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08-08-26 19:42:00)
标签:

校园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12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认识乘法”“乘法口诀(一)”“认识除法”“口诀求商(一)”“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以及“时、分、秒”。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认识图形”“厘米和米”“位置与方向”和“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统计与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5次活动,包括“快乐的队日活动”“有趣的七巧板”“量一量”“算‘24点’”和“田园风光”。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习”单元。

“认识乘法”单元是在一年级不相同加数连加的基础上,以相同加数连加为生长点先为认识乘法做准备,再进而学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在乘法算式中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相乘的两个数都称乘数,一道求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可以列两个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算式里的乘数交换了位置。乘法算式不再有两种读法,乘号读作“乘”。学习认识乘法更重要的意义是拓宽了学生计算的领域。

“乘法口诀(一)”从现实情境入手,在几个相同数相加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列的乘法算式有序地整理成1至6的乘法口诀,然后再用学到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单元教学的总线索。其中2和3的乘法口诀,依托情境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逐步得出,4至6的乘法口诀则在解决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中得出。通过学习1至6的乘法口诀不仅为学习7至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还进一步促进了对乘法含义的认识。

“认识图形” 从摸长方形、正方形地砖的边,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边,来初步认识多边形。又从搭、折、剪、分多边形等操作活动,来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让学生通过体验边的存在到初步认识多边围成的图形,从感知图形间的联系到领悟多边形的变换,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入初步理解;从简单判断引入综合变化。

 “认识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平均分作为除法的物化形式,在整个单元中都显得十分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教材让学生在分和比较的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将解决平均问题的数学方法加以提炼,形成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的含义,初步认识除法。

“口诀求商(一)” 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材从小朋友打乒乓球分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利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数学知识。通过本单元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有些除法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而且还可以在想乘法口诀算除法的过程中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

“厘米和米” 通过实际操作,突出线段的特点;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方法,体会“用尺来量更好些”;通过参照物,形成1厘米、1米有多长的表象。完成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位置与方向” 通过坐标方法来描述物体的位置;通过已知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方向;通过平面图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行走路线。以此达到通过确定位置来训练判断;通过确定方位来训练推理;通过确定位置关系来训练分析与综合。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考虑到学生已有2至6的乘法口诀基础,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留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空间,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出口诀,并要求学生编出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填写口诀表。同时教材还以乘除法竖式计算、乘法口诀总表的整理以及连乘和连除,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时、分、秒” 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活与钟表建立联系,体会认识钟表的现实意义;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时针转得慢与分针转得快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通过认识几时几分,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通过比分更小的单位来计算时间,认识1秒的短暂和时间的珍贵。教材试图以钟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进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观察物体” 以观察为基础,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通过提供的视图画面,判断观察者的方位;通过提供的实物模型,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感受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情形,获得不同的图形。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想象判断和推测判断,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统计与可能性” 在已有的统计经验和统计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一分、数一数的整理数据方法,将象形统计图发展为方块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图逐步优化的过程。可能性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都遇到过,但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用简单、直观的摸彩球活动来说明其结果的三种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用方格统计图代替象形统计图,体现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可能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摸球这类具体的活动,才能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不确定,产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教材除了在各单元中注意加强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单独安排了五个实践活动:“快乐的队日活动”“有趣的七巧板”“量一量”“算‘24点’”和“田园风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另一方面能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同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唤起统计意识,在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材第96页例题的场景设计,生活气息很浓。如果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诸如“你能看着图说说小红家三种家禽各有多少只吗?”等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愿望。然后在出示象形统计图基础上,启发学生用符号来代替每一个实物图,抽象成方块统计图,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简明、优化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

2.鼓励接触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第97页的“想想做做”设计的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调查、统计,经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更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为他们今后将数学应用于实际打下了基础。

3.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有所收获。

关于这一点,教材第96页例题的最后一句话“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和第97页“想想做做”的最后一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都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创设学生自主交流的氛围,有的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统计的结果,有的学生也可能会从其它的角度考虑统计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第98页的例题和“试一试”,都设计成能让学生参与并且愿意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可能性的产生、感受可能性的意义、学会可能性的预测、表达可能的结果,学会知识,习得方法。

5.相关教学建议。

教学统计知识时,要把学生引入需要统计事件的实际情境中,并以适当的问话,唤起学生统计的愿望。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场景设计成动静结合的课件,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化氛围,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统计意识。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问题,对“可能性”的解释也比较抽象,所以教学时节奏不宜快。要让学生多观察实验,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可以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拨一拨,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理解可能性。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为今后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至于第100-101页的练习十,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自己去完成。

    实践与综合应用《田园风光》,通过直观场景的设置,将本册教材的重点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仔细、有序地观察画面,从中收集解题信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