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2010-12-10 21:44:14)
标签:

临淄

水经注

桓公台

营丘

齐桓公

姜子牙

杂谈

分类: 游记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①稷下学宫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②孔子闻韶处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④故城排水道口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⑤西天寺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⑥齐琼元府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①晏婴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②管仲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③姜太公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④鲍叔牙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⑤田单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⑥高傒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⑦公冶长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⑧黔娄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⑨田穰苴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①〇齐威王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①①宁戚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①②齐桓公
 巡古思齐,缅怀圣贤①③隰朋  太公湖
 清明参拜姜太公祠   齐鲁旅游卡⑧姜太公祠
 病榻论相  齐鲁旅游卡⑦管仲纪念馆
 清明参拜管仲纪念馆  晏婴故事--晏子相齐
 辛卯清明潍坊之旅①①公冶长书院  二桃杀三士·三士冢
   齐景公·东周殉马坑 
   
 关于家乡的成语①诚实守信  关于家乡的成语②归真反璞
 关于家乡的成语③直言不讳  关于家乡的成语④与民同乐
 关于家乡的成语⑤明察秋毫  关于家乡的成语⑥易如反掌
 关于家乡的成语⑦因势利导  关于家乡的成语⑧缘木求鱼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将临淄定为营丘是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 70年代至80年代初,山东省考古部门在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约200米处的韩信岭一带发现了营丘故城遗址,特别是挖掘出的城墙证明早在齐献公迁都前这里就已有旧城邑存在,后被献公改扩建。据考证,营丘在齐国故城大城东北角,淄河西岸,今齐都镇河崖头村韩信岭一带。这里的文化层特别厚,有3—4米,往往有四五层堆积,过去每逢大雨过后,古币、化石环等文物时有显现,营丘即临淄。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碑文的内容是“据经史载,西周初年,周王封姜太公与齐,都治营丘。公元前866年齐胡公迁离营丘,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徙离薄姑(博兴),复都营丘,更名临淄。今为循流溯源,保护遗址,弘扬优秀文化,勒石营丘故地以示正本追远意义。”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关于姜太公建都营丘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这样记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封于齐国,建都营丘。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营丘改名临淄是因为一场君主家族的争斗:公元前866年,齐哀公的异母弟弟姜静被立为齐君,这就是齐胡公。因为营丘和纪国仅隔一条淄水,齐胡公害怕纪国国君加害自己,便把都城从营丘迁到了薄姑(博兴)。公元前859年,齐哀公的同母少弟姜山带领营丘人奔袭薄姑,杀了齐胡公,自立为齐君,称为齐献公。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临淄的初名为营丘,所以临淄就是营丘。临淄之所以是营丘,在浩瀚的史籍海洋中,不难窥见对它的记载。临淄古属营州,《尔雅·释地》:“齐曰营州。”营、赢、盈音同。伯益赢姓,原为东夷齐地的土著,是莒、秦、江、黄等国的祖先,曾经佐大禹平治水土,立有大功。他的裔族遍布齐地,其中临淄、益都一带曾是其聚居点之一。姜太公封齐,奄、盈等“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又反齐。其中的“盈”也就是赢,即赢姓伯益之后。营州以赢、盈而得名。营丘则以营州而得名。即营丘便是上古营州的中心,或以营丘而得州名。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所引《齐诗》中有这样的描绘:“子之营兮,遭我乎峱山之间兮。”营是地名,即营丘;峱是山名,即峱山。诗意是说:你到营丘去,与我在峱山相遇。魏晋人臣瓒曰:“营丘即临淄也,营丘《春秋》谓之缘陵”。晋人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描绘得更为详尽:“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关于姜太公建都营丘的历史,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这样记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封于齐国,建都营丘。太公东行就国,慢慢地走,途中宿于客舍,迟迟而行。客舍中人说:“我听说机会难得而易失,客居半途中又很安心,实在不像赴国上任的人。”太公听到后,半夜整衣冠上路,天将亮时,已到了封国。正好遇上莱侯来攻打,与太公争营丘。莱侯也就是东方的莱夷,原来是附属于商朝的,听到周朝的实力向东发展,因此率兵前来抵抗,企图阻止周朝势力的扩张,对抗刚刚建立的齐国。双方经过了几次激烈的争夺战,太公战胜了莱侯,开始了他治齐建国的宏图大业。太公初立齐国,修明政治,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仪,通商工之业,发展鱼盐生产,因而人民多来归附齐国,齐成了大国。到周成王幼年登位,管叔、蔡叔作乱,淮夷反叛周朝,周王于是派召康公授命太公道:“东边到海滨,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面到无棣,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讨他们。”齐国由此得到征伐大权,成为军事大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带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触摸冰冷的碑体,回味着历史,感受岁月的沧桑。正如宋代诗人李格非曾说:“击鼓吹芋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荒台故址吊桓公”是著名的“临淄八大景”之一。这里说的荒台故址即指桓公台.台前立石质标志碑一座,由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书“桓公台建筑遗址”,并阴刻说明`文字,文谓:“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桓公台:位于今齐都镇西关北,齐故城小城内北部偏西,西距小城墙约300米。俗称“梳妆台”“点将台”,东、北面150米之外有河沟(排水道)围绕。夯土基呈长方形,现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在桓公台周围曾多次出土铺地花纹方砖、脊砖以及着有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的瓦当。在距桓公台约1000米处,现存有6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台基,后人俗称“金銮殿”。1972年,省考古研究所就曾于桓公台东北约200米处,发掘清理了一处汉代宫殿建筑遗址。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桓公台是齐故城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据探测得知,此台地下夯土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台顶分两层,现台高14米,为齐故城的制高点。台南坡稍缓。1981年,在南坡修建了台阶百余级,通达台顶。其余三面坡度略陡。桓公台150米外,原有河沟围绕,现已淤积如平地。台四周是大片的开阔地,均属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宫殿遗址。其下层是东周时期的宫殿基址,柱础石仍完整无损;登台远眺,故城万象尽收眼底,令人生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之叹。俯瞰桓公台和金銮殿遗址间可容万兵操演的“大广场”,浮想联翩,当年在这里雄视天下的风云人物,如今都已成为历史烟云。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说到桓公台,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因避齐襄公之乱,出逃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其异母兄弟姜纠和姜小白分别从支持他们的国家出发,谁先到达临淄谁就能成为一国之主。姜纠的大臣管仲日夜兼程,途中恰巧遇到了莒国军队护送姜小白回国,管仲假意上前拜见姜小白,然后冷不防向姜小白射出一箭。姜小白大叫一声,从车上栽倒下去。其实姜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好射中他的衣带钩。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姜小白惟恐他再来一箭,便立刻就势栽倒。等管仲走远后,姜小白便策马扬鞭,率先到达临淄。公元前685年春,姜小白就任齐国第十六代君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知人善任,不计一箭之仇,任命管仲为相,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探寻齐国故城遗址③营丘、桓公台【精】
关于桓公台名称的由来,传说颇多。有的说此台是齐桓公宴会诸侯、聚招群臣的地方,又有的说是齐桓公的“拜将台”,还有的说是齐桓公与宠妃居住之地,因而又称“梳妆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史载,此台在秦汉时期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始称桓公台。“桓公台”之称,实出后人对齐桓公的缅怀追思之情。清朝诗人邓性游览此地后,写下了《桓台旧址》一诗: “取威定霸迈群公,表海洋洋大国风。顾盼登台今昔异,惟余藓瓦烟雨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