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网友八神三段笑的资料整合工作)
因为蒙元对日本的征服一直失败,加之日本天皇又被幕府夺取权力,日本陷入内乱,在明初,日本并不像周围的一些国家一样进贡,还杀害中国使臣,并有倭寇扰边。
朱元璋皇帝因此向日本最高统治者发去一封国书(见明实录):
“朕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此古今不易之定理也。粤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历代相承,咸由斯道,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窃主中国,今已百年,污坏彝伦,纲常失序,由是英俊起兵,与胡相较,几二十年。朕荷上天祖宗之佑,百神效灵,诸将用命,收海内之群雄,复前代之疆宇,即皇帝位,已三年矣。比尝遣使持书,飞谕四夷,高丽、安南、占城、爪哇、西洋、琐里即能顺天奉命,称臣入贡。既而,西域诸种番王各献良马来朝,俯伏听命;北夷远遁沙漠,将及万里,特遣征虏大将军率马步八十万出塞,追获歼厥渠魁,大统已定。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呜呼!朕为中国主此,皆天造地设,华、夷之分。朕若效前王,恃甲兵之众、谋士之多,远涉江海,以祸远夷安靖之民,非上帝之所托,亦人事之不然。或乃外夷小邦,故逆天道,不自安分,时来寇扰,此必神人共怒,天理难容。征讨之师,控弦以待,果能革心顺命,共保承平,不亦美乎?呜呼!钦若昊天,王道之常,抚顺伐逆,古今彝宪。王其戒之,以延尔嗣。”
日本正值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一休里那位将军)在位,“足利义满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幼名春王,法名鹿苑院天山道义。历任内大臣、左大臣、太政大臣等要职。1366年后光明天皇赐名义满,10岁继任将军职,管领细川赖之任辅佐。成年后亲政,充分显示领导与统治才能。1379年征讨土岐赖康,1391年镇服山名氏清,1392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在全国范围确立起室町幕府将军的绝对统治权,成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可以说,足利义满是日本历史上千古一将军之类的,霸气得很,再加上日本人特有的凶狠,因此足利义满非常不服大明天朝,他向明朝作出如下回贴:
日本良怀亲王(足利义满):
臣闻三王立极,五帝禅宗;唯中华而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做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长足也。今陛下作中华之王,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座,封疆百万余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明实录里没有,源自日本史料)
足利义满可以说是回以颜色,回信写的滴水不漏,而且表示了日本抵抗意志坚定,不会轻易屈服明朝的霸权态度,但也给自己留了后路,派了个和尚去祝贺朱元璋登基,也就是去意思意思,根本不称臣,朱元璋非常不高兴,赶走了日本使团。朱元璋鉴于综合考虑,感觉立国之初,经济实力有待恢复,不易劳师远征海外,所以把征讨日本搁下了,后来又怕后世子孙轻易和日本开战,倒元朝覆辙,便把日本定为不征之国。
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朱棣即位之后,朱棣感到有必要惩治一下这个不听话的邻居了。
据明实录记载:朱棣“遣使以即位诏谕安南、暹罗、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苏门答剌、占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书》记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诏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礼边倭贼二十余人。”
《实录》写的比较含蓄,意思是一去诏谕,他们就听了,而顾炎武指出了事实所在,事情经过就是,永乐大帝派遣郑和耀兵十万,横行于东海,督促东亚各国赶紧称臣纳贡,倭寇频出的日本自然是首当其冲,郑和登陆日本本土,以前还傲慢无礼甚至斩杀明朝使臣的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千古第一将军”足利义满登时吓得尿了裤子,变得毕恭毕敬,把郑和像亲爹一样奉承,并坚决表示立马奉表称臣火速拿获犯边倭寇。
洪武时,虽然日本蛮横,但考虑到建国之初,所以并未打算对日用兵,而永乐朝,朱棣“遣使中官郑和往谕日本国王”,郑和率兵10万横行海上,以兵“诏谕海外诸番”(包括日本),日本开始见明朝光说不练,所以底气还很足,现在明军宝船无数,遮天蔽日“袭来”,登时丧失了以前的傲慢,整个傻眼,匆忙表示归顺。
下面是足利义满上永乐大帝书
日本准三后源道义(足利义满)上书上大明皇帝陛下 :
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道义幸秉国钧,海内无虞。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献方物: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铜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人还之焉。道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明实录)
朝贡一直持续到足利义满(良怀亲王)死了为止,其8岁儿子执政,小家伙做不了主,内部争权夺利的厉害,日本又不朝贡了,而且倭寇又起,永乐十五年冬十月乙酉(1417年11月11日),朱棣派遣使者吕渊拿过去一个措辞更为强硬的诏书:
谕国王源义持曰:
尔父道义能敬天事,……修职贡,国人用安,盗贼不作。自尔嗣位,反父之行,朝贡不供,屡为边患。岂事大之道,天生斯民,立之主宰。大邦小国,上下相维。无非欲遂民之生耳。尔居海东蕞尔之地,乃凭恃险阻,肆为桀骜。群臣屡请发兵问罪,朕以尔狗盗鼠窃,且念尔父之贤,不忍邃绝。曲乖宽贷,翼尔悔悟。比日本之人,复寇海滨,边将获其为首者,送京师问罪,当弃市。朕念其人或尔所遣,未忍深究。姑宥其罪,遣使送还。尔惟迪父之行,深自克责,以图自新。凡比年并海之民被掠在日本者,悉送还京。不然尔罪益重,悔将无及。(明实录)
这封诏谕,就跟傲慢的父亲教训自己的幼子一样,数落苛责并有。
但大臣当权的日本方面并无回应,当时因为朱棣要讨伐蒙古,平定安南,郑和又在西洋维持秩序,所以并未对日本用兵。一直到宣德三年,日本害怕宣宗派郑和出兵日本,才又重新开始朝贡。
其实足利义满除了对明屈服以外,武功颇高,1399年制服最后一个有力大名大内弘义,彻底称霸全日本,使足利义满权威无限增高,真可说是鈤本一颗耀眼的将星,话说日本的大河剧拍了不少,日本战国为多,其他朝代也不少,唯独没有拍过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大河剧,原因恐怕就在于现代日本人认为足利义满称臣纳贡比较丢脸,不好意思提这丢人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