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祈寿求平安,请到东阿药王山

东阿药王山位于“中国阿胶之乡”——东阿县,坐落在东阿曹植公园内,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恢复重建的东阿旧时景观。西临东阿阿胶养生文化苑,东望800亩水域洛神湖,药王山文物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墨宝,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多次登临。

山上有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龙王庙、药王亭、万寿路、钟鼓二楼、福寿台等景观,以及滴水观音、思维菩萨、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著名雕塑;山上有连翘、牡丹、芍药等300多种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科普性,
石雕、神像、药材、楹联、匾额,被誉为东阿药王山“五绝”。登高望远,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才高八斗的曹植建在这里留下洛神赋名篇。《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其原名《感甄赋》,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形容洛神。

东阿药王山为鲁西名山,主要供奉药师佛及八大药王,还有送子观音、财神、文昌神、眼光奶奶、龙王等诸神30余尊。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民间有“祈福祈寿求平安,请到东阿药王山”之说,

在圣药阿胶的诞生地,素有“中国阿胶之乡”的东阿县,有一座药王山,松柏掩古寺,花丛飘药香,依山傍水,风景绝佳。山上有座药王庙,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山门两侧有幅对联,写到“
东阿药王山俯瞰洛神湖
临波欲觅当年药王旧迹,登山纵观今日铜城新姿”。

悬壶济世是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传说世有壶翁(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
壶公。“一说
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
神话故事。壶翁曾传医术于
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
壶公、
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
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
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药王殿供奉着东方三圣和中国古代八大药王。

东方三圣也称药师三尊,是药师佛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的合称。药师佛是梵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的意译略称。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谓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


孙思邈(581-682),
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
耀县)人,是著名的
医师与
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
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
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
谯(今
安徽亳州)人。华佗与
董奉、
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
安徽、
河南、
山东、
江苏等地。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著有《本草经集注》。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本草经集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法。《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仅仅概括地指出药物有毒或无毒,较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药性,又难于寻检,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把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再次,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
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
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
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
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
中医学的切
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
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
医圣。相传曾
举孝廉,做过
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
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
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
方剂学方面,《
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
方剂。其所确立的
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
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
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
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
巫彭、
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
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在《
汉书·艺文志》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属于道家者流、小说者流、兵家者流等,而后世医家都认为在医家者流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中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也是伊尹所著。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明
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元代
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成无已(1063—1156) 宋朝著名医学家,茌平老城人。是中国最早注释《
伤寒论》的医学家,他以《内》、《难》经旨来辨析《伤寒论》的医学家。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可谓药方之祖,但缺乏理论阐述,未得广泛传播。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各种症状的病机、病变及处方用药,阐明了辨证论治的实质,提示了《伤寒论》的隐奥,增强了理论色彩。他的《伤寒明理论》50论,每一论证,均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不同治法。《伤寒明理药方论》则选取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义、方制、药理、加减及注意事项等。成无已对张仲景的辨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东阿县古称“铜城”,千年以来有名产阿胶,声闻天下,历朝皆为贡品,药王山东南不远处就是炼制贡胶的取水处“阿胶井”。据说贡胶开炼、送往宫廷启程都要在药王山向药王举行祭拜仪式。看来,这药王山和东阿阿胶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阿县地处鲁西
平原,东依泰山,南临
黄河,隶属“
江北水城”——聊城市,为中国阿胶之乡、
喜鹊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

“阿胶养生”“黄河生态”“鱼山梵呗”“喜鹊吉祥”是东阿特色历史文化品牌,“鱼山梵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高八斗、七步成章”的曹植曾封为东阿王,鱼山曹植墓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设东阿县。据《
尔雅》:“大陵曰阿。”东阿即齐阿邑,西阿属赵。据《泰安府志》:“郡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盖以阿属东郡而立名。”自春秋至明洪武8年,“东阿”县治设今阳谷县阿城镇;明洪武8年至民国东阿县治设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建国后,东阿县设在今铜城镇。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
齐国。
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东阿县(治今
阳谷县东阿镇),仍属东郡。
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
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
谷城县。北魏,恢复东阿县;东魏徙东阿县治于
故城东10公里(今
济南平阴东阿镇)。
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
济州。隋代,属
兖州济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
河南道。
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
东平郡。
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
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北宋
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
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
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
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
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
政和五年(1115)属
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
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
明初属东平府,
洪武八年(1375年)又设县治于故谷城(今
平阴县东阿镇),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
茌平县界30公里。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县治仍设东阿镇(今平阴东阿镇),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
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
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
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县治仍设东阿镇(平阴东阿镇)境域与清同。1913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
直隶山东省,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区。1940年建立东阿县抗日民主政府,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
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改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镇 1949年8月,属
平原省聊城专署东阿境域界定。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
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
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隶山东省
聊城专区。1958年12月,东阿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寿张、
茌平二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聊城专区改为地区,随改属
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
聊城市,随之改属聊城市。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u二声)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
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
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
héng gāo),秣(mò)驷乎
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
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
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
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
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
游龙,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髣髴(
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áo)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
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qú)出渌(
lù)波。秾(
nóng)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
yè)辅承权,瑰姿艳逸,
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
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
ěr)瑶碧之华琚(
jū)。戴金翠之
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xiāo)之轻裾(
jū)。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
chí)蹰(
chú)于山隅(
yú)。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
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
tuān)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
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
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
琼珶(
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
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
sǒng)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
永慕兮,声
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
tà),命俦(
chóu)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
páo)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
guī)之猗靡(
yī
mí)兮,翳(
yì)修袖以延伫。体迅
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韈(
wà)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
miǎn)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
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
屏翳收风,
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
容裔。鲸鲵(
ní)踊而夹毂(
gǔ),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
zhǐ),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
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
明珰(
dāng)。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fēi)辔(pèi)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记曰: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与五官中郎将,植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下。时已为郭后谗死。帝仍以枕赍(jī)植,植还。度轘辕,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见,遂述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燮(xiè)按:植在黄初,猜嫌方剧,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赐植?此国章家典所无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间有之耳,岂待明帝始改?皆傅会者之过矣。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全赋多方着墨,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
洛神,洛水女神,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fú)妃淹死洛水后所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