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应该提倡大众写古诗词?

(2009-11-23 03:26:12)
标签:

文化

   为什么应该提倡大众写古诗词?

 

    看到这样的诗,估计李白杜甫都会跳楼 

 

    父亲大学期间和同学合出过一本《台岛现代乡愁诗选》,当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印行,我认为在现代诗的结集里,这是一家很优秀的选本。在充斥着“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之类“雷诗”的大陆诗坛,余光中、痖弦等台湾诗人的诗歌,不啻在八十年代中前期给大陆吹进了一股新鲜的风。我认为,在现代诗里面,大陆也只有流沙河先生在产量和质量上和他们可以比肩。无论是海子还是食指,这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大多是昙花一现,偶尔有能触动心灵的佳句,但海子和食指最后都没有好的归宿。上述一些问题,是现代诗的悲剧,也是这种诗体注定走向末路的警示。

    在辛亥革命以后汗牛充栋的现代诗里,真正在诗意上达到古诗词高峰期诗歌水平的作品是凤毛麟角,数以百万计的现代烂诗充斥纸上,制造了很多文字垃圾。而大师级的现代诗固然难寻,即使寻到了,在汉语诵读的韵律、美感上,与唐诗宋词相差之大令人汗颜。

    随着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大浩劫,创造传统诗歌的民族在精神和肉体上被外来文明彻底征服,所谓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和现代诗的偏激提倡,挤占了传统诗歌的生存空间。根据西方人句式创造出来的现代书面语大行其道,谁的句子写的最像西式长句,谁最能用西方人云山雾罩故作哲思的笔调写文章,谁在今天的中国报刊、出版界就最有市场。作家赫连勃勃大王用一句略为粗俗的话,嘲讽在报章上故作深沉的中国“普世评论家”们说:“其实,此辈不过是势利的、冷淡的看客层,他们的腰包虽然不是很鼓,肚子里的番薯屎虽然还没拉干净,但既得利益的谱儿却摆得很足。”

    若不是毛主席自己还做一些传统诗词,中国人今天可能已经忘记传统诗词是什么样的了。比之英、法、俄等中国人传统中认为低文化的“夷国”,中国在诗歌这一精神珍宝层面已经没有了自我。这些国家的文化崛起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历史固然短暂,但他们是珍惜传统的。英国从未抛弃莎士比亚的传统,法国从未抛弃拜伦、雪莱的传统,俄罗斯从未抛弃普希金的传统,而中国由东方一个浪漫优雅的诗意国家,变成了今天不要说传统诗词,就连现代诗都要受到大众嘲弄的心灵沙漠,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

    这个世界上,连立国仅200多年的美国人都用带韵律,但实际低俗不堪的说唱音乐进行文化扩张,中国成了唯一一个拿不出本民族发自内心,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咏叹来影响世界的国家。说起来,美国人那点玩意,是我们民族在5000多年前的部落时期玩的东西,可是我们就连这也丢了。特别是最近十年,诗歌刊物不断萎缩,诗歌成为言不由衷的牟利工具,还出现了梨花体这样的垃圾,中国诗歌可以说已经到了危亡的边缘。

    这其中,也和现代诗无法承载起我们这样一个3000年来处于世界一流大国地位,无法从华夏传统诗歌中继承宝贵遗存有关。本身就是无本之木,有怎么能指望绿叶参天呢?

 

    为什么应该提倡大众写古诗词?

 

    陶渊明像

 

    最近读汉魏六朝的诗歌,非常感叹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气度。无论是陶渊明的“遍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还是韦孟工整的四言古诗“黼衣朱黻,四牡龙旗,彤弓斯征,抚宁遐荒”,还是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还是礼乐殿堂的七古权舆《柏梁诗》“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还是曹孟德帝王气象的五言“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作为中国诗歌承前启后时代的汉魏,今天中国几无一诗可以与这个人口不及千万的时代称雄。那时的华夏,固然久经战乱,人口锐减,但却是一个和当年俄罗斯莫斯科大公国类似,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觉强烈的国家。就算三国混战,但中原的武力始终强于外来侵略势力,曹操甚至还在战乱短暂的间隙期间灭亡了乌桓这一北方的大患。正是这些诗意雄浑的精神,孕育了强大的唐宋文明。而唐宋文明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也就是影响远东地区最久远的传统诗歌。

    然而,我们今天灭绝了在大众中流传的传统文字和传统诗歌,也就意味着自己毁灭了自己的文化精髓。现代的中国普罗大众如果突然见到千年的祖先,已经完全无法和他们交流了!如果说从前,还可以通过正体字的文言文和诗歌与他们交流,那么现在与祖先相遇,可谓鸡同鸭讲,没有任何一种交流的可能。

    如果要复兴华夏民族的诗歌精神,第一个要做的就是让传统诗词在普通大众中普及,要提倡普通人写古体诗和词。在这中间,还要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比如废除七言诗的平仄等清规戒律,在中学、大学阶段提倡写四言、五言、七言的传统诗,以及一些常见牌名的词。

    有人对废除平仄异议颇多,我只能这么说,我曾经试图用中古汉语诵读唐诗,但能够学会一两首,已经很不容易。何况平仄最初是基于唐宋等朝的中古汉语而创制的,用当时的语言读起符合平仄的诗歌肯定是很有美感的。但随着元、明、清汉语的大变迁,当时的语言已经在平仄层面起了变化,而音乐又不如隋唐兴盛,并无大师级的士大夫来重排律诗平仄之规矩,因此当时的诗人忙于将自己的创作与古代语言对号入座,以免遭到“不懂诗歌”的嘲笑,以致元明清三代几无可以一观的律诗、绝句问世。

    有些现代的迂夫子还提出,要按照现代普通话的平仄,重新按照律诗、绝句的要求对号入座,这更是缺乏开创性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这是对汉语语音的无知——当初定平仄之规矩,正是因为古汉语不卷舌,又有诸多收放自如之音,故按照平仄的规矩能形成约定俗成的开合之美。但今天的普通话受外来语音侵略严重,一方面是大舌头的卷舌音层出不穷,一方面连入声也消失,平声也分了家,怎么还能按当初的规矩再墨守成规,以致大众畏惧传统诗歌?

    要打破平仄之框框,其实最名正言顺的办法就是写古体诗,七言古诗也可按照律诗绝句的方法来写。关键是心中的想法要得到自由的释放。而按照我们民族传统的经验,诗词一旦能在大众中生存下去,就一定能够按照原有的路径开花结果,度过历史的浩劫。

    末了,抛自创烂诗一首以引玉。怕挨骂,说是七古应该还行。

 

    《七古 忆江南》

    舶来三吴已九年,姑苏赏罢走玉环;眉州筑起杨柳堤,王孙踏过犹点颔。
    画舫醉看吴娃舞,囊中羞涩买酒钱;待得他年江南老,金沙水心钓玉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