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响石也是泗滨浮磬石

标签:
原创考古文化 |
分类: 历史考证 |
泗水响石也是泗滨浮磬石
卜辞邑名妇妌磬亭遗址中的泗滨浮磬石
《尚书·禹贡》:“峄阳弧桐,泗滨浮磬。”孔安国传:“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孔颖达疏:“泗水旁山而过,石为泗水之涯,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蔡傳曰:“泗,水名。出魯國卞縣桃墟西北,陪尾山西南,過彭城,又東南過下邳入淮。卞縣今襲慶府泗水縣也,濵水旁也。”《水经注》:“台(指曲阜季氏宅旁武子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余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把文献中有关记载“泗滨浮磬”的资料综合起来分析,便会发现“泗滨浮磬”主要产地位于泗水上游至下游入淮的沿岸一带。磬是一种通过击打能够发出声响的石头,地处峄山东北麓泗水县东区陪尾山是泗水发源地,该县部分耆老们所言的“响石”,是不是舜禹时期的“泗滨浮磬”呢?这个疑念一直存在于许些人及笔者的心中。
1995年,藏友李君赠与笔者半块泰安大汶口镇出土的明代石磬残件,长30.7cm、宽11cm、厚1.3cm,包浆为灰青色,断口质地为青黑色,边饰为海水日出,主饰刻人物河水图案,配有“春水断桥人唤渡,柳阴撑出舟来”两句诗文。该件残磬断口的质地,既与灵壁石部分石质相象,也与泗水县部分石灰岩石质相近。这件大汶口诗文残磬的获得,使笔者对出土磬的质地、土沁、包浆有了一个感观上的认识。因喜其能发金石悦耳之音,故常把玩于手掌之中,时间一久便发现磬需在悬浮或虚空或有硬物支撑的条件下,通过指弹或硬质材料击打才能发出音响,而将其置于土层中敲打却了无声息。
…贞婦井乎黍于丘商受年(《甲骨文合集》9529)
…贞妇井黍受年(《甲骨文字典》1314页)
…贞卜…东成于丘商,勿东成于丘商(《甲骨文字典》1609)
贞夜辛亥乎妇妌宜于磬京(亭)(《甲骨文字典》0598页)
贞妇妌黍受年、甲午卜展贞有于黄尹(《甲骨文拓片精选》243页)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后汉书·郡国志》:“鲁国,古奄国。”商人曾在泗水上源一带都奄二十余年,盘庚迁殷之后,古奄国地区仍然是商王朝的重要属地,位处古奄国地区的泗水县等地的部分古地名,能够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文化现象。卜辞中的“妇井、妇妌”可理解为同一邑名。“妇井(妌)”可与“驸井”谐音,今泗水县东部历山与雷泽湖之间有驸马井村,当地也有人简称为“驸井”。2000年笔者在古奄国域内泗水县境寻找部分卜辞邑名遗址时,在驸马井村古槐树周围发现有龙山、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迹,村西百米处田地中也有岳石文化时期的陶片标本裸露。“丘商”可音谐为“丘上”,遗址在平邑县资邱乡丘上村西北300米处。“黄尹”可讹音为“黄阴”,遗址在驸马井村西7公里处的黄阴集村。“东成”可谐音为“东城”,遗址在驸马井村北3公里处。同版卜辞中出现的两个或多个地名,多是距离较为靠近的古邑,“妇井、丘商、黄尹 、东成”等几处卜辞邑名遗址是互为邻邑的关系。
驸马井村西百米处有几块天然的石头叠压在一起,上层的一块大石重达几吨,用手击打就能发磬的金石之声,因该石像马的形状当地人俗称“响马石”。甲骨文“京、亭”互假,响马石放置处应是商代“妇妌宜于磬亭”的旧址。甲骨文的记载说明,在商朝已将今泗水县驸井村的响马石称为了“磬”,泗水县地处古泗水上游之域,这也证实了该县乡人所言的“响石”,就是一种天然的古磬石。
驸马井村西天然古磬石的存在,无疑会使人对泗滨磬石的石质、纹理、硬物击打伤痕等有了一个实物上的认知。这样也使笔者猛然醒悟,以前在曲阜大成殿乐台见到的两个栅栏石柱、孔林中几块能够发声响的石碑、孟母林中的一块碑刻、泗水县古卞桥东北角的一个石栅栏、泗水县曲泗村北路东边的桥碑、泗水县星村镇张家庙村的一块古碑、泗水县中册镇坷蒌埠山上的两块庙碑、新泰市莲花山的响铃碑等等,都应该是传说中的“泗滨浮磬”石。
调查发现,泗滨浮磬的石质表皮纹里多为龟皮纹,多数含有棕红色或白色石英质石筋,石筋或深入石质內里、或穿透整个石身。裸于土层表者,石表面为青灰色;藏于地下者,石表面多被粉白色或红白色石粉层包裹,这种石粉里的物质与地下所产的灵壁石表层物质应是同一种物质。天然泗滨浮磬石与汶泗流域山区所产沉积岩(当地人多称石灰岩、青石、面石),从表面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能通过内里石质、声音测试等方法来鉴识。
蔡沈集传:“滨,水旁也。浮磬,石露水滨若浮于水然。或曰非也,泗滨非必水中,泗水之旁近浮者。石浮生土中,不根著者也。”郦道元《水经注》:“《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迳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泗水发源于泗水县东境的陪尾山西陲,经多年实地寻找发现,泗滨浮磬石重点分布于泗水沿岸的山区中,它们多按小片面积参杂于石灰岩分布区之中,或躺于小溪河流之中,或裸露于河床岸边,或卧于山地坡岭之间,或藏于耕土层之下。卧于河床的磬石,亦发现有被流水长期冲刷留下深浅不一的水纹沟槽者;也存在将其当成普遍建材使用者。如果将天然的浮磬石按观赏面或卧或立的姿式来摆放,其形状或像怪兽、怪鱼、怪鸟、神龟、武士、美女、神人,亦有像太湖石者,用姿仪万千来形容不为过也。天然浮磬石的重量,从小则几两到大则几吨重均有,无论大小浮磬石只要给它创造一个发音的条件,用指弹或手掌拍打均能发出金石之音,在金声玉振的石乐声中,无疑会给人带来一种亦幻、亦美、亦清、亦醒、亦静、亦幽、亦雅的精神享受。通过对泗水县所产部分天然磬石标本的长期敲打发现,在悬浮或硬物托浮的环境下,泗滨磬石的发音更为清亮纯正(以自然形的片状、条状、柱状发音为上),(唐)李勋《泗滨得石磬》中云“在悬含玉音”应是对其发音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也许就是舜禹时期古人对“泗滨浮磬”中“浮”字真正含意上的理解吧!至于今人不识泗水上游所产的磬石,应是不知鉴识方法而已。有部分文献中将灵壁石称为“泗滨浮磬”,泗水上游所产的天然磬石,与泗水下游沿岸所产的灵壁石均位于同一流域内,因此,从广意上来讲,它们都应是“泗滨浮磬”的种类之一。
泗水上游地区所产的泗滨浮磬石石质细腻,内里呈色分为虾青略为泛红、虾青、姜黄、姜黄与粉红相间、虾青与姜黃相间、虾青与黑色相间、虾青与绿色相间、墨绿色,另外还有青灰、或青灰与姜黄相间的魚子石(石质断口处呈魚子状故名)等多种。1983年河南原禹县阎砦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磬(现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78~1985年山西襄汾陶寺3002号墓出土的夏代磬(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藏);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前期磬;安阳殷墟石磬(虾青泛红);安阳武官村虎纹石磬(墨绿色);安阳小屯虎纹石磬;安阳大司村鱼形磬(灵壁石);殷墟魚形磬(灵壁石);1978年河南浙川下寺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编磬;1977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编磬:(虾青与墨绿相间、虾青与姜黃相间);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2040号墓出土的战国编磬(以上资料参见《掌上珍·中国古乐器》书中图片)[];1995年山东长清仙人台遗址出土的春秋编磬(虾青泛红)[];1999年山东章丘洛庄汉墓出土的编磬等等[],从质地、呈色、纹里、包浆等特点看,均能在泗滨浮磬石的种类中找到相对应的石材。另处,泗水上游地区出土的部分石钺、双孔石刀等古代石器中,也有个别的是用当地磬石制做的。唐白居易《华原磬》诗《序》云:“天宝中,始废泗滨磬,用华原石代之。”根据《尚书》、《史记》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虽对古泗水沿岸所产“泗滨浮磬”的地点没有确指,但在唐代之前做为宫廷王侯贵戚的赏乐之器是可信的,这一点从以上考古发现中既已得到充分地证实。
泗水县及附近几个县市区所产的天然泗滨浮磬石姿态各异、音质清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有观赏价值的独立小件或放置几案之上、或置于客厅一角、或放于家庭庭院之中,通过指弹、手摸、或掌拍均可使主人随时品到磬音之雅;中件、大件者,或用于园林布景、或置于旅游景区、或置于公共场所,不仅可供众人赏姿,亦可使众人敲石闻声而称奇;材质上乘者,可按石材大小、音阶高低配组成天然的编石,或加工成编磬在大形音乐场所演奏;也可制成仰钵形坐磬等佛教之法器,使信徒们闻音更为空明宁静;也可制成文房用品供人雅赏。
泗滨浮磬今还在,妇妌磬亭古音传。望泗水沿岸能够出产泗滨浮磬石的县市区中的有识之士,充分利用、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从而使这一传承华夏上古文明的古老磬石,能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增光添彩。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三十日韩雲山初稿。
[]《掌上珍.中国古乐器》2003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见谢治秀主编《山东重大考古新发现》第84页,2003年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见谢治秀主编《山东重大考古新发现》第137页,2003年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