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师杜受田①故居【精】

标签:
滨州杜受田故居【精】旅游咸丰帝师 |
分类: 游记 |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太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杜受田故居的正门两侧摆放了一对石狮子。“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业之不易也”,摆放这对石狮子,是杜家人警示后人要继承和发扬自家的传统美德。另外狮与师同音,在这里摆放这对石狮子,寓意这是一个教师之家(多人做过学政),而杜受田是咸丰的老师,所以这里更是帝师之家。
滨州杜家是明清望族,久有“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以“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在杜氏故居大门内侧,分别悬挂着“方伯第”、“相国第”,“会元”、“传胪”,“亚元”、“御赐”六块牌匾,明清时期的官宦家庭,像“方伯第”、“相国第”这样象征身份的牌匾,都是悬挂在大门外,以示自家的荣耀,而杜家却把牌匾挂在了门内。相传,杜家人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比较谦虚、低调不善张扬,所以就将这些牌匾都挂在了门内。
在杜氏故居二门上方,则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牌匾。道光三年,杜受田参加礼部会试,获得了第一名,称为“会元”,在随后的殿试考试中又获得了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在南面的山墙上悬挂着“亚元”、“御赐”两块牌匾,记录着杜受田父辈们的荣誉。“亚元”:嘉庆五年,杜受田的大伯父杜坊参加山东乡试高中第二名,称为“亚元”。“御赐”:乾隆五十四年,为了迎接乾隆皇帝东巡泰山,在全省选拔人才,杜堮以八门功课,七门第一、一门第二入选,第二年在乾隆皇帝巡游的泰山召试中获得了第一,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被御赐为举人。“祖孙父子兄弟伯侄”指的是杜受田的父亲杜堮,杜受田,杜受田的两个儿子杜翰、杜乔以及杜受田的孙子杜庭琛。“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这块十字匾又被称为“父子五翰林”匾,父子五翰林在滨州传为佳话。
滨州杜家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一座杜家宅,明清两朝史”。从这座建造讲究的古建筑群里,你不仅领略到中国古建的精湛,还能找到杜氏家族6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密,感受到杜家人的为学、为人和为官之道。
杜受田故居由杜受田八世祖杜诗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多年的历史。故居占地15亩,有28个院落,201间房屋,是一座典型的鲁北明清建筑群。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常俗,保持600多年的辉煌,被誉为“滨州第一家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杜家人做人、做事具有独到之处,这也与杜氏文化、教育密不可分。杜氏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则事正。
忠孝堂又称百事房,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杜氏家族商议族中大事的公共用房。修族谱、捐资兴学、修石桥、筑城池、杜受田出殡等重大事情均在此房拟定。
荣德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毁于清末。2009年11月重建。是杜堮之长兄杜坊之住宅,再传至杜受田之子杜翰。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清式单檐单体建筑。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是标准的鲁北民间建筑。又叫“亚元府”、“军机大臣院”。
太康第由杜受田的祖父杜彤光为其弟杜彤辉建造,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传至杜受田的堂侄杜翃,他曾任河南太康县知县,勤政爱民,政绩突出,百姓尊称太康县,故其宅称为“太康第”。
翰林是故居规格最高的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砖木结构,墀头砖雕为“三羊开泰”吉祥图案。
大厅上方悬挂金碧辉煌的三块御赐龙匾。该房是杜受田家的会客厅,杜家在此接见朝廷官员,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之处。
杜受田位居一品,人臣楷模,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故居的建筑简单、朴实,显然不符合主人的显贵身份。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礼制,他家的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仅一门;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五架梁。滨州杜家虽有众多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且拥有众多府州县主官,但是,他们的住宅都极为普通,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人道是“侯门深似海”,而在这里既没有高墙大院,也没有亭台榭阁,更没有金碧辉煌与雕梁画栋,不要说王侯将相,就是和一些乡绅相比也显得有些寒酸。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
东厢房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布局成“凹”形,俗称“锁头皮屋”。该房是杜受田幼年和青少年居住生活的地方,离家去京后凡回故里必住此房。


日月门。杜堮、杜受田父子为官清廉,杜受田一生与父亲杜堮居住在一起,从来没有自己的房产,即便是官至尚书、协办大学士,还是与父亲杜堮同住一处寓所,也没有自己的府第。杜受田赴江南、山东赈灾因公殉职后,咸丰皇帝亲临杜受田住宅祭奠时,因房屋低矮,轿子进不了门,皇帝只能步行而往,抚棺高声大哭。圣旨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谥"文正"

静明山房是杜家私塾,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前廊偏山单体建筑。杜受田父子幼时均在此学习,是杜家子弟们学文习儒的场所、科举进士的摇篮,杜家的十二名进士中有八名出自此院。

“西轩者,先君所营,大参公藏书之故地也”。西轩是由江西布政使杜诗所建,是杜家子弟们读书习作、讨论文章、研习书画和藏书及存放族人著述的场所。杜堮及其子杜受田都在“西轩”中攻读过。西轩书房最初是由江西布政使杜诗所建,是杜家子弟们读书习作、讨论文章、研习书画和藏书及存放祖人著述的场所,初名"净明山房"。后有大参公杜漺修葺扩建,易名"西轩",又经杜彤光整修,仍名"西轩"。杜堮及杜受田,都在"西轩"中攻读过道光七年(1827
年),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正是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
杜家祠堂。杜受田故居都是典型的四梁八柱建筑,保留下来的正房金刚柱、屋脊的挑檐,都是按照明朝的建筑条例完成的。经过400多年的风雨沧桑,绣楼和主院岿然屹立,纹丝不动,不涨、不歪、不碱,这种外表是青砖,墙内夹着土坯的砖包皮式建筑,能够保留如此完好,属于奇迹。400多年不歪的柱子,不沉的地面,不腐蚀的木料和青砖,都是精品。特别是大院的标志性建筑、最高的绣楼,稳如磐石,用条石护跟脚,条石做拉件,再加铁拉件,白灰灌缝,400多年了,不透,不漏,笔直地矗立着,浑厚中透着秀气,威严中带着慈祥。
绍德堂为杜堮七弟杜圻的宅第。杜圻及其子杜受廉、孙杜翚、重孙杜庭璜四代为官,家世显赫。又叫“士大夫第”。
聚德堂为杜受田父亲之弟杜埁的住宅。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文革时期,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前厦露檐单体建筑。东西厢房各三间,后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为普通民用建筑。
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
绣楼也叫阁楼,是故居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二层砖木建筑,一字三间排列。传说,绣楼是杜受田的女儿居住生活的地方,楼上生活起居,楼下琴棋书画。楼下生活居室,楼上琴棋书画。这里是故居中位置最好的地方。杜家姑娘不缠脚。在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杜家大院的姑娘、媳妇却要读书识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些甚至是书画文学高手。杜家不但重视男子教育,更重视女子教育,使女孩子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
大同客栈原建于清乾隆年间,有客房、饭馆、厨房等建筑,是杜家人经营的客栈。客栈以怪声、怪影、怪事"三怪"而闻名,当地人有句顺口溜:"远处看去,大同客栈,房子不少,住人有限"。杜家人热心公益事业,行善积德,每天下午都会在这里施粥,那个时候有很多乞丐和吃不上饭饭的人都到这里,并且有很多家远的,也可以免费在这里住下。杜受田去世后,很多皇亲国戚,高官贵人也都在这里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