邹。

汶阳县 泗河以北,分属汶阳。

北齐

邹县 文宣天保七年,省并州县,各县可省者,并入邻邑。卞县自北魏已并入邹县,齐不复置,以东南境为邹县。

汶阳乡 以西北境为汶阳。

泗水县 开皇十一年,于古卞邑地置泗水县,分汶阳地益焉。泗水县建置始此。治为古庚宗地,通志以为虚朾,误也。属徐州鲁郡。

泗水县 属河南道兖州鲁郡。

后五代

泗水县 属兖州。

泗水县 属京东西路袭庆府,界中有尼邱山、邹城、陪尾山、菟裘城、新甫山,余尝路经新甫山之延陵关,见崖壁有元祐年间镌题:“西南至泗水县一百里”, 蓋界志也。又按咸丰时楼德镇,筑围圩,于土中得许翰所作孙传之祖《孙觐墓志》,曰兖州泗水县人,不言袭庆,则泗水在北宋当仍属兖州。

楼德古菟裘,宋属泗水,明永乐时,始割入泰安。

泗水县 属山东西路兖州。

泗水县 至元二年,省并州县,废泗水县属曲阜。

锦川县 泗水省入曲阜,旋因弗便,议复置县。当事以旧治西八里乔天真衣锦亭左之衣锦里,地当河曲,形势颇胜,请于此置锦川县。未久,又因改作劳费,复置泗水县于旧治。元末遭乱,遗黎几尽。入明,邑户多新迁,二百年无征文考献者。及张令君创县志,荒略未详,尤令君续修,知有锦川之名,不知县置何代,志亦阙疑。杨汝玉先生署其《可圆诗集》曰“锦里杨天成著 ”,诗中屡及“锦川”。相天瑞先生序之,似皆知矣,而亦未详所自。余更索解不得,顷阅济宁高中丞世臣《锦园志草》,称其先世本“泗水县衣锦里人,里尝改置锦川县,虽旋废复置泗水县于旧治,而锦衣之名相沿,衣锦里之名渐灭。衣锦里者,因我先世衣锦亭而名也。我家迁济宁已数世,今虽幸叨朝缓,不能前光,丕绍衣锦而选。然故乡之里,倦倦不已,因作锦园,志所由来。” 云云。乃具得颠末,特标识以备一朝沿革。至衣锦里,因曾置县称锦衣邑,后讹为阴邑,今更讹为音邑,当改从锦邑,以存锦川之迹。

泗水县 至元三年冬废锦川县,复置泗水县于旧治,属兖州,隶济宁路。

泗水县 洪武初属兖州,隶济宁路。十八年,升州为府,县仍属焉。永乐初,割徂徕山南十八堡北入泰安州,尼邱至邹城割为邹县。泗邑乃编户二十四里,增为二十五里,后并为十七里,又为十六里。

泗水县 属兖州府,编户改里为社,共十四社。

山岭村庄林墓居十分之。

道路沟池河泽居十分之。

注:王廷赞(1847—1927〉,字子襄,号若谷,道号排云,泗水县城榆树园村人。王氏1866年(清同治五年)考取秀才,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丙科拔贡,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曾任四川平武、长宁、南部知县,后升任直隶州知州,在任后补知府,任职共15年。于花甲之年不辞劳苦,历尽艰辛,考察泗水县境内山川河流,又多方查阅史料,访问乡老,遂著成《泗志钩沉》一书,荣获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特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