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开拓台湾第一人

标签:
文化 |
在现存所有的史料中,清人江日昇所著的《台湾外记》(或名《台湾外纪》、《台湾外志》)对颜思齐的纪载最为详尽。颜思齐,字振泉,早年在家乡为官宦人家所欺辱,一怒之下打死其仆,背了人命官司,逃命至日本平户。他初以裁缝为生,后来有了些积蓄,与一群华人海商混熟了,由于他性情豪爽、仗义疏财、身强体健,武艺高强,久而久之在日本华侨中闻名遐迩,为当地华人领袖之一。
当是时,日本国家权力落入德川幕府之手,雄才大略的德川家康又于1616年去世,继承者德川秀忠无论在能力与魄力上都与乃父相去甚远。怀有远在抱负的颜思齐觑准了机会,认为可以联合当地华商势力共举大事,推倒德川幕府,将日本三岛据为华人的海外殖民地。在中国华侨史上,像颜思齐如此有远见与魄力的人物绝无仅有,中国向来以天下中心自居,对海外事业一向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蛮夷未化之地,何足道哉。在中国东南岛屿被欧洲殖民势力觊觎蚕食时,颜思齐却要在海外开拓一片新天地,可谓是心大志雄。
颜思齐以古代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的方式,纠集陈衷纪、杨天生、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歃血结义,称兄道弟,其中颜思齐最为年长,也不过三十六岁,郑芝龙最年幼,仅二十一岁。这伙热血青年与狂热的冒险家初定于1624年的中秋节举事,可是百密一疏,在起事前几天消息走漏,幕府的武士对平户全城搜捕。颜思齐等人紧急拼凑十三艘商船出海,侥幸躲过幕府的搜捕。
大海茫茫,究竟要漂往何方呢?陈衷纪提出的建议得到诸位的认同:“台湾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从这句话隐约可以看出陈衷纪绝非寻常之人,他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与开拓海外的雄心。事实上,他是颜思齐集团的第二号人物,可是在颜思齐去世后,他却意外地输给郑芝龙,没能抢到第一把金交椅,后来也死得莫名其妙。
陈衷纪的“立足台湾、侵略四方”的战略成为这群冒险家的定海神针,不仅奠定了颜思齐集团的海外事业,也开启了华人大规模拓殖台湾的时代。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镇抚土番。跟随颜思齐前来的,除了二十八名兄弟外,还有数百名喽啰,本来想密谋起兵,船上自然武器充足,倘若要以武力驱逐土番,固然并非难事,不过颜思齐有政治目光,既然要在台湾岛上长久立足,那必须与当地土著居民友好、和平相处,这才是上策。于是他会见土番首领,商定双方各自地盘,互不侵扰。
紧接着,这位开台英雄开始了拓荒笨港的尝试。他辟置十个寮寨,分别称为:主寨、前寨、后寨、左寨、右寨、海防寨、粮草寨、哨船寨、抚番寨、北寨。由于笨港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日照充足,雨水丰沛,土壤肥沃,是一块极为适宜耕作的土地,颜思齐集团要长期经营,势必要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增强实力并扩大影响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口。为此,颜思齐派遣心腹杨天生秘密回到福建,在漳州、泉州一带招募三千多人,用船运到台湾笨港,这也是大陆汉人大规模移殖台湾的开始。
除了陆上开拓之外,颜思齐一伙人也从事海盗事业。其实在明代,海商与海盗往往是合二为一,这是那个时代的海上贸易特点。不仅中国海商如此,外国海商也一样,日本商人、荷兰商人、葡萄牙商人、西班牙商人统统一样,一边以贸易盈利,一边在海上抢劫贸易对手的船只。因为海上抢劫是无本生意,往往利润高得惊人。彭孙贻的《靖海志》记有郑芝龙的一次海上抢劫:“劫得四船货物,皆自暹罗来。”
我们不应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大航海时代的海盗,因为那是一个拓荒的时代,而海盗又往往成为拓荒的先驱。颜思齐沦为海盗,身居蛮荒之岛,可是他的胸襟与志向要远远超过同时代其他英雄人物。可惜的是,这位才干非凡的拓荒英雄没能迈过死亡的门槛。
1625年农历九月,颜思齐前往距海岸约三四十公里处的猪罗山(今称诸罗山)打猎时,意外染疾,不治身亡。死亡突如其来,令雄心无限的颜思齐徒留无尽的遗憾。他在临终前对结义兄弟们说:“不佞(颜思齐的自称,相当于“我”)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此时距他入台仅有一年的时间,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在今天台湾北港的街道中心,树有一座“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这位拓荒英雄也被冠于“开台王”、“开台圣祖”的称号。颜思齐是那种极具时代眼光的英雄,在整个中国对大航海时代到来无动于衷的背景下,他却以海外事业为已任,拓殖台湾笨港,在大明帝国对荷兰人占领台湾持默认态度时,他却能崛起而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这股力量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消失,而是在郑芝龙、郑成功两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倘若没有这支力量的存在,台湾或许就与中国永久地分离了。
民国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对颜思齐有很高的评价:“西人有言,中国人无冒险进取之心。乌乎!如思齐者,岂非非常不羁之士哉?成则王而败则寇,固犹不失为男子。”当海盗也当如颜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