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尤中会:墨韵高古自成家(苏清杰)

(2008-09-10 09:27:49)
标签:

国画

书法

书画名人

名家专访

苏清杰

尤中会

分类: 人物风采

                      

尤中会:墨韵高古自成家---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尤中会http://art.china.cn/calligraphy/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20100701/001ec949c5010d963b9f1c.jpg

原载新浪  光明 网易中华中国网等7500余家: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llection/famous/20100702/14338223898.shtml 

 

 

http://art.china.cn/calligraphy/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20100701/001ec949c5010d963b9f1d.jpg

 

 

 

未见其人,先见其字。记者在认识尤中会之前,首先从认识尤中会的书法开始。 

初夏的一天,漯河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主任郑儒剑来访,特意带来漯河“三绝碑”的拓片。

“三绝碑”即曹丕《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漯河繁城镇汉献帝庙内。两碑不仅见证了汉魏政权交替这一历史史实,又因王朗撰文、梁鹄书写、钟繇镌字,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谓之“三绝”。“三绝碑”不仅代表了当时魏国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但由于两千多年来的风蚀雨腐,使得部分碑体损坏,字迹更是模糊不清。为使后人领略三绝碑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物部门曾在全国各地寻找书法大家,以恢复“三绝碑”的本来面目。选来选去,最后选择了尤中会。

 

http://art.china.cn/calligraphy/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20100701/001ec949c5010d963b9f20.jpg

郑儒剑带来了三张各有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拓片。一张是《受禅表》碑,一張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都是经过尤中会重新修复后的“修旧如旧”的碑贴,另一张则是尤中会用寸楷书撰写的《重刻汉魏禅代碑记》。

新闻生涯31年,从通讯员到记者再到主编,见过的碑刻多不胜教,但漯河的“三绝碑”绝就绝在: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南朝书法家庚肩吾在《书品》中称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繁城原属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http://art.china.cn/calligraphy/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20100701/001ec949c5010d963b9f21.jpg

再看尤中会《重刻汉魏禅代碑记》,也着实令记者眼前一亮:那结体的严谨,笔力的险峻,骨力的遒劲,顿挫的挺健,端庄的古朴,韵味的无穷,都令自以有“见得多了”的记者为之震惊。大有“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之绝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能有这般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家,不能不说是书坛的幸事。

在郑儒剑主任的引荐下,记者到尤中会在京居住的一处寓所,专访了尤中会先生。并试图沿着他足迹,去探寻一个书法大家的成功之路。

 

http://art.china.cn/calligraphy/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20100701/001ec949c5010d963b9f1e.jpg

尤中会在总结自己的书法实践时说:书法之书是写,书法之法是度。书法之法度是我们祖先和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如东汉蔡邕的《九势》、钟繇的《笔法十二意》、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十章》、唐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等,都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而古代的先贤们正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划字衣皆穿”,“临池学书水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因此,尤中会的书法十分强调法度,更重于用笔之法。他在《笔法论》一文中指出:“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纸后的笔毫产生不同的形态,从而写出不同形质的笔划线来”。他写道:“中锋易流畅,偏侧多峻健,圆劲存骨力,顿挫出险绝,迅疾见气势,徐缓现平和,捻裹藏筋肉,轻重留黑白,浓淡显墨色,燥湿生韵味,翻转增神采,抽切蕴生机。”可见他对执笔运笔之法以及所产生的线条效果研究得是多么精细,而且体会是多么深刻。他善于积功夫于点划波撇之间,凡棱侧、起伏、顿挫、方圆、仰俯、三过折笔等难以把握的细微之处,都力求准确、到位、精妙。这也正是他探究、实践笔法的成功之处。

http://art.china.cn/calligraphy/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20100701/001ec949c5010d963b9f22.jpg

“书画当观韵”。先代书贤的醒世恒言时时在提醒着尤中会。尤中会更懂得: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韵的作品,因失去灵魂而平庸失色。书法之韵有点画之韵、线条韵律及通篇之文气。用《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刚田教授的话说:“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

有关书法之韵,尤中会先生也同样体会颇深:“书法韵律与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叶繁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不会贫血”。

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沒有个性的书法家,成不了书法大家。就书法个性而言,尢中会的成功之处在于博采众长,淹贯尽有。他在学书自叙中这样写到:“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方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诸大家作品之精华,再融入自我之情趣,从而冶铸自我之书风。从尤中会的书法作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文/ 苏清杰   资深记者、教授、研究员、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