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曾仕强教授

标签:
本艾王喜森洛阳访谈 |
题记:曾仕强教授已经辞世100多天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着眼前和脑海里。曾教授来洛阳多次,我有幸两次全程陪同,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并聆听其教诲;受益多多,终生难忘。近日整理电脑文稿,看到当年(2010年,本人在新浪河南城市频道、策划总监)对曾仕强教授的专访记录,感慨万千!把文稿发出来,以纪念尊敬的曾仕强教授!《新浪河南独家专访曾仕强教授》
9月11日、12日,回洛参加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心支公司举办的“第二届‘太平洋保险’文化论坛暨蓝海中国经营管理论坛”的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参观了关林、上清宫、下清宫,有幸全程陪同,并就如何运用易理化解人们在生活中的困难,新浪河南对曾教授进行了专访。
王喜森(新浪河南):曾教授以前到过洛阳没有?
曾仕强教授:我此前曾来过洛阳,还去了白马寺,洛阳发展很快,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变化。这一次到了关林和上清宫、下清宫。在中国历史上现在大家会发现,去世之后“官职”不停往上升的人只怕只有关公是一个,如今地位与孔子相当:一个文圣、一个武圣。说明中华民族对忠、义、礼、智、信的充分认同。

王喜森:曾教授讲易经,通俗易懂,有鞭辟入里;讲易经不到洛阳是不是应该说是一种遗憾。
曾仕强教授:你说的很对,学易经、感悟易经,寻根探源就一定要到洛阳来。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花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我们更多地说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花样是从《易经》来,《易经》是从黄河来,从洛河来,即从《河图洛书》来,中国文化最早的渊源是河的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总根源。包括台湾,台湾的闽南人吃流水席,汤汤水水,味道很美,它就是从洛阳的流水席传承过去的。
中国有一个省叫福建,是一个不以山川、河流命名的省份,为什么?就是因为元朝时期,不让说河洛话了,河洛郎南迁,在闽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闽南话”,事实上,虽然南迁但河洛人还想恢复新昔日的辉煌,所以就叫了“复建”,以后改“复”为“福”,就是现在的福建省。
王喜森:您说过“地球村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冲突”,那么,中华文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
曾仕强教授:中国的文化是一脉传承的,周、秦、汉、唐、明、清,从没有中断过;大同不灭,中华民族就永远存在。
王喜森:东方人与西方人看问题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在在对家庭、子女问题上;曾教授能不能谈谈您对子女教育、家庭幸福方面的看法。
曾仕强教授:不错,东方人与西方人看问题有很大的差异。就像中医、西医在对病理和治疗的过程中有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和方法。
在做事方面,西方人依法办理,中国人以理办法。西方人看问题直白,YES! NO!而中国人说“是”,有可能是“不是”;不好,反而是好。中国人不说骗人的话,但常常不说实在话,中国人说妥当话。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不能很好的理解东方文化。
中国人讲道,道有三个层次:一是可以说的,二是很难说的,三是根本不可说的。
王喜森:曾教授,现在的世界经济危机、宗教矛盾、文化冲突不断,你怎么看21世纪的中国。
曾仕强教授:凡事讲时、运,可以说19世纪、20世纪是大西洋的世纪,21世纪就是太平洋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内陆国家,而是面对海洋走向国际的文化大国。如果为了国际化、现代化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不但得不偿失,而且是人类的巨大损失。我们理应与国际接轨,但不能危害自己的文化。
也有人问我第三次世界大战能打得起来吗?在当今的世界,战争预示着玉石俱焚、同归于尽。其实,战争有许多形态,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话,我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这是一场文化间的战争。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能够学习、吸收多元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朝代怎么更替,也无论内乱还是外患,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儒、释、道和谐共存。
一个人的命运,一座城市的命运,与国家、名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大家可以发现,无论是西安,还是洛阳,发展都非常迅速;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我坚信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王喜森:曾教授,您把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管理与文化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曾仕强教授:管理不只是工具、技术和方法,它也是一种文化。它影响的方面很多,产生的后果也十分深远。在管理界曾历经日本式、美国式、欧洲式,还有苏俄式管理的引用、推广和应用,也诱发啦大家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和思索。特别是关心中华文化的人士,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展开研究,旨在找出中国式管理的内涵,以期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实在是难得的好现象。
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毫无疑问地证明我们的管理优越而有效。凭着这样的信心,经过二时多年的研究,提出中国式管理的大要。把现代化管理配合我国的风土人情,一增进效果;对于发扬中华文化,尤其具有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