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浏河港,那个遥远的梦 [原创 | 随笔 | 2006年9月4日 | 郭翔鹤]

(2007-09-28 14:24:35)

    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心脏,这里高楼林立,商潮涌动,为世界所瞩目。从这里往北,再往北,在上海地图的顶端,嘉定和宝山两个大区边界与江苏太仓交汇的地方,有个浏河港。这里已经算是上海远郊的远郊(从行政区划上看,港口虽然与上海接壤,实际上是属江苏太仓所辖),出了市区,还要乘车沿沪太一级公路向北行驶约半小时才能到达。对于上海滩来讲,这个地方可算弹丸之地,但她却是支持这这座城市一切与海洋有关的活动的精神潜动力,是上海港今日繁荣的灵魂。 
    浏河古称刘家港,是长江的第二道门户,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交通和商贸重镇。据《镇洋县志》记载,元朝以浏河港为海运基地,出海入燕,并成为与国外通商的河口,号称“六国码头”。
 
    元灭明立,由于开国君王励精图治,中国人口大幅增长,封建经济趋向繁荣,政治比较清平。到明成祖朱棣登基,久经战乱的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成为周边邻邦仰慕的上国。然而这个皇帝的心中并不平静,按照中国传统道学观点,他是天诛地灭的篡位之君,无论他多么尽责,只要“靖难之役”以后失踪的侄儿朱允文被阴谋家利用,政治变乱不可避免。总有些关于前皇帝流亡南洋的传言流进他的耳朵,虽然为此已经伤了不少人命,依然无法平息众议。但他也想为调查此事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他的确是个好皇帝,即位以来国内财富快速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向“化外诸邦”显示中华威仪非常有必要。皇帝在宫禁内征召心腹策划了很久,终于决定由陪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太监郑和率大船队远航西洋,完成外交和政治的双重使命。

    这次决定改变了浏河的命运。

    明初的刘家港,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居大海之滨,控三江之口,东翼吴会,南蔽松郡,三吴一重镇耳。”明定都金陵(南京)后,刘家港地位更显重要,上达京师,下扼长江之险,是海运漕粮的基地。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历1405年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浏河港中停泊着一支由二百零八艘木船组成的船队。这支船队规模宏大。河岸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常。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时刻到来了。随着号角吹响,船员们齐心协力起锚扬帆,开始了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远征。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共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远航,总航程约七万海里以上,相当于绕地球三周有余,无论在航海史,外交史还是对外贸易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浏河港也因此成为世界航运史上最著名的港口之一。

    漫步浏河老街,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上一个个精致古旧的木雕构件,依稀透露出昔日“六国码头”的富庶与繁华,想象一下600年前2万7千即将远航的船队将士、水手、文职官员从这里走向码头,他们的亲人和全城百姓倾城欢送的场面,即便是今天从繁华都市走来的人们,也禁不住那狂热的心跳。然而,岁月无情,人世沧桑,当我来到当年郑和船队扬帆起航的刘家港,展现在眼前的已不是元明时那个流清沙少、岸阔水深的天然良港。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长江泥沙的不断冲击,港湾逐渐淤塞,河道变窄,这里已变成了小河浜,只有几个老人在树阴下闲适地垂钓。老浏河似一条银色的纽带横贯东西把新老镇区一分为二,而又紧紧地连在一起,河北老镇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趣盎然,举目所至,飞檐翘角、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置身其间,令思古之情油然。此处曾是闻名海内的“物理女皇”吴健雄的家乡,也诞生了丹青泰斗朱屺瞻,镇内尚可寻觅他们的旧踪。这些都让人不得不由衷感叹浏河辉煌灿烂的历史。

    浏河出海口往南不远,是长江的出海口吴淞口,此地和浏河港遥相呼应,见证了又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2年1月28日, 日本侵略军悍然登陆吴淞口,进攻上海闸北,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一·二八”淞沪抗战。在民族生死的紧要关头,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在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同随后参战的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等并肩作战,不畏强暴,奋起抵抗,浴血奋战,屡挫敌锋,迫使日军三易其帅,损失万余。日军在闸北惨败后,加强兵力向浏河登陆,兵力单薄的十九路军与第五军与三倍于我军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终因众寡悬殊未能击败敌人,浏河沦入敌手,从此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转入被动,上海最终沦陷敌手。

    年华逝水,如今的上海人很多并不知道郑曾经从上海的北部顶端起锚,也不知道淞沪会战是哪一年开始的。如今的上海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人们闲适地生活在这个城市,闲适地遗忘着过去,但愿这样的宁静能够永远继续下去。然而过去不应该被遗忘——一个农耕经济的国度上产生出郑和下西洋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航海历史事件,作为人类去征服海洋、探索海洋,积累航海知识,然后去寻求陆地与陆地之间的沟通,这是一种伟大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绝唱”,此后的中国陷入了长期故步自封的泥潭,昔日繁荣的外贸海港一片凋敝。国人在陆地上“寸土必争”,但对海洋意识淡漠。海洋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却留下一连串的耻辱,先有明末倭寇的肆虐,北洋水师的覆灭,然后的八国联军、日本军队,都是从海上过来打我们的。我们对海洋认识上有些错位,有些胆怯,似乎长期不敢面对那个蔚蓝色充满挑战的深渊。

    现实中的上海,开始承担历史的重担,创造的奇迹,足以告慰郑和和当年为民族献出生命的勇士。作为全球集装箱增长最快的港口,近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01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的634 万标箱,位列世界五强。2002,上海港已连续第6次刷新了历史纪录,达到800 万箱的水平。今天的上海港,万吨货轮你来我往,运来了世界各地的货物,也运来了文化和进步。而在吴淞口外某处,中国海军的舰队和潜艇,牢固地拱卫长江,其实力足以威胁任何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那片蔚蓝的海洋,就是上海无穷生命力的源泉,两个港口和一个城市的故事,还将继续写下去。这个故事也许会这样开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繁华不夜城,她的名字叫上海,在城市的北方,有一个美丽的港口,她的名字,叫浏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