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逝去如流水,犹记少年时。

标签:
家乡爸爸妈妈妹妹杂谈 |
分类: 随笔感触 |
文/清风朗月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春节过去又已经两个多月了,想家时就会在博文里翻看春节在家时拍的照片,看着那些对自己来说烂熟于心的人和景,每次都很难形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亲切、伤感等复杂的情绪都会一齐涌上心头......
在岳阳工作的妹妹经常利用周末回家,每次听到她回家了,都让我好一番羡慕。工作的关系离乡背井到了一个离家乡很远的城市,这一直是自己心中的遗憾。儿时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也许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从小生长的地方都是无法忘记的。其实读书、工作,自己在外呆的时间也不算短了,而自己在外面的条件也一天天改善,可是还是无法不去想念家乡,想念留在家乡的那些至爱亲人,每一次想念都会有心痛和难以言说的惆怅......
边写博边看着窗前盛开的梧桐花,想着家乡现在也应该绿树满山、花开遍野了吧?时值阳历四月中旬,记忆中每年的“五·一”前后家乡都在栽田,昨天爸爸在电话中说再过十天左右就可以插秧了,农村现在正忙于春耕。
记得小时候看爸爸犁田时,扶手上都会挂一个塑料袋子,因为犁出的泥沟里有时会冒出鳝鱼和泥鳅,这样家里的餐桌上就会有妈妈做的美味泥鳅汤了。而每年的这个季节如果下雨,开满燕子花的田里也会有一些水塘里上水的鲫鱼,小时候自己放学时总会拿着一个网兜提着小水桶子去网鱼,那些小溪或者田沟里的小鱼小虾因为是纯野生的,所以特别美味,现在城市里根本就买不到这种纯野生的小鱼,而自己也是很久很久没有吃到了。
儿时的记忆总是温馨而美好,以致晚上做梦常常梦到自己回家了。而梦醒也会更加想念家乡,想念父母。总想着能有时间回家多陪陪父母,可总难如愿,当然我知道这一切的责任全在自己。春节后长年生病的妈妈慢性支气管炎加重,嘴唇乌黑,全身浮肿,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治疗,住了十一天院。其实妈妈的病属于慢性病,住院也只能减轻或者减缓病情,并不能彻底治愈。
这次春节从老家回黄石时,姑妈问我:“你今天走的时候,你妈心里一定不好受吧?”我说:“看不出来,应该还好。”姑妈说:“你妈不知道还能不能够熬过今年?”当时听了心里一震,眼泪就下来了,妈妈才刚刚六十岁啊。其实自己不是没有这样的担心,只不过自己从不敢这样去想,更不敢去面对,更多的时候是刻意的回避。
这次妈妈住院十一天,费用七千元,全部由我和岳阳、南京工作的妹妹们承担。想着父母也不容易,到了晚年,应该是子女回报父母的时候了,有时候感觉到父母也像孩子,老了更需要子女的关爱照顾,所以自己也是竭尽所能的去给父母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只是不管怎样做,总觉得还是远远不够。
爸爸每年都来黄石看我,除了给爸爸买衣服鞋袜,回去时还会给爸爸带几袋东西回家,包括妈妈喜欢吃的苦瓜都被细心的自己买了带回去,因为没到季节,所以苦瓜家里有时候是吃不到的。想着爸爸背着几袋东西,走在回家的田埂上,该是多么开心,如此,自己便开心着爸爸的开心了。
爸爸是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人,所以爸爸的爱总是无声的。饭桌上只要有荤菜,爸爸一般都不下筷子,记忆中爸爸老吃青菜。而家里餐桌上如果有肉,小时候不懂事的自己也总是不客气的将肉吃个精光,并且毫无内疚。现在回家,爸爸还是这个习惯没变,只是变化的是女儿不再将肉吃得精光了,而是想着多留给爸爸吃。
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自己每次来来回回都是爸爸接送,多年未变。以前每次我回黄石都是在107国道等长沙发过来的班车,因为每天只有一趟,爸爸怕错过,所以总是一个人在前方等着,只要看到车子来了,就拼命的招手,生怕车子一下子跑过去了。
想着这么多年,爸爸每次送我上车以后,看到车子一下子从视线里远去,直到再也看不到影子,而下一次见面又不知是何时,爸爸当时的心一定很痛很痛。都说相聚是甜,离别是痛,所以可以让爸爸去接,但不能让爸爸去送。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太过自私了,只想着自己,没有考虑爸爸的感受,当然即使我不让爸爸去送,爸爸也不会听的。这两年因为车子改走京珠高速,从家到乘车的地方路程很远,是弟弟用摩托送我,而摩托坐不了那么多人,爸爸自然去不了,这样也好,省得爸爸送走我以后,看到车子远去而伤心难过。
每次爸爸在送我上车时都不忘“讨好”的给司机递上一根烟,然后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一再的叮嘱司机,看到爸爸小心的给司机递烟,那时我的心很痛很痛,我知道其实那也是父亲对子女的爱,爸爸是希望司机照顾车上的自己,我又不是小孩子,要司机照顾干嘛?不过我懂爸爸的心,爸爸是将我长途乘车的安危托付给司机,所以爸爸更多的是希望司机好好开车......
也许父爱更多的不是在言语上,而是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爸爸对子女的爱还表现在爱屋及乌,只要是我的同学去我家,必定是热情招待,我想哪怕是今天,不管是谁,只要到我家,然后对我爸妈说:“我和你们家梅子很熟”,虽然父母每天的餐桌上都只一个青菜,但是如果你说了是我的同学或者朋友,估计我父母都会好吃好喝的招待你一顿。这一方面是源于农村人的淳朴,更重要的一点是我父母真的本性善良还很好客。
年华逝去如流水,犹记少年时。小时候的自己并不是乖乖女,比自己大的孩子,虽然打不赢,可是自己也敢去招惹,当然自己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好吃懒做。“好吃”是因为爸爸是村里的信用会计,所以桌子的抽屉里总有钱,而猴精的自己也总能找到钥匙,然后不敢拿大票子,只在里面偷几角几元的买零食。因为偷了之后钥匙放归原位,偷的金额也不大,所以很少案发。现在自己有了收入,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反而不怎么爱吃零食了,不过仍然怀念成长中那段不复返的快乐时光。
“懒做”是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只要提到干农活就苦着脸一肚子不高兴,到了读大学仍然如此,经常放假了也不归家,然后借故在外面玩,等到农村里的“双抢”快完了再优哉游哉的回家。有时候在家实在躲不过,在田里做一小会儿农活就会偷偷溜回家,当然其背后是因为有疼爱女儿的妈妈强大的支撑,否则自己也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当然也因此落了个“好吃懒做”的坏名声。不过自己从小到大读书很争气,农村对此很看重,自己也因此咸鱼翻身,成了四里八乡父母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榜样,自然也成了爸爸妈妈的骄傲。
爸爸对子女的爱总是无处不在,前几年家里盖了新楼房,有很多旧东西都丢掉了,而爸爸却给我读书时写的信件和奖状都保留了下来,还不管别人愿不愿意,逢人就将信递给别人看,当然还没忘记自夸自家的女儿字写得好,颇有点“王婆卖瓜”的味。弄得自己知道以后很难为情,天啦,这老爸也真是糊涂了,哪有这样自己夸自己女儿的。不过天下父母可能都是这样:瘌痢头孩子自己的好,无论孩子是否优秀,最起码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最好的。
爸爸妈妈养育了五个孩子,送出了三个名牌大学,可是我的大妹妹却是一个文盲。因为我下面的两个小妹妹都是超生子女,所以自己小时候和两个小妹妹吵嘴时总说她们是不该生的“多余”。两个小妹妹没有分到田地,家里还罚了钱。由于子女多,父母又得下田干农活,所以必须有一个孩子在家帮助带弟妹,而我父母选择了大妹妹休学,大妹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时间久了,那点可怜的知识也交给了老师。现在大妹妹不识字也不会发短信,出门进城更是找不到东西南北。所以对于大妹妹自己一直是心怀内疚的,也常常这样感慨:“如果没有大妹妹的牺牲,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而自己现在在哪个旮旯里喂猪喂鸡都不知道。”
大妹妹长相普通,五岁才学会走路,村里人都认为她一定是个瘫子,所以她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苦”字。大妹妹小时候总怨恨妈妈,埋怨妈妈偏心,只生了姐姐一个漂亮的,还让姐姐会读书,说姐姐将好的东西占全了,所以以后父母老了全部归姐姐一个人管。
因为自己得到的爱远比大妹妹多,所以小时候大妹妹经常和我吵架,大妹妹力气大,打架我自然不是她的对手,于是我就选择了吵嘴,大妹妹善良,不过妹妹不怎么会说话,脑子也不会转弯,还没讲几句,就被我气得说话结结巴巴的,所以每次吵架我总轻松占了上风。大妹妹只会在那气得直哭,而我却在旁边幸灾乐祸的看着。不过惹祸了的自己总没有挨过父母的打,胆子也愈发的大了。记忆中自己从小到大只挨过爸爸一次打,那就是自己几岁的时候没大没小的在爷爷面前翘起了二郎腿,被爸爸一顿胖揍,那唯一的一次被打,打得不轻,当然自己也因此知道了知书识礼。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真是可恨,而对妹妹,自己心里却更多了心疼与自责。
现在经常会给大妹妹打电话,反而给两个工作的妹妹打得少,因为这俩小妹妹都有好的学历和工作,她们倒没有什么值得牵挂的,反而是我农村种田的大妹妹很可怜,所以自己心里惦记的始终是大妹妹。大妹妹如果打来电话,我也总是先挂断,然后自己再拨过去(而俩小妹妹是不可能享受这种优待的),我想这也是自己疼爱大妹妹的方式,至于在经济上给予大妹妹帮助更是义不容辞。
无疆老师曾说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有那么多人需要照顾,事实也确实如此。其实自己个人对物质生活一向看得很淡泊,但是为了家人,还得努力工作赚钱。毕竟爱父母、疼弟妹不只是嘴巴喊的口号,更多的还得给予经济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