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八大山人传世名作《古梅图》赏析
八大山人(公元1626-约1705年),原名朱耷,别号何园、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江西省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第二年清军占领江西,八大山人即逃入奉新山中,隐匿三年,到他23岁时便剃度为僧,28岁在进贤灯社正式皈依颖学弘敏禅师为弟子,僧名法堀,后又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后来又号个山,直到他54岁。八大山人这个号是他在59岁以后才使用的,一直用到逝世。由于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是60岁以后所作,所以人们都习惯以八大山人来称呼他。
有人认为八大山人四字草书连写起来,有点象“哭之笑之”的样子,是隐含他的身世之痛。此外,画史上还有说他原名朱耷,但是从来未见他在书画上有这个名款及印章。据启功先生考证,耷字乃“驴”的俗字,可能是当时人对八大山人“驴”号的俗称。八大山人是清初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朱耷)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中国绘画史以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古梅图》是八大山人57岁时所作,所以画上署款“驴屋驴”、“夫婿殊驴”。画的是一株饱经风霜摧折的古梅,树根全露,树顶向两边屈曲伸展成丁字形。上面题诗三首:
1,“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挖去一字,或是“虏”字)尘。驴屋驴书。”钤“字曰年”印。
2,“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壬小春又题。”钤“驴”字印。
3,“前二未称走笔之妙,再为易马吟。夫婿殊如昨,何为不笛床。如花语剑器,爱马作商量。苦泪交千点,青春事适王,曾云午桥外,更买墨花庄。夫婿殊驴。”
且不说第一首诗挖去的字是否是“虏”字(如果是“扫虏尘”,在当时是非惹杀身之祸不可的)。即第二首诗中“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句,其心绪情感也是显露无遗。思肖,即郑所南,宋亡后隐居吴下,写兰花多露根不画地,有人不解而问他,他答道:“地被番人夺去了。”强烈地表达了亡国之痛。“采薇”,用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示自己当和尚亦是效法伯夷、叔齐。署年写“壬小春”,只有天干“壬”,而不写地支“戌”,是“有天无地”之意。对新朝的反抗情绪如此直露,在绘画史上可说是史无前例的。第三首诗较晦涩,但他“苦泪交千点”的心情也是可以领会的,难怪郑板桥评八大山人的画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句。
画中所表现的正是亡国的痛苦的绝叫。那一株斜挺着的古梅,老干已被摧折得半枯了,但在被压抑得伸不直头颈的枝丫上,却迸绽出清香阵阵的迎春花朵,那形象可以使人联想到在民族压迫下依然顽强生存奋斗,并以美的艺术点缀人生世界的画家自己。画的笔墨既保存着作者早年刚劲挺拔的痕迹,又已经朝晚年沉着宽厚的风格转变,因而使得形式与内容极其融洽。这幅画,在用墨方面,干、湿、浓、淡均挥洒自如,似不经意,却配合得恰到好处,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
欢迎光临<慧泉轩>艺术网http://www.hqxart.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