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2020-10-24 15:27:50)
标签:

原创

考古

历史

文化

分类: 历史考证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山东省泗水县治东北约五十里与新泰市交界处有一座青龙山,历史上也称石屋山、伏山、卞山等。青龙山最高海拔448米,山体呈东西走向,长9公里,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雷泽湖北岸,龙尾东起平邑县北近台村北一带,西至青龙庄北为龙头之所在。“青龙山是东海里的一条龙,被龙王一鞭子赶到了雷泽湖北岸。”是青龙山附近民间一句古老的传闻[1],目前亦无法澄清其源了。

2020年9月6日上午,笔者到泗水县泉林镇青龙庄考查某刻石内容时,巧遇村支部吴祥文书记,何宝亭、南昌民先生,及济宁市伏羲文化学会刘昌建会长等一行香港客人。因青龙庄庄后半山腰上的“石屋洞”, 自古是祭祀伏羲的地方,聚到一起自然是离不开“石屋洞”及与伏羲文化相关的话题,午饭后一同登临青龙山西首山顶“围子”附近。东南向可览华胥履迹雷泽风景全貌,西北向华村水库(华胥国遗址所在地)尽收眼底,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新泰市盗泉峪村之盗泉)即在山阴之近尺。如果有在华村(华胥国)遗址、雷泽湖一带感悟华胥活动遗迹的阅历,在青龙山龙头顶处“围子”周览一番,会有一种华胥故里山川秀美无限、华夏文明沉积之厚重、伏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切身感受。

一、青龙山石屋洞是华胥故里主祭伏羲的地点

清·王子襄《泗志钩沉》:“华胥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徐州牧陶谦使张闿送曹嵩家属赴泰山郡,被害于华费之间,华即此华也。其以华名县,盖因山名,亦因古为华胥氏之国也。”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详细论证,青龙山西北麓即泗水县原黄沟乡华村遗址是伏羲故里华胥国,青龙山东南麓为华胥“履迹雷泽”和“舜耕历山、渔雷泽”处。华胥国遗址,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周等时期的标本遗物(见图1)。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山东古地名辞典》:“成邑,春秋鲁国邑。战国入齐,遗址在今宁阳县宁阳镇东51. 8公里,东庄乡驻地东庄西侧。”古成国遗址在青龙山、华胥国遗址西30公里许。《左传·隐公》二年:“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左传·恒公》六年:“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2012年沂水县纪王崮墓葬群的发现,即证古纪国在沂水县一带[2]。结合在华胥国等附近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夹砂红陶、彩绘红陶、细泥红陶等标本实物[3],可证华胥“生伏羲于成纪”,即指泗水县“雷泽湖、青龙山、华胥国”所在的区域范围[4]。

光绪版《泗水县志·卷十三旧迹志》:“伏羲庙碑,俗名爷娘庙,在城东卞桥村北石屋山。一系金大定二十九年立,一系元延祐五年立。”韩继宽先生《泉林区志》:“石屋洞娘娘庙,位于泉林镇北青龙庄后的石屋山西端,洞深数丈,洞大盈亩,顺治年间修庙于洞内,四合院,光绪年间重修,现存古碑数块。此庙又叫伏羲庙或爷娘庙”(见图片2)。青龙山俗称石屋山,民众多言,因青龙庄后青龙山南侧有“石屋洞”而得名。青龙山西北3.5公里、华胥国遗址南1. 5公里处,泗水县原黄沟乡北庄村北水葫芦山上也有延祐五年《重修伏羲庙记》碑,二十年前,笔者曾在水葫芦山伏羲碑身处发现过商代绳纹灰褐陶标本。

清·王子襄《泗志钩沉》:“少典氏之国。《伏羲庙残碑》有‘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云云。”《炎黄氏族文化考》:“伏羲奉祀四国,颛臾在费县西北,与泗水东南相接,即伏山、雷泽一带,地为伏羲旧壤,故以本地之族裔奉其明祀,立国为颛臾。”“颛臾”位于华胥国遗址东南二十几公里处,即今平邑县蒙山南麓颛臾村老北门一带的遗址。石屋洞元延祐五年重修“伏羲庙碑”和水葫芦山《重修伏羲庙记》碑为同年所刻,两碑近在咫尺,《重修伏羲庙记》中无“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相关语,庙基遗迹面积24平,不及石屋洞面积十几分之一,疑王氏所言《伏羲庙残碑》与金代石屋洞“伏羲庙碑”是同一块古碑的可能性存在。

据水葫芦山前北庄的部分老人相传:“该庄最早的伏義碑是人没姓氏的时候所立,伏羲庙附近古代是伏羲儿时来游玩的地方,也称伏羲山。”[5]水葫芦山因其山体酷似是一把柄朝向西北的葫芦象形,葫芦把柄处常年有泉水流出。水葫芦山呈西北向,约长1公里,疑水葫芦山是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兄妹在葫芦中躲过特大水灾的地点[6]。泗水民间故事《伏羲画卦》中讲述,华胥国遗址西约12公里,即泗水县星村镇赵家岭村西八卜岭上的古代方坛,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7],惜,实地堪查八卜岭最高处牛B泉旁边的方坛遗址,十几年前因开山采石已毁坏殆尽。赵家岭村西区“八角庙”废墟附近是岳石文化和商代的遗址区,八卜岭北于家馆村北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时期的遗址。伏羲儿时游玩之地水葫芦山及成年后在八卜岭上画卦的讯息,可间接说明伏羲儿时和成年后重点活动在以青龙山、华胥国遗址为中心的区域。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郭璞注曰:“太平则出而为瑞也。”《山海经》中的“青丘之山”是青丘国的祥瑞之神“九尾狐”,曾考证青龙山南麓韩家村和龙王崖遗址,是黄帝到夏禹时期的“青丘国”故址,只有在这两处遗址近区合适的视角,才能看出“青丘之山”即青龙山是“九尾孤”祥瑞山体之象形[8],依此可证黄帝时期已有“青”音组为山名使用了。《炎黄氏族文化考》:“泗水治东五十里,有陪尾山,脉与伏山相连,言为伏山之尾也。”青龙山即“伏山”,陪尾山是青龙山东尾慢下坡南绕雷泽湖西行复突的西首山头。《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庖牺”即“伏羲”,五行八卦中东方为木为震为青龙,是万物生发之地。民间一山讹为多名,古今通理,“青龙山”一名产生何时已无法核实,应是民间自古约定成俗的山名。青龙山为蒙山西麓,其南雷泽湖、东北洙水(放城河)、西北石莱河围其环绕,(洙水、石莱河发源自青龙山东北十几公里处新泰关山之阳,为泗水上源支流);青龙山西首南侧“石屋洞”,正对其南陪尾山诸泉为泗水之源。在“八卜岭”东望青龙山至蒙山一带,即为典型的万物生发之地,青龙山位于“八卜岭”东约15公里许,疑“青龙山”名称的来历与伏羲在“八卜岭”上画卦的故事,不应该是偶然之巧合。

青龙山即石屋洞周边二十公里范围有多处重修伏羲庙遗址,除水葫芦山伏羲庙、赵家岭八角庙外,还有安乐庄的伏羲庙、香山上的人祖庙等,虽然这些庙基遗址面积少有过超30平者,但可证华胥国之域古代是建伏羲庙最密集的区域,民众祭祀伏羲之遗风渊远流长矣。

石屋洞是天然的石灰岩大石洞,口向朝阳,底面平坦,高6米,口阔20余米,洞内面积近四百平米,历史上虽历经动乱等因,洞中碑刻、塑像多次重修,而沧桑的洞壁却没受到一丝之毁坏。因洞内面积较大,现同时塑有道佛儒三教多位主神。石屋洞是附近最大的伏羲庙,自古农历二月十六至二十一有在洞口下方、老鸦山周边,年年“办庙会、唱大戏”的传统风俗(农历十九为主会期),历古到今没断过香火(见图片3)。至于石屋洞下方“办庙会、唱大戏”的历史源于何时,附近民众无知之者。相较其它几处伏羲庙遗址而言,石屋洞亦是华胥故里古今奉祀伏羲的主祭场。

二、石屋洞为伏羲诞生地之考探

华胥国周边县区山头石围子寨墙残址较为常见,古代的村邑也多建有围子(一种简易的古城墙),这是古人防灾难、避战乱的一大法宝。9月6日下午在石屋洞右斜上方青龙山西首山顶,首次看到石围墙和五六间高不过米的石屋遗迹,用石没有金属凿痕,从垒砌形制亦看出应该是史前时期所建,这便引起刘会长和笔者等人的高度重视。

为寻证青龙山“围子”准确年代及“石屋洞”是否与伏羲有关,9月12日上午邀青龙庄南昌民先生,吴书记安排王义泉村长,共同前往青龙山西北翼黄山寨实地查看石围寨墙。

黄山寨俗称华胥山,东、南、西三面环崖,北面陡坡,坐落于青龙山西北4公里,华村(华胥国)遗址东1公里处。黄山寨主峰西连次峰,次峰西首北坡和东坡有几间石碉堡与石围墙连为一体的石寨遗址,东西长约260米余。北坡石围墙已残损三分之二;东坡石围墙南北长30余米,保存较为完好。围内有两间距离相对远的半截石屋残址,发现商代青铜薄壁炊食具残片一块,呈长4厘米不规则形状。

因9月6日下午一行客人多,没有对青龙山石围寨墙和半截墙式石屋等处细看,从黄山寨返回青龙庄后,下午三人再登青龙山西首山顶看“围子”。

围子呈东窄西宽酷似椭圆形、将趋向西北中心区缓突的山顶围住,围子墙基本保留完整(见图4),东西长近200米,西区至宽处近百米;围子外周,西、南两侧深崖,北为大陡坡,东面是山脊慢长坡。围墙厚度多在1米许,东围墙、南围墙平均高1.5米,北、西围墙多用自然状的原石依山体走势找出高度。围内西北区山包至高处有一3米许见方、高约50厘米酷似瞭望台的石屋基址,基址处侧土层下方埋有黑色积炭余烬,不排除该基址是方形祭坛遗址的可能。围子东墙南北长近30米,东南、东北两角连碉堡形石墙处,留有出入口。围内东南区和中南区避风处共分布半截墙式石屋遗址近三十间,石屋墙近百分之六十保留原始框架(见图5),最大石屋基墙宽4米,东西长12米,中有石墙分为四个独立开间。石屋墙均高不过米,厚50厘米许,细看所有石屋均无安过门窗的痕迹,部分留南向宽70~90厘米的出口,也有部分南墙矮一点的不留出口。这种石屋垒砌形制搭上茅草屋顶、留出入口,与泰安大汶口遗址两檐到地、半地下居住、南向留出口的茅屋修筑风格高度吻符。这一文化现象,可将青龙山围子和石屋的始建年代推证到大汶口文化时期。

《路史·太昊纪》:“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匿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铨之,意有新动,因生伏羲”。《太平御览》七八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即伏羲,王子襄所言“华渚”是指青龙山西麓即华胥国遗址南3公里许,大黄沟、小黄沟和演马坡遗址一带的黄沟河(石莱河入泗水境称黄沟河)。文献中有华胥履迹“华渚”和“雷泽”之说,虽名称不同,但均在一方。华胥、伏羲的活动年代与考古学上大汶口文化时期对应,华胥国(华村南台子)、演马坡村南、雷泽湖北岸东城庄村南,石屋洞东南方向韩家村东南区、蒋家村村西等,均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这说明华胥活动中心区大汶口文化时期人口非常密集。《炎黄氏族文化考》:“惟《诗含神雾》以华渚为雷泽。古人知母不知有父,殆后夫妇制度成立,始为古帝王求父,而求不可上得。又自黄帝以来,以帝王与天一体,造为神权之说,浸入人心,乃为古帝王之不知有父者,一一演为怪异传述,谓由天神所生。说虽不同,大体无异。”《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华胥履迹“雷泽”,寓意伏羲为雷神之子。上古帝王附会天神为其父,是王命承天文化之必然。依据相关学者之论述,结合遗址等信息互证,华胥履迹孕伏羲的地点,在青龙山南麓雷泽湖至西北麓华胥国遗址一带,有文献学、考古学和地理学上的共同依据。

刘道原《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王子襄《泗志钩沉》考证华胥国西南23公里踞龙山山南古为居龙国,即北孙徐老村底和东仲都一带的遗址。大汶口文化之前人类已出现定居之实,伏羲(太昊)命居龙氏推广“造屋庐”之技艺,应该是可信的。华胥国遗址周边“雷泽湖、青龙山、黄山寨、古华渚、八卜岭”等地均是华胥氏所辖之域。考古和文献资料证实,史前时期汶泗流域常有象、虎、鹿等野兽出没。华胥生活于渔猎农耕兼作的时代,每逢“天灾、洪水、饥荒、兽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食不裹腹的年月会常有发生,当时选择合适的山头修筑围子,无疑是保安全的重要措施。黄山寨、青龙山“半截式石屋、石碉堡、围墙”垒砌风格相同,应同为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建。黄山寨石围寨墙不避风、石屋少,只能暂避风险。青龙山南与雷泽湖紧靠,西与“华渚”相距约3.5公里,山首围寨下方环绕十数个植被茂密的小山头,是一处天然的渔猎之所。青龙山围子内半截式石屋遗址数量是黄山寨的十几倍之多,避风、且可长期居住,显然是一处山顶石屋寨形居落群遗址。

《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文献中也有伏羲为燧人氏之子和继燧人氏而王天下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正义》曰:“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宿,东平无盐县”。“颛臾”即山东省平邑县平邑镇颛臾村遗址。《左传》记载的风姓四国春秋时期还分布在以华胥国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当时燧人氏与华胥氏应是两个氏族联姻间的关系,燧人氏居地与华胥故居华胥国遗址亦应靠近。华胥国西南10余公里星村镇南陈村,乾隆四十四《重修炳灵王行宫记》碑文记载:“庙之创建久矣。重修此屡次。”当地人传曰炳灵王是燧人氏,炳灵王行宫也称火神庙[9]。泰安夏张镇鸡鸣返村东三皇庙,所奉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农。《左传·庄公》十三年:“夏,齐人灭遂而戍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推证遂国“其地当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与肥城县接界。”泗水、宁阳两县东西相邻,“遂、燧”音同,以风姓四国奉祀伏羲和祭祀燧人之地证之,宁阳县古“遂”国遗址是燧人氏故里的可能性成立。

华胥氏是燧人氏时代的部族首领,身兼保民固彊之责,华胥国辖区内当时能够号召众人,在“青龙山、华胥山(黄山寨)”等山头修筑工程量浩大的石围寨墙,决策者只能是华胥氏本人,更是非其莫属,故不排除华胥、伏羲娘俩有在青龙山石屋寨时常活动或居住的事实。疑青龙山俗曰石屋山的来历,与此处石屋居落群遗址也有密而不分的关系。

青龙山“石屋寨”遗址,可以揭示大汶口文化时期华胥至伏羲时间段,山顶石寨防御设施、半截式石屋修建风格等一些切实存在的史实依据,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及其文化呈现之价值。

“华胥履华渚而孕生伏羲,初东居‘石屋洞’,复居今之华村。”是2007年泗水籍台湾老人孟化南先生《泗水卜台地志草本》书中的一句话[10]。石豬河源出青龙山“围子”下方西北麓山谷,西南流经曹家庄庄后,向西过东庄村北至南庄南入黄沟河,即古华渚处。石豬河民间讹若“始祖河”,结合其前相关遗址考据,及看到青龙山“围子”内近三十间石屋居落群遗址,与大汶口时期房屋修筑风格一致的文化内涵后,方可弄清一条小河讹为“始祖河”的原因,是伏羲在石豬河边留下过活动身影,更应该与华胥“初东居‘石屋洞’”有所关联。

华胥国遗址位于青龙山西北4. 5公里处,两处往返非常方便。俯看华胥故里河山韵美的最佳点,即是青龙山西首山顶“围子”处,从周边地理环境及青龙山“石屋寨居落遗址”形制和规模看,当时应该是部族首领常居之所。石屋洞又称石古洞、朝阳洞、伏羲庙等,洞口右斜上方是通往“围子”的便道。“石屋洞”是华胥国辖域最大的天然石洞,朝阳避风,古时南侧垒石樯、留出口,冬暖夏凉,比“围子”内的石屋更适居住。“华胥履华渚而孕生伏羲,初东居‘石屋洞’,复居今之华村”之信息,透露出华胥氏早期居住在 “石屋洞”,这不仅能辅证青龙山“围子”的修建年代与其相关,更能直接暗示华胥应诞生伏羲于“石屋洞”内。华胥氏为一国之主,孕产伏羲于辖内条件好、避风险的石屋洞,当时无疑是上佳之选。

青龙山即石屋洞附近,华胥国(华村)、演马坡、韩家村、于家馆等遗址,均是从大汶口文化至今没有文化断层的顺衍关系(华胥国周边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遗址均未正式考古发掘,故目前不排除有其前北辛或后李文化的可能),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华胥国之域从皇古历越数千年至今没断过人类活动。民间有关史前人物只言片语的传说,虽不能当正史理解,但不能否定其相承无序。上述相关信息,可托证青龙庄民众“伏羲生于石屋洞”一语的传闻[11],背后是有源脉和史实真相的。

“先有捞子后有天,捞子比天早八百年。”是水葫芦山前北庄老辈人相传的一句老话[12],女娲氏完善天文历法中的天数可称其为补天,“捞子”是指女娲补天之前的太阴历。《广博物志》引《物原》:“伏羲初置元日。”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伏羲初置“元日”与宋代还在延用的《元日》,均是指农历中的正月初一。古人过生日的习俗应该起源于太阴历时期,即早于伏羲向天下推广“元日”之时,因自古农历二月十九是青龙山石屋洞庙会的主会期,疑这一天是华胥在石屋洞孕产伏羲的纪念日。

三、余论

华胥故里即伏羲之故里,与华胥或伏羲文化相关的“雷泽、华渚、华胥国遗址、华胥山(黄山寨)、伏羲山(水葫芦山)、始祖河(石豬河)、八卜岭、颛臾”等即在青龙山周围,均有真实存在的遗迹可寻,更有华夏文明第一古寨“青龙山华胥石屋寨”遗址为证,这无疑是华胥故里伏羲文化实体符号的积淀。《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帝王世纪》云:“伏羲之后,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传说中女娲与伏羲是兄妹夫妻,也是继伏羲之后的帝王。从考古史学的角度看,伏羲族裔后人有继续在“青龙山华胥石屋寨、华胥国遗址”及近区活动的史实,他们到伏羲出生地“石屋洞”祭祀先祖的时间,理应更早一些,即早于《泗水钩沉》中泗水县古代《伏羲庙残碑》所载“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的时序。伏羲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华胥国之域,是始祖文化发源地。华胥国遗址、青龙山位处我国东方之域,从伏羲画卦地“八卜岭”也可看出“青龙山”所处位置,与《帝王世纪》中伏羲“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的方位契合,故目前不排除泗水县青龙山“石屋洞”,也是华夏民族域最早奉祀伏羲祖庙原点地的可能。

2020年9月23日韩雲山稿

注释:

[1]此则传闻二十年前由安乐庄翟玉来先生提供。

[2]参见《齐鲁晚报》,2012年4月23日版。

[3]参见拙文《女娲氏故里考略》。

[4]参见张维保、张荣玉《伏羲出生于山东蒙山的“雷泽”湖与“成纪”》。

[5]此则传说由北庄任广义先生讲述。

[6]参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28页,冯灵恩《泗水县民间故事选·神葫芦的传说》。

[7]参见冯灵恩《泗水县民间故事选·伏羲画卦》。

[8]参见拙文《青丘国故址寻踪》。

[9]参见苏伟、赵伟《泗水碑刻》第56页。

[10]参见庄新明《泗水之滨说伏羲》稿中引用语。

[1 1]此句传闻由青龙庄南昌民先生提供。

[12]北庄石立明先生讲述。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图1、华胥国遗址中的陶片标本。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图2、青龙山石屋洞外景(赵伟摄影)。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图3、石屋洞洞口处进香图(赵伟摄影)。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图4、青龙山石围寨墙(保存基本完好)。

伏羲生于泗水青龙山石屋洞之考证

图5、青龙山大汶口文化半截墙式石屋居落群遗址一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