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马声明

(2017-12-22 07:07:07)
标签:

马声明

分类: 转载
【转】马声明
马声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指导主任。
中文名 马声明 国    籍 中国 职    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副教授 性    别 男
目录
1 个人简历
2 授课风格
3 语言
4 研究方向
个人简历编辑
1988年9月-1992年7月 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
1992年9月-1997年5月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7年9月-1998年10月 美国纽约Acumedia公司
1998年11月-2002年6月 美国EMC公司
2002年9月-2003年5月 南京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
2004年9月-2010年5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0年6月-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副教授
授课风格编辑
极为严谨认真,深入浅出,幽默诙谐,注重推理过程与数学思维培养,有句名言“有参考答案的数学书都不是好书”。
很有风度,实事求是,平易近人,课堂上偶尔出现小错,都会毫不掩饰的当堂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很幽默自然的自嘲,毫无当下一些学者的高傲姿态,很有学者风范,深受学生爱戴。曾被法国学界人士评价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中国数学家”。
马老师为人亲和大方,在繁忙的工作下还尽力为同学腾出时间解答问题,无论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他都耐心对待,马老师的科研精神严谨、认真,让我们崇拜。当同学对学习、对未来迷茫时,找马老师,他都会认真地和同学谈心,给予鼓励。每一次考试的卷子都是马老师自己出的,足以看到一个学者对他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多么的牢固。
目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理科实验班)开设的数学分析课程,是该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这个国内外著名主讲或客座教授云集的学院,极受学生好评,他的很多学生都自称为“马老师粉丝团",称其“很有民国范儿”。
语言编辑
中文(母语),英文(留学美国,精通英文),法文(曾学术交流访问法国)
研究方向编辑
在傅立叶分析领域主要研究奇异和振荡积分算子,及其在拉东变换和断层扫描上的应用;
在代数几何领域主要研究代数簇的奇点分解,代数方程组的求解,以及与Grobner基有关的计算代数几何方面的问题;
在偏微分方程领域主要研究孤立子等可积系统的求解和判别方法,以及与Navier-Stokes方程有关的湍流问题。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 教师 , 大学教师 , 人物

【转】马声明
哥伦比亚大学的黑幕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 (2011-03-24 17:58:42)转载▼
标签: 哥伦比亚大学 马声明 北航 陶行知 李开复 北京大学数学系 丘成桐
   3月7日,初中和高中六年同学高武长,来京办理去德国法兰克福学习的签证,几个人聚聚。
    最后到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的马声明。初见他,完全是一陌生人,落座后,新华社巴黎分社的副社长我高中同班同学应强问他近况,我才知道其实大家彼此都不熟悉。海军总医院的肺科大夫韩志海、教育考试频道、原来淄博五中的化学老师潘老师也对他好奇。他简单介绍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背景,我油然而生敬意。当他说到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当我刚到北京上大学的第一个月,竟然跑到北大34号楼去找他玩,他说他很快就考英语四级,把我惊呆了,此后回去好好学习,不再贪玩。还是高武长给我们引出了新的话题:马声明,他的美国的经历实在是。。。。。。
   马声明顾不上吃东西,我们都顾不上,听一个传奇一样,其间,我问了不少问题,马声明还原了他一个令我们唏嘘不已的经历。
   马声明北大数学系毕业前,就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大学的奖学金,1992年7月前往美国攻读数学博士。在读博士的前两年,他攻克一个数学难题,递交给他的导师W,W指出他的论证有问题,要求他完善。他很执着地继续思考论证,通俗的说,论证的草稿纸一摞一摞,费的工夫自不待言。他自信,这一成果在美国权威数学杂志发表,将能奠定他再美国和世界数学界的地位,博士学位也是应有之义。
   (哥伦比亚大学,在老藏我的心目中是有点印象的,1,我国的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哥大教育系的,过去和现在的名人更多的了。徐志摩、闻一多、潘光旦、吴文藻(冰心的先生)、梁实秋、侯德榜(化学家)、谭盾、杨澜、李开复、李政道、马寅初、宋子文、冯友兰、胡适多了去了。2,美国总统罗斯福、奥巴马、欧元之父蒙代尔,还有一大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玛格丽特-米德、马斯洛、罗杰斯、艾里斯。3几年前我度过的潍坊教育局局长撰写的哥大访问日记,使我对这所大学了解不少。)
    交上去,导师让继续完善,再交上去,再退回来,再改。如此反复,马声明怀揣着希望,在他热爱的数学研究之路上改呢。一位同学问:“你在干什么?”他说“导师w指导我的论文,要修改呢。”“改什么啊改,你研究的东西,早已被攻克了,杂志已经发表了啊。
   五雷轰顶。马声明把发表他成果的杂志找来一看,他的导师已经将他的研究发表了,确没有他的名字。
   (我们几个人都想问,此时去找W,讨一个公道,或者补救一下,最起码得到一个道歉也行啊。)
   马声明向他熟悉的老师和人去申诉,要求W给个说法。但W不但死不承认,反而向学校要求惩罚马声明,说这个学生污蔑他,想分享和占有他的科研成果。马声明那些研究演算的电子证据能作为凭据证明啊,也可以向美国数学学会以及有关学术公证的机构申诉啊。
   W是发表他论文的杂志的顾问,杂志的编辑和编委会要么是W的学生,要么是他的朋友,W在数学解界的威望和党羽,马声明做什么都是蚍蜉撼树。
   最让我们吃惊的是,马万般无奈之际向香港的我国数学家丘成桐求援。在我国国内媒介上以敢于正义大胆直言获得好评的丘先生,却把马声明的电子邮件一一转达给了W。
   马找大使馆,没用,他们说这种事情太小了,在美国也太多了。
   马找美国媒体,纽约时报里的熟人一一转介,帮他找到了可以免去高昂诉讼费的律师。律师听完他的情况后,答应帮忙,为他讨回公道。可是,律师也不是万能的,她对非常深奥的数学研究是一窍不通啊,必须寻找专家团来分析这些证据。到头来,专家团还得找W在内的美国数学会。令人哭笑不得。
   此时,W反扑,到学校,到法庭状告马声明,要求学校维护他的“合法研究成果”,让“污蔑老师的学生滚出哥大”。
   走投无路之时,马声明雪上加霜。W教授的做法,将使他不仅得不到学位,而且要被逼回国。他想到了正来美国访问的北大校长丁石孙,恳求丁,但丁表示无能为力。
   最后马只有赶忙做其他选择,动用中国人的圈子,找寻到此前学习的其他证书和证据,让哥大授予了他的学位。 
   从哥大1997年毕业后,马声明先后在美国纽约Acumedia公司、美国EMC公司工作,2002年到南京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后来2004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现在为北航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马声明说,这一段经历告诉他,其实在美国还有大量不为人知的科研秘密,那些剽窃成果,署名权,以及利用占有的学术资源强占果实的事例不少。
   我说,历史就是在一个个黑幕中前进的。我们衷心希望他忘记这些惨痛的历史,勇敢面对未来,在祖国的怀抱里享受人生,开拓事业。
  过去好多天了,马声明的故事,令我怀疑我过去建立的一些国外学术清明的印象轰然倒塌。

当论文被一致,教授您至少欠学生一个致谢! http://blog.sciencenet.cn/static/image/blog/recommendico.gif精选

已有 10409 次阅读 2014-5-17 02:08 |个人分类:唯恐天下不乱|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师生之争

看了苏州大学恽教授和厦门大学戈同学的争议,让我想起一件发生在美国大学类似的事情。以下故事大意翻译自统计学家 Shepp (Feller 的弟子)的文章

http://stat.wharton.upenn.edu/~shepp/smm.pdf 

故事是这样的:

马声明,北大数学系1992年本科毕业,随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越南人 Phong。Phong 的主页 http://www.math.columbia.edu/~phong/ 

1994年12月,Phong 给学生马声明一个猜想,以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学生在1995年10月5日,交给导师手写稿件,声称证明了那个猜想,导师坚持说证明是有问题的,不能修补,并且说马没有能力解决这样一个困难问题,应该考虑特殊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马还是没法说服 Phong。于是1997年3月6日,马写信给师爷普林的 EM Stein,想获得他的支持并说服 Phong。EM Stein 说这个猜想已经由自己和 Phong 给出了完整证明,9个月前投稿,被 Acta Mathematica 接收了。Stein 要求 Phong 给马即将发表的原文,马是头一次见到此文。Phong 和 Stein 的文章“The Newton Polyhedron and Oscillatory Intergral Operators" 1997年,179卷,Acta 发表。

1997年4月10日,悲催的马认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和今天的戈同学一样,向学校指责 Phong 抄袭。学校成立调查委员会,包括哈佛丘成桐的调查小组无异议地同意: Phong 的证明并不依靠马的证明,而且马的证明是一个不充足(not an adequate proof)的证明。随后哥大要求马向 Phong 道歉,马拒绝,哥大1997年6月1日将其开除。

1998年3月6日,无奈的马和哥大、Phong 打起官司。最终诉讼被撤,原因是学生不能就一个分数问题起诉老师(原文 Eventually the lawsuit was dismissed on the basis that under US law a student may not sue a teacher over a grade 见文后注7的解释)。

1999年11月9日,Shepp 建议期刊 Acta Mathematica 判断马原始证明是否正确。两个评阅人仔细看了,发现马的证明不完整,但可改正。其中的一个认为修改后可以发表。不幸的是,2001年8月15日,Acta的主编决定不发表马的论文,他的理由是马、Phong 的证明太像,尽管包括丘的调查小组的看法是:Phong 的证明并不依靠马的证明,而且马的证明是一个不充足的证明。

以上 Shepp 的原文翻译(大意)结束,网上有更好的全文翻译,见注5。

Shepp 看来是支持马的,但网上有人说统计学家 Shepp 不是马领域(傅里叶分析或调和分析)的同行,据说 Phong 的夫人和 Shepp 同一个系,或许 Shepp 立场不公正。

可叹的马,据说后来有一段时间和张益唐是同行,奔波于 Subway,再后来有人说北航的(副)校长访美将马引入北航。马的简历见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5680886.htm

有趣的是,事情还没结束。马教授2009年,在日本京都大学数学所主办的期刊,发表论文:Resolution of Operator Singularities via the Mixed-Variable Method 文中提及1995年他哥大的博士论文,看来他是不服气的,文献中还提到了1997年 Phong 和 Stein 的那篇文章,并评论了自己1995年的论文:

 

a notable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thesis of Ma [7] and then appeared in the paper of Phong and Stein [11]. 马的博士论文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进展,随后这个进展出现在 Phong and Stein 的论文里。

学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不是净土,的确外国人放屁未必都是‘香’的。我愿意相信马的坚持是有他的道理。

今天苏州大学的师徒之争,难道不是国外马、Phong之争的再现吗?但愿苏州大学的调查结论不会简单地像博文:作为苏大恽教授事件的半知情者,我来说两句中的评论说的那样:当论文被一致,教授您至少欠学生一个致谢!

注:

1)参看当事人戈同学的博文关于论文被剽窃事件的一点简短的声明 

2)数学王子那里有原文下载:我对苏大恽自求教授事件的看法

3)Sheep 已经去世,维基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wrence_Shepp

4)这个故事还有其他描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94f610100pxbg.html

5)下面有对 Shepp 文章更好的全文翻译 http://www.math.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362&page=1

6)Science 1999年还有一个报告 Two Former Grad Students Sue Over Alleged Misuse of Ideas 也以马为例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284/5414/562.summary 这里提供一个 pdf 文件。 

7)回答网友 Ch555 关于法院为何拒绝审理马案,这里有解释:Court Refuses to Hear Plagiarism Case 纽约市高等法院拒绝审理抄袭案例 http://news.sciencemag.org/1999/11/court-refuses-hear-plagiarism-case 此文提到:the university responded that the courts had no authority under New York law to become involved in such "purely academic" matters. Judge Goodman agreed. 哥大认为依据纽约州法律,法院没有权利插手这样“纯学术”事情。法官同意了,认为此案应该由学术界自理。over a grade 依据袁贤迅的翻译应为:就分数问题之意,而不是起初博文翻译的越级。感谢袁和 Ch555 就此问题的关注。

今天看到有人写了这么个事《哥伦比亚大学的黑幕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为了避免是假消息我就去查了下,找到了以下资料。

1. Court Refuses to Hear Plagiarism Case,新闻证明确有其事。
2. 一个水木清华的帖子(Google Cache)
3. Univ. of Michigan v. Ewing - 474 U.S. 214 (1985),类似的案子,学术界这种事很多
4. Sad story about the abuse of Sheng-ming Ma,清华水木帖子中的信息来源,作者是美国的一名数学家,专攻统计学和断层(?)。
5. 涉嫌抄袭的数学家Duong H. PhongElias M. Stein
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抄袭,还是有什么误会呢?我没法判断,因为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也没有太大必要。但如果我们愿意去探究,通过遗留下来的信息是完全可以判断出是否抄袭的。在信息时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据可查的,未来的历史学家们是应该庆幸呢还是应该懊恼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