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技术学实验研究案例分析

(2011-09-18 21:06:10)
标签:

研究方法

杂谈

分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刘良华老师

上午找了几个教育技术学的实验研究做了简单分析,为下节课听实验研究法做点准备。

 

案例1:

标题: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资料来源:http://www.etsupport.net/?p=2239
访问时间:2011年9月18日09:45

内容描述:研究者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提出假设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选取了106名 四、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对这些被试先进行一次测验,以测验成绩为基础,将被试分成四个相等的组;让四个组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进行5天。这四种条件是: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练习后老师予以表扬和鼓励,当众宣布受表扬同学的姓名;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老师总是点名批评和训斥这一组被试,而不管实际做得如何;第三组为静听组,既不受表扬也不受训斥,而是静听他人受表扬或受训斥。以上三个组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练习。第四组被试是单独练习,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也听不到别人受表扬和批评。实验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最好,受训斥组次之,静听组又差一些,而控制组最差。这样就验证了一个假设有批评比无批评效果要好,表扬比批评效果要好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理解一项教育实验研究,一般要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素    

实验的假设: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的有关教育问题的一个可能的论断。

被试:“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是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实验组和对比组。

自变量:不同的评价方式

因变量:学生加法练习的成绩

无关变量:在这里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都可看作无关变量。

由此可见,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主动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自变量),希望促使另外一些因素(因变量)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有效地验证因果关系,研究者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对无关因素加以控制。

 

案例2:

这是一篇从教育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一篇英文文章,题目是"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blogs on students' assignment engagement ",内容也是英文的,我就其中摘要部分和研究方法部分做了一下简单翻译(水平不高,诸多不妥之处,望大家多提意见)

题目:学生博客使用对于作业承诺的影响

摘要:博客正在成为服务业常用的一个市场工具,作为一个有效的教育工具也有一定的作用。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学生所写单词的多少来验证博客使用对于学生作业的影响。在美国东北部得一所大学中对52名学生进行了一个特别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博客作为提交作业的平台的学生在作业字数明显较较多,并且更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关键词:博客;教育;学生作业

引言:问题和目的陈述 
            文献综述  
           博客在教育中的使用 

方法

      该研究采中设计了一个实验,该实验在2009年春季学期(二月到五月)进行的。以美国东北部其中一所大学的具有高级***的5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学生需要上交他们的“文章评论”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每个学生需要每周阅读关于对人热情技术的文章的评论,然后针对文章中提供的材料准备一段总结和一段评论(自己的观点)并且提交给指导教师。该作业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完成该作业要写多少字,但是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符合规范,遵循特定的结构,总结和反思。学生们有两种提高作业的途径,打印纸或博客提交

      在这个学期中,学生做这些作业。在这个学期的前五周,学生被要求把评论文章写在纸上并且在课堂的开始交给指导老师,在这里学期剩余的时间里,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创建博客并且通过博客来提交文章评论。每个学生总共提交10篇作业,这项作业的分数在整个模块中占5%的分数。

      对于博客提交,学生需要在博客平台上创建一个博客,博客平台上有如何创建博客的视频指导。一旦学生们创建了博客,他们的博客地址就会连接到班级博客上边。每周后,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博客提交他们写的文章评论,并且他们需要浏览另外两个人的博客并对上周别人的博客文章进行评论,并提交这个评论。这样,每个学生提交5篇博客文章和10篇对别人博客文章进行评论的文章。博客评论包含在作业当中来复制真实的博客环境,但是学生很清楚班里的其他人是会来阅读他们写的想法的。另外,学生别告知如果还有观点可以提交额外的作业,但并不被告知可以提交多少额外的作业。

      学生作业的字数作为学生作业的一个评判,研究者(指导教师)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学生提交的作业并且收集到以松下数据
1、用纸写文章总结的字数
2、用博客写文章总结字数
3、用纸写反思的字数
4、用博客写反思的字数
5、用纸提交的额外文章评论作业的次数
6、用博客提交的额外文章评论作业的次数

我的看法:
从文章的摘要中可以看出,该研究用了实验研究法。通过仔细对研究方法部分的阅读,却没有发现对照的是什么?共有一组被试者,52个人,没有分组,前五周交纸质的,后面的时间用博客提交,这就是该实验的对照吗?但是后面的要求似乎和前面不太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没有对照的意义了。

 

案例3:

2007年9月中国电化教育上有篇文章“基于Blog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实验研究”

文章以2006年5月参加河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开 展了Blog在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中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Blog支持教师“记录和反思”“隐性知识显性化”“ 形成学习共同体”及满足教师“被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内在需要,对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结构框架为:

一、引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理论依据

四:实验设计与步骤
(一)实验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实验的实施
1、第一阶段:走进教师,问卷前侧
2、第二阶段:技术培训,理论讲座
3、第三阶段:开展e-learning,持续教学
4、第四阶段:发放问卷,实验后侧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1、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果问题的能力
4、持续学习的能力
5、协同合作能力

五、结论

其中第四部分“实验设计与步骤”中:
1、实验假设
根据blog及一线教师特点,整体优化教师使用blog的各种因素(自变量),包括学习博客技术和教师如何做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学 习方式包括培训、专家讲座、同行交流、个人阅读,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因变量)

2、研究方法
准实验研究法  单组前后测设计  O1   O2(O1是前测量或观察,O 2是实验刺激后的观察和测量,X表示实验刺激或者实验处理)
实验刺激效应通过后侧和前侧之间的差异来反映,即d=O2-O1

3、实验的实施
http://s14/bmiddle/4e6eb9994ad39dfb7428d&690  
4、实验结论和讨论
http://s12/bmiddle/4e6eb9994ad39e18cd5eb&690      
 下面还有几张图 

我的看法:
该研究中,问卷调查作为实验研究中的一种收集数据的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值得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