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传统文字,中国该学以色列

标签:
文化 |
图:如果以色列民族不恢复已经死亡的希伯来语,也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
最近一个以色列朋友听说中国人关于恢复繁体字的争论后,感到不可思议。他对我说:“我一向认为华夏民族是一个和以色列文明史差不多的民族,应该很珍视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字,没有想到你们国内有这么多人反对恢复传统文字。一个民族想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文化和文字是很重要的团结族人的工具,如果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这个民族也就差不多要消亡了。”
这位以色列朋友告诉我,在2500多年的流亡历史中,以色列人如果不是坚持自己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早就已经消失在地球表面了,根本不可能等来20世纪的复国,也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国。
位于今天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于公元前1020年立国,公元前931年分裂为南(犹大)北(以色列)两国,而南北两国在公元前722年和586年先后被亚述帝国和巴比伦王国所灭。以色列亡国后,以色列民族分布到亚欧大陆的许多国家,随后又进入美洲。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并且时时刻刻希望回到圣地耶路撒冷,恢复自己的祖国。而这一梦想最终在二战结束后实现,其最重要的支柱就是恢复了已经消亡的语言——希伯来语。
“死亡”的希伯来语已经成为今日以色列国官方语言,创造了世界语言史上的奇迹
古代以色列使用的希伯来语“sabra”意为“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属于中东闪含语系闪语族的一个分支,没有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字母,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许多文学作品和文献是用这种语言创造出来的,主要保留在《圣经》、死海古卷和大量犹太教法典及文献之中。犹太人自公元前70年被罗马人驱赶出以色列后,由于失去了语言集中使用地,开始逐步使用寄居国的语言和文字,如英语、德语、法语等。到19世纪末,希伯来文已经死亡,大部分以色列人只会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少量希伯来文。
19世纪后半叶,有一个犹太人决心复活希伯来语。他是立陶宛犹太青年埃里泽•本•耶胡达。1879年,耶胡达发表论文《事关大局的问题》,认为在现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压力下,犹太民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而生存面临大问题,而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家园,是犹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民族延续和民族复兴,犹太人必须重说希伯来语。
耶胡达决心在与其他犹太人交往时只说希伯来语。他的第一个孩子成了近2000
年来第一个把希伯来语当做母语来说的孩子。1884年,他开始编辑一份周报,进一步宣传他的思想;同时,为了证明古语能够新生,供现代社会使用,他着手编纂一部字典,并积极扩展词汇量。1890年12月,他组建了一个希伯来语委员会(即今希伯来语研究院)以发展这项事业。
后来,耶胡达找到了一些愿意实践他语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仅要求他们积极使用希伯来语,还坚持要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当做母语来学。不错,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学校都讲授希伯来语,但是仅作为一种了解宗教和经书的古语来讲授。所以,耶胡达的要求对于祖居圣地的犹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来说,影响甚微。不过,年轻的移民们急于开创一种崭新的生活,许多人乐于让孩子去学这种未曾实践过的语言。
在这个萌芽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希伯来语的尝试所遇到的困难不难想像,正如当时的老师所言:“气氛浓重压抑。难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颗种子是怎么种下去的。我们像哑巴,结结巴巴的,要手和眼来帮忙。”
经过艰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勒斯坦地区全部使用希伯来语的幼儿园、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已达64所。
终于,入学的儿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来语事业的拥护和保卫者。曾有这样一个报道:有人从一个小女孩手中抢走一个布娃娃。才上学一个月的女孩吃了一惊,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来语叫道:“还给我!还给我!”那人装作听不懂,要女孩说意第绪语,但女孩坚持说希伯来语,宁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犹太人慈善机构出资在海法市筹建一所技术学院(即后来的海法理工大学)。规划者认为,由于德语是国际公认的语言,新学院中讲课要用德语。消息披露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举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罢工、罢课和抗议集会,开学典礼被迫推迟。
同样,其他学校也开始用希伯来语讲授全部课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技术学院以希伯莱语为唯一授课语言;第一代说希伯来语的家庭也出现了。1925年,希伯来大学的创办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据1916-1917年间统计,巴勒斯坦地区8.5万犹太人中有3.4万人把希伯来语当做第一用语或日常用语。有意义的是,其中农业定居村和特拉维夫市75%的儿童及33%的成年人说希伯来语。希伯来语的延续得到了保证。
1923年9月29日,英国托管当局承认了希伯来语的地位:“阿拉伯语、英语和希伯来语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
虽然希伯来语在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立前后还经受了多次挑战,移民数往往超过了原有居民数,然而希伯来语作为存活语言的地位从未动摇。
简化字运动,是懒汉思维的集中体现
博主评语:恢复传统语言文字的意义,不仅是能说、能写古代的语言文字那么简单。华夏民族的历史遗产大多包含在繁体古籍中,这些古籍被简化的比率是极低的,说句很客观的话,现在中国的本科大学毕业生,能看懂自家族谱、祖先碑刻上遗迹的是很少的,更不用提浩如烟海的国家史料了。书籍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史料都看不懂了,那这个民族的文明就已经死亡了。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文字的中华民族,目前已经受到了儒家文化圈周边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鄙视。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所言,因为抛弃了文言文、繁体字和传统经典,目前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和传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呈断裂状态。如果说今天的埃及人属于阿拉伯民族,与古代埃及文化处于割裂状态尚可理解,那我们这些流着创造传统文字的祖先血液的中国人,抛弃祖先传统文字的行为,用“极度自虐”四字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今天的国民,固然充斥着许多被不堪回首的年代洗脑的“五六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开始思考“我从何处来”这一古老命题的觉醒者已经越来越多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汉字简化其实是殖民者把东方文字拼音化的做法的延续。等到时间慢慢埋葬了那偏激的一代人,传统文字复兴的一天也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