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们慵懒而无人关注的生活
本博图文主要在绵阳市社会福利院及北川桂溪中心敬老院采得。博主从绵阳市民政局获悉,收留地震孤老的机构,还有平武社会福利中心等机构。
这次地震一周年采访,在四川灾区又呆了将近半个月。没有那么多宏大的感想,只有一个感受——中国人离真正的慈善还远得很。就是一个地震孤老问题,已经像镜子一样照亮了我们丑陋的灵魂。
“5·12”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新华社报道称,“尽管中国民政部门反复强调,灾区孤儿的准确数字有待进一步核实,领养孤儿的程序尚未正式展开,但是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家庭已开始热切地申请认养地震孤儿。”
当时正在地震灾区采访的博主,就接到过多个电话,一些朋友或亲戚都希望通过媒体领养地震孤儿。地震后,“打爆”四川省民政厅的电话,也多是来自心急火燎的孤儿领养者的。
与对孤儿的关注之热烈相比,震区孤老的状态基本就是无人问津。大地震过后,曾经有数百名失去亲人音信的老人接受过民政部门的救助。如今,他们有的投亲靠友,有的与儿女团聚,但仍有许多老人孑然一身,有的在领取政府救助经费后在冷清的小屋里孤独生活,有的在敬老院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在震区采访,最让我心碎的一句话,是关于孤老的,也是关于国人的“善心”的。当时我在绵阳市社会福利院采访,一位负责人对我说:“自去年以来,来电话要求收养孤儿的人络绎不绝,这样的电话直到如今,一天还要接到十来个。但一听到我们这里主要是老人需要帮助,对方就把电话挂了,没有一个要求领养或者资助孤老的,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没有。”
今天新闻晨报的地震周年特刊已经刊发了我关于地震孤老的报道,在此将一些幕后的文字和图片发在新浪博客,但愿能够警醒更多的人。

图:有些老人瘫痪在床
诚然,大多数要求领养孤儿的国民,其出发点都是好的,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给灾区带来一些温暖。但不能否认,许多要求领养孤儿的人,自己往往是不能生育或独身的,他们的诉求,除了慈善,还有抚慰自身孤寂心灵的想法,是想借慈善“一举两得”。同样不能否认,领养孤儿是一种社会需求,有时与慈善无关,“借儿防老”的需求甚至滋生了困扰我国社会的人口贩卖问题。
而就企业的地震捐款而言,固然大多数企业家是抱着善心去资助灾区,但也不排除有些老板希望通过这样的捐助在媒体露脸,或者依据有关法规得到减税。现在捐款不到位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有人出了名了就消失。
我无意指责这些“一举两得”的想法,毕竟中国人有捐建一座庙还要刻功德碑的传统。但真正让人尊敬的慈善,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慈善,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慈善。领养、资助地震孤老,就是这样的慈善。孤老们多病,有的老年痴呆,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带来的只会是麻烦,而不像孤儿,越养大越觉得舒心。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就是自己主动去找这样的麻烦的人,她先后在孟加拉国和印度建立“垂死者收容院”,给重病和衰老的穷人以关爱,这种爱心,即使跨越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感动全人类。

图:95岁孤老乐观面对生活
95岁的婆婆王德贵从前缠过小脚,如今腿脚很不方便,走路要拄着两根拐杖,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双枪”。她住在敬老院楼房的一楼,一间屋子住着3个老婆婆。工作人员带领我进入房内后,想让她坐到靠院子的床上,“更亮堂”,她表情有些惊恐:“别人的床铺,坐不得,人家要骂我!”工作人员再三解释后,她得知是记者采访,同寝不会骂她,她才踱到外面床铺坐下。工作人员见她眼角有些眼垢,知道她早上起来没洗脸,便亲手给她洗了脸。
这位高龄老人的耳朵有些背,但思维还很清楚,她说:“我是真正的贫、穷、孤、寡,都占全了。地震以后我只有睡在地上,日子很难过,到这里来了好多了,吃的、喝的、睡的都不愁了。就是没有钱,想买点东西都不行。”
由于经费紧张,老人们一个月的零花钱是十五元人民币,相当于上海的超市里一块德芙巧克力的价格。

图:金银宝老人的屋子散发着常年未洗的衣服的汗臭味
在闷热的板房内,来自北川香泉镇龙凤村三组的73岁老人金银宝正在整理衣物。这间房内住着两位老人,由于老人年龄大了,卫生习惯不是太好,换下的衣服经常堆在一起,散发着熏人的臭味,记者坐进屋内后,好不容易才适应过来。金银宝说,自己的住处在地震中倒塌了,家里只有一个侄子在,“侄娃子自己两个娃,负担也重,就把我送来了。”

图:敬老院的工作又累又脏留不住人
见到记者,敬老院工作人员倒起了苦水:“社会对老人关注太少了,仅靠政府拨的经费,只能维持他们的温饱。”

图:经济拮据的老人用玉米芯做的“抓挠”
我从敬老院员工的嘴里知道了老人们拮据的经济状况:地震之初,每个老人每月可以得到600元,“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开得很好”,工作人员说。但这样的好日子只持续了三个月,一些找到亲人的老人陆续离开后,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每个月的国家划拨经费是150元。其中135元用作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15元做零花钱,“以现在的物价,135元能做什么呢?我们要保证他们早餐有牛奶,有鸡蛋,隔两天要有一顿新鲜肉吃,经费是非常拮据的。”
为了改善生活,敬老院组织老人们适当下田种点菜,养养猪。但是,老人们年龄大了,生病是难免的,但“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费”。县里派来了一名医生,但空手一人来的,没有药也没有设备。有位老人胆结石,送到江油903医院,治疗费用是向民政局申请的。但今后其它老人的医疗问题怎么解决,工作人员心中没谱。

图:不被“慈善家”们关注的还有残疾人和残疾孤儿
末了,说一说敬老院里一个特殊的住客,上图里这名被地震里倒塌的房屋压得高位截瘫的青年。大家可以看到,他是睡在塑料布上的,为的是防止屎尿弄脏床单。他现在正在默默走向死亡。中国的“善人”们大量提出收养孤儿的要求,只是残疾孤儿和残疾人,也是“一个电话也没接到过”。
不排除想收养孤儿的人里有大善人,也不排除在媒体上大肆张扬的老板里大多都是大善人。我只是想说,少数收养地震孤儿满足自己养儿梦的善人,和借慈善减税、宣传企业的善人,还有借慈善上报出风头的善人,能够在“行善”之余,多做点身体力行的,不是仅仅出点钞票的事情。哪天中国的善人们像特蕾莎一样亲手洗老人的尿片,中国就真的是有慈善了。
另外,做慈善,还是不要想着为今生和来世“积阴功”吧。求回报的慈善,总觉得有点那么不是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