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④故城排水道口【精】

标签:
齐故城排水道口排水系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分类: 游记 |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探寻齐国故城遗址的下一站--齐故城排水道口,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
为了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临淄齐国故城大、小城设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大城西墙北部的③号排水道口,设计巧夺天工、构筑坚固持久,显示了齐国人的非凡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被誉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的杰作。
临淄是中国先秦时代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工商业大都市,污水产生量大,排放量多,需要有设计周密、功能强大的排水系统来加以支撑。临淄先民经过严谨的科学设计和精密的施工,创造了规模庞大、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临淄齐都排水系统。
他们首先因地制宜,利用淄河和系水作临淄城东、西两面的自然护城河,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大城南、北城壕6140米,小城的东、北、南和西墙南段城壕5780米),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建造了排水道口。
1号排水系统在小城西北部宫殿区中心部位,全长约700米,宽20米,深3米。南起桓公台的东南,通过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向西穿过小城西墙下的①号排水道口注入系水。
2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西北部,由一条南北向排水沟和一条东西向排水道组成。南北向排水沟,南起小城东北角,顺南高北低的地势直通大城北墙西部的②号排水道口,注入北墙外护城壕,全长2800米,宽30米,深3米左右。因一个排水道口不能有效的排放大量的积水,在这条南北排水沟的北段,又向西北分出一东西向排水道(长1000米,宽20米左右),由现已发掘的、大城西墙北部的③号排水道口流入系水。这一排水系统承担着大城内绝大部分的废水和积水的排放。
根据勘探,齐都临淄故城大、小城内有三条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1980年发掘清理的一个排水道口,是通过大城西墙北部流进系水的排水系统的末端。排水道呈东西向,全部用青石垒砌构筑,总长42米,宽7~10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口、过水道和排水道口组成。其排水道口部分呈内窄外宽的喇叭口形,长8米,东端宽8.2米,西端宽9.5米,高2.8米。
排水道口一般用50×40厘米的巨石垒砌,分三层,石头交错排列,每层5孔。这样,水可以从石块间隙中流出,而人却不能从石隙中钻进;起到了既能排泄城中积水,又防止了敌人进攻的双重作用,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临淄故城排水系统是世界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建筑史上的创举,充分反映了齐地人民的聪明才智。
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现已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同时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墙外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四面环绕。
小城排水系统在西北部,自“桓公台”东南方向起,经“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西墙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大城内排水系统有两条。其一在大城东北部,沿东墙北流,通过东墙下的排水口注入淄河。其二位于西部,由一条南北和东西河道组成,此处的排水道口已于1980年发掘清理,东西长43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垒砌而成,水口分上下三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人却不能通过。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