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人俗语亦雅》深究 [原创 | 日记 | 2006年10月30日|郭翔鹤]

(2007-09-28 15:52:54)
标签:

随笔/感悟

    大约一年半前,闲来上天涯,把流沙河《蜀人俗语亦雅》中的一些文段进行了引用,加上一部分个人分析拼七凑八用“四川话,中国最雅的方言”这样的恶搞标题发布,果不其然引来热烈讨论,骂的骂,赞的赞,回复一眼望不到边。这应了天涯某位大虾的“热帖宝典”中“地域帖必红”的论断,哈哈……其实方言也是中国话,粪青们如此认真跟帖,也真使我等闲人一乐。
    近日偶然发现一论坛转贴我的原帖,用搜索引擎一搜,才知当初的帖子已经转得铺天盖地了。姑且以原文为基础,用各方搜集来的相关资料,对这个话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吧。 历史是件严肃而有趣的事,这样的文字与之相比不过是场儿戏罢了。散落在我们唇边的方言,有的音节和字段已经流传千年,虽然创造这个声音的人肉体早已磨灭,但这音节却以不同于文字的形式流传在日常生活中,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激动么?在北方话中,西南官话使用人数超过2亿,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这种语言有那些成分与古汉语关联密切?这恐怕是一个永远也考究不清的谜题吧。

    之一:西南官话(川渝方言为主)古汉语遗存散证
    吾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中第十四章有:“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二十一章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来历的是不是?这个“恍”后来又引申为不稳定,说一个人“恍兮兮”的,就是说他不稳重,不值得信赖的意思。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乐山话“羹”读若羔,由此转为“盖”。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
  流沙河还回忆说,1951年他在川西大邑县乡下,遇见一不识字的农妇,赶集归来,问他:“街上热闹,你不去瞩一瞩?”“瞩”,“视”也,“视之甚”,叫做“瞩”,语出《类篇》。
    流沙河有个发现,凡是方言中不易写的字,可能就是古字。比如四川人比较喜欢形容宽敞的词是宽绰(读若巢,巢与绰可以音转)。
                              对于每日都说、司空见惯的一些词汇,我很少去考虑它到底出自什么地方,比如听起来非常俗的“PO FAN”,用普通话来说大概是“很烦”的意思,但细细一想,它其实是“颇为烦恼”的缩读罢了。
    “吔,小刘,穿的周吴郑王的,要切见老丈人吗?”这个“周吴正王”也是有来历的,出自《百家姓》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过四川有些地区,如简阳,就把这个念成“周吴正阳”,属民间口头流传时的音变。
    来自百家姓的日常用语还有一个。“喊你看到饭看到饭,转背就搞忘了,看嘛,弄得乌焦巴弓的,咋个吃嘛!”这个“乌焦巴弓”乃是出自百家姓第二十八句“井段富巫,乌焦巴弓”,也有地方念成“胡焦巴弓”,反正就是形容东西烧胡了的样子。
    四川人说打架,总要在后头加上“割裂”两个字,其实据我考证啊,这两个字应该是“角力”,角力是摔跤的古代名称,也叫“角抵”、“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较早有史可查是《礼记·月令篇》记载的“孟冬,天子乃命诸将帅习射御角力”。
    “背个捞食口袋做啥子嘛!”——见《红楼梦》,贾宝玉扔他那块“通灵宝玉”的时候说了句:“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原来“捞食”就是“劳什子”,是古代的白话文,通常指无用而且麻烦的东西,如今在四川恐怕只有老年人才在用这个词喽。不过也有人考证说,此词源自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乃房中术术语!看起来有点来头。
    川东小孩常常玩一个猜硬币正反的游戏,叫做“猜麻猫(儿)”。自贡话叫“抓定子”。硬币或者铜钱的正面称“麻”,背面称“猫(儿)”。这个“麻”和“猫(儿)”,其实源于古代对钱的称法:钱的正面为“漫”,钱背为“幕”,出自《史记·大宛传》及《汉书·西域传》,其读音随着时间稍微有所改变,“漫”成了“麻”,“幕”成了“猫(儿)”,此古音恐怕全国都难找了。而“定子”,即为“锭子”,也为古语,如“银锭”。
    说龙眼为“桂圆”,也是古语。不过上海话好像也叫“桂圆”,这是都有的共同遗存。


之二 川渝方言形成过程(一说)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清前期的移民与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号召与民间自发移民两种类型,移民时间相继一百余年。朝廷号召“移民实川”具有强制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强制就如民间传说的是捆绑入川,时间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结队的强制入蜀。民间自发性的移民,多是由于原籍天灾人祸,难以生存,闻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举家、举族入蜀,这种自发移民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年。无论是官方号召移民还是民间自发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

1. 四川汉语的第一大方言——四川话的形成
   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的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为最多。如方言学家论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就是说,四川官话是以成都话为标准的。四川官话的地域很广,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这便是四川汉语方言的第一大方言的形成。

2. 四川的客家方言
    四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来的,时间在康熙、乾隆年间,入蜀后落业于四川各地,全省共有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由于客家人祖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迁徙时从粤北、粤东迁来的。他们保持了祖宗传下的语言,在四川境内的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岛”(这与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相对应),人口约一百万以上。客家人虽然移民入川两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话仍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一致。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开发,交通的发达,客家“方言岛”今后将越来越小。现今客家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

3. 四川的湘方言——“永州腔”
    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人口约90万。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现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

之三:定义

    西南官话,又称上江官话。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几乎全部汉语地区、以及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广西北部和湖南西北部、南部(与土话并用)。

    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它的人口占整个官话人口的1/3,并且相当于湘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合。同时,西南官话的语音系统即使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这一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多数不分平舌音翘舌音,多数不分fu和hu(甚至h_f全混),不分n和l(但是多有ngi-n(l)对立),韵母没有-m,同时不分ing和in、eng和en(b,p,m,f後的en读ong)。多数入声字派入阳平调,分类简单,不似北京官话入派三声般复杂而混乱,但是有的片保留入声或者派入其他调类。西南官话和湘语、客家话、粤语、赣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