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分瓷器胎釉溢油成因探考

(2014-02-11 11:07:54)
标签:

瓷器

收藏

原创

杂谈

考古

分类: 赏瓷晤语



部分瓷器胎釉溢油成因探考



http://s8/mw690/001r3Gy8zy6JjN5D3Mz07&690 

图片1。

http://s15/mw690/001r3Gy8ty6Gv1eAa50be&690

图片2。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瓷器收藏者,或上手过的瓷器藏品数以万计,印象中一定会见到过几件瓷器的胎骨或胎釉同时有溢油的现象,本人亦见到过隋唐青瓷,宋代的黑瓷、白瓷,宋元时期的龙泉、钧瓷,元明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等部分瓷器的胎釉有溢釉现象的发生(参见图片
1、大维德藏品)。相较而言,裸胎处的溢釉情况高于胎釉同时溢釉的现象。新出土的完整器和标本均没有胎釉溢釉现象的发生,为什么部分瓷器会有溢釉的现象的产生呢?就这一问题,二十几年来曾咨询过百十于位瓷器藏家和古董商,均没获得准确的答

本人收藏瓷器是以藏养藏方式进行的,因经手过的瓷器颇多,久而久之的养成了一个不好的恶习,即经常的洗瓷器。1994年曾在趟乡的跑家手中购得一件胎釉均向外溢油的隋青釉四系罐,问及该罐为什么会有溢油现象的产生,对方回答是老百性用来盛油盛的,用民国或建国后的瓷罐盛油本人见过多件,搓去表面污垢,均没有发现从釉里向外溢油的现象,普通百性用一千多年前的瓷罐盛油自然会叫人产生疑问的。1996年曾购得磁州窑白釉刻花香炉和黑釉两系罐两件出土器,它们露胎处胎骨干爽,不挂釉的胎质和釉面局部伴有水锈,在除锈过程中曾在一个月内间隔两次将两件藏品泡在水里超过十二小时,第二次浸泡过后从水中取出时,发现它们圈足内里的平面处均出现了轻重不同的溢油情况。百年以上的老瓷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水性,这两件藏品圈足内里平面处向外溢油现象的行成原因,无疑应该是胎质吸足水份后所发生的养化结果,即部分出土瓷被长时间多次浸泡后会有胎釉溢油现象的发生。其后,发现时常把玩的几件高古瓷(如辽代的褐釉鸡腿瓶等)因受到手上汗液的无数次浸蚀,经常被触及的地方也会有胎质溢油的情况出现。明清时期部分坑口好、品相好的出土瓷被人为洗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也往往会有釉面滋润感的产生,实际上这也是釉面轻微溢油现象的体现形式之一;相较而言,釉面有开片的溢油情况高于釉面没有开片的瓷器(参见图片2、大英博物馆藏品)

十几年来,曾无数次尝试将部分胎釉溢油的瓷器变成不溢油的瓷器,通过实践发现,用湿泥包裹瓷器低温加热处理是个最有效的方法;溢油的部分瓷器和部分出土瓷多次浸泡后,浸出的油脂会逐渐减少或全部的从胎釉中吐出,原先胎质的清脆声亦会随之变为沙哑的闷声(一件洪武民窑青花罐的变化即为实证,参见本博文章《部分瓷器胎骨泛红成因述略》)。新出土的部分瓷器和标本没有胎釉溢釉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泥土的吸食性可将油脂吸附之故,以此推证,部分胎骨发闷的出土瓷在地下已经溢过油了,只所以没有溢釉面貌的呈现,是因为油脂已被泥土吸收尽矣。部分胎骨声脆的出土瓷,因受到坑口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发生过溢油的现象,这类瓷器被人为浸泡后,多数会有不同程度溢油现象的产生。

部分瓷器从胎釉内里向外溢油的现象,是甄别瓷器新老要参考的细部特证之一。因胎釉溢油的瓷器少有脱釉情况的发生,没有实战经历的普通藏者对瓷器胎釉溢油的原因不了解无可指责,但一些有话语权的专家,如果不结合其它的细部老化特征将它们轻意的判为赝品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鉴定者了。

胎釉老化微痕鉴定,今后必将会引领瓷器鉴定界的主流方向,熟知瓷器坑口环境与胎釉之间某些老化微痕的成因过程,是没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多数藏者要通过标本认真补习的一项基本功,故而,愿将胎釉向外溢油的原因与诸位藏友分享之。(注:此文还在修改完善中,欢迎各位藏友多加批评指导。)



2014年韩雲山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