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两朝灭亡前,末代皇帝的话

(2011-02-03 04:27:22)
标签:

文化

明清两朝灭亡前,末代皇帝的话

    引用北大张嶔先生文章中的一些史实吧。希望被无良历史学家期骗的网友,今年能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之正确认识。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朝时期(公元1368年-1399年),今人的印象多是屠戮功臣,北征蒙古,金戈铁马,权谋厚黑。但有一件不容回避的史实,却在历史长河里被忽略了。
    这个史实,是一组数字--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天下田8577623顷,户10652804家,人口60545812人。国家岁入米麦合计32789800石,官仓储粮71800000石,不计民间百姓储量,亦可供全国官民支用3年。全国棉花总产量11803000余斤,果木种植总量10亿株。全国各府县共开塘堰4000987处,疏通河道4162处,修筑堤岸5048处。《明史·食货志》如此评价这一时期:宇内富庶,赋入盈羡,府县仓储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把眼光转向中国封建社会前朝后世,纵向对比:300年后的清朝“康雍乾盛世”,耕地总数最高未超过600万顷。前代被称为“富宋”的北宋王朝,最高人口数字不过4500万。大诗人杜甫无比追忆的“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唐时代,国家粮税总收入不过此时的三分之一……再横向对比同时代的世界:根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记录,14世纪欧洲人口的最高水平,仅为此时中国的四分之一,西欧列国的政府农业税总和,为此时中国的三十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字,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国富民强。可以用这个词形容的时代,是盛世--洪武盛世。
    说洪武盛世,论权谋,解厚黑,总不计国计民生来得近,不妨细解下,如此骄人的“gdp”成就,究竟是如何缔造。”

 

   “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上,现代历史学家曾提出一个新观点:明朝,灭亡于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是自然科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指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的现象。放在国家发展上,就是指一个国家数年里,水旱灾害持续发生,瘟疫不断,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打击,人民因天灾死亡无数。对于靠天吃饭的封建王朝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如果按照小冰河期的标准看,晚明崇祯末世,确是一个灾难频发的时期。崇祯登基后的17年里,几乎每年都有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从陕西大旱,到河南大旱,再到山西大旱,外加河北瘟疫,山东蝗灾……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暴乱四起,外加清朝不断入侵,内忧外患下,最终亡国。
    但如果说崇祯时期是“小冰河期”的话,那么明王朝不止经历了一次小冰河期,至少,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公元1488 1505年)在位的最初时段,也是一个极端天气频发的时段。
    但这时期的明王朝,非但没有像崇祯时期那样亡国,反而在朱祐樘的合理施治下浴火重生,不但抵抗住了自然灾害,更开创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弘治盛世”。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赞美之词,史料上可以查到很多。然而被忽略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明孝宗弘治帝登基早期的“大抗灾”。”

 

    另引毛佩琦教授言论:

    毛佩琦:我认为最大的误读是对明朝疆域的误读。清代,一些学者为了掩盖自己曾是明朝地方官的历史,将满族、蒙古连同女真一起写到明史外国传里,以求形成对明朝的平起平坐的心理。其实明朝时,中国北部无边境。有一句话说,当时俄国人还不知道西伯利亚为何物。明朝初年在北方,通过征讨和怀柔,其统治远远达于大漠以北以及广大的西北和东北地区蒙古、女真族的居住地区。 

    其次,对明朝较大的误读在于对明朝文官制度的曲解。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一方面,明朝发展了较为完备的内阁制度,皇权看似至高无上,但却受到了外廷内阁文臣系统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到了清朝却在内阁之上加了一个军机处,形成皇帝控制一切的高度的专制集权;与此同时,明朝士大夫文人对于国家的态度、对于皇帝的态度与清朝也是截然不同的,清朝只能出现纪晓岚这样插科打诨般的弄臣,动辄自称奴才,一味高呼吾皇万岁。而明朝却有一批象海瑞这样直言纳谏的官员。像东林党人对皇帝的拼死直谏,在清朝时看不到的。此外,提到东厂锦衣卫,我们也不能用魏忠贤干政的7年时间掩盖明朝的277年历史。并不是皇帝不上朝就等同于政府不运转了,也不等于政治都败坏了,就比如说曾经学习过明朝制度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明朝的政权机制还在运行,制度还是在维持,而且明朝的内阁对皇帝一直有着很大的监督约束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