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迹题字是中华民族传统?

(2013-05-31 04:33:36)
标签:

文化

    这次声讨小学生在埃及文物上题字的全民运动,其声势确实浩大,但也是近年来数次集体自我反省事件中的一次而已。之前声讨中国游客香港迪斯尼“撒野”,大陆游客在台湾景区留名等事件,都折射出20世纪中国数次文化道德自我毁灭运动后,大众在道德沙漠中渴望文明甘泉的新气象。

    我反对在外国古迹上乱刻字,也反对在本国古迹上乱刻字,但对古迹题字这种几千年文脉传承的民族习俗而言,我认为批判不宜矫枉过正。

    我的故乡宜宾有个流杯池,历代文人在这个峡谷中的泉流聚会吟咏,曲水流觞,后来岩壁上也留下了黄庭坚等历史名人的大量题刻。重庆的白鹤梁,古人这种景区题字的习俗,甚至让现代人建设水下博物馆予以保护。

    公园八世纪,诗人崔颢登上当时的著名古迹黄鹤楼,想起三国时人费文乘黄鹤升仙而去,发思古之幽情,于是借来笔墨,在壁上题上如下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三国到唐代,已有四个世纪,仿佛今人之怀念晚明的繁华江南,这诗句后来成为千古绝唱,据说再后来李白登黄鹤楼,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同一栋华宇,跨越数个世纪,几位闻人已不知何往,题字却历历在目,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题刻的魅力。

    又说《水浒传》中这段有意思的情节: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宋押司虽是县城文秘人员出身,当时被刺配做犯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却也敢在墙上随意题诗,可见那时在公共场合写写画画,官不禁民不举,是社会风气使然。

    这种风俗传至今日,为何变成了“到此一游”的恶俗了?

    这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与优雅的古典诗词、书法“靠边站”,经过后来进一步的文化阉割,于是乎全民文化素养低下,话语体系全是古人不屑一顾的大白话,且不论所谓的社会名人、大学教授也能到处留下平仄不分的七言诗、打油诗,还自以为风雅者众。更多自以为是的领导和“书法家”到处题字,这些字退到民国时期是要遭人耻笑的。老百姓自不必多说,眼前有景干瞪眼,只好题下“到此一游”,“王尼美爱张尼玛”之类的字样,留下永恒纪念了。

    我倒是认为,古迹题字不是不可以,起码要对得起历史的检验。民国以来几十年,中国各景区文人题字中断,也是文脉的中断。各主要景区应成立专门评审委员会,如有游客愿意题字题诗,可以笔墨伺候,如确有佳句锋豪,可以请工匠刻在壁上,也证明天朝尚有文人在,不至于让后世子孙对突然出现的文化空白时期百思不得其解。哪天全民书法水平提高了,放开国内公共场所题字也无妨,不过这个工程任重道远。到国外则要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不可随意涂画,这才是礼仪之邦的行为。

    另外,该反思的是民族文化自尊的问题,文科高考何必数学政治,多数文科生大学毕业开根号都忘记了,还不如扎扎实实考考传统书法和诗词,别忘记明末以来日本朝鲜就已经不视我们为衣冠上国了。3000年来的绝大多数历史时光,华夏曾是世界文化和经济的主要中心,后来给人家灭了几次国,弄得一点民族自尊没有,自己的交领右衽礼仪荡然无存,影视剧中尽是披头散发的古装疯子,倒耻笑同胞穿日耳曼人的服装系错了扣子,这是何等可笑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