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然很茫然——留德MM断食30天的整版新闻拿了B稿,听说编前会颇多恶评。又想起半个月前的的地摊女郎稿,有热线部同事大声对我说“今天你这个稿子没意思”。
突然有点迷惑,难道我的新闻判断能力竟然每况愈下,连续的多个选题都难以赢得社内同事认可。
仔细看看,发现一个共同特征,稿子都是网络信源的第一落点独家,内容都偏软。
我不知,是否“网络”的烙印让同事们认为,这都是八卦,都是不用付出太多劳动,甚至不用跑腿的内容。也许同事们认为,网络上的东西,网下不一定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如国内部的越洋连线报道曾经被认为不如出击稿有成就感,如今的网络信源稿件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对此,我只想说,只有亲身经历报道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辛。越洋连线报道,面临着时差困难,半夜2、3点还在家里用MINO打越洋电话的感觉,凌晨5点突然被采访对象叫醒上MSN聊天采访,这在我与徐惠芬看来已经是家常便饭了。那难懂的南亚、东欧口音,守口如瓶的外交官,对记者深恶痛绝的遇难者家属,与现场采访相比都显得如此艰难——面对面的交谈公关,与电话中的冷言冷语相比,不知要容易多少。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乞求,信息不在我们掌控中,我们也能感觉到电话网络的某一头,无数同行也在试图打通与我通话者的号码,一旦失去和对方对话的机会,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网络采访同样如此,别以为根据一条帖子找到当事人是件容易的事,经历了无数次网络信源采访后,我都快成半个网络侦探了——用ICP查站长电话,手工的深度数据挖掘,利用星级会员漏洞下载陌生校友录通讯录,看源代码查网络资源地址……“世界跳跃日”采访,我用艰辛的“网络民工”般的劳动换来了全国独家采访身在格拉斯哥的站长的机会;武校情色事件,我是唯一一个有机会与燕高飞方通话的中国记者;对了,还有年初在新浪首页停留3天的华赛照片造假的新闻,其实最初的来源也是网络。
网站向报社提供独家消息,也要靠日常同网站宣传负责人维持私人关系,如今,猫扑、和讯、新浪、搜狐,终于被我们慢慢打通,在北京、广州媒体的虎视眈眈下,网站的兄弟们一次次帮我们拒绝了同行的采访要求,第一时间提供给我们需要的宝贵信源,这都是长期利用出差的时间请客泡吧的结果——世上并没有免费给的午餐。
网络信源采访,同样需要严谨的采编流程。虽然我是洪峰乞讨事件中头一天采访到其本人的两个记者之一,但是为了文字的严谨,部门在没有采访到第三方的前提下压下了稿子,放弃了一个全国首发机会,但是,第二天对沈阳文化局的采访,受到了全国媒体的认可,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也深感对得起自己的新闻操守。对地摊女郎的采访,从网上到网下追了一个礼拜,终于有机会和当事人蹲了一天街边,跟着躲避城管追赶,终于赶在广州日报之前发出了报道。
让我感到委屈的是,这些稿子,都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地摊女郎的稿子,新浪首页转载,多家平媒跟进,却听见同事一声“没意思”。猫扑力拒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独家提供,女孩断食网络秀这一第一落点全国独家,同样成为新浪、网易首页新闻,百度新闻搜索显示转载达破记录的109家媒体,这两天要求跟进采访的媒体打爆了手机以致睡觉时我不得不关闭电源。结果到最后,看到一个B稿评级,且听说有同事评价“可做可不做”。
网络流行的东西,可能与现场出击相比选题偏软,格调偏低。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都市报身份。上海毕竟只有9%的人口有大学学历,不可能像日本那样时政报纸销售超千万,也不可能像美国读者关心中国和印度甚过网络和美女。我们的报纸是同大饼油条一般摆在早市的商品,任何书生气都无助其销量和锁住读者,八卦、美女、断食、地摊,这些与市民生活无比贴近的东西,才是上海都市报纸畅销的秘诀。
在这凌晨时分,唯有一声叹息,委屈之余,更多茫然。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这是一个记者最难受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