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北伐为何后来变得信心不足?

(2010-09-25 09:50:46)
标签:

诸葛亮

北伐

后来

为何

信心

不足

文化

分类: 探幽历史

                     诸葛亮北伐为何后来变得信心不足?

 

    若以史料记载看,诸葛亮是没有以“六出祁山”来北伐中原的。他实际上是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也只有“二出祁山”。若从战局的有利形势看,似乎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在曹魏眼里,最大的敌人就是刘备。而自刘备病亡后,蜀汉一直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中,几年内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也就让魏国感觉这个小国不会有大的作为了,因此放松了对于它的戒备。想不到诸葛亮敢于声东击西地来这么一手,突然从魏国的西部边陲发起进攻,进而连连得手,形势一片大好。如果诸葛亮能在魏国中心地带以外的这块边角,做出一个活眼来,再向周边尖突蚕食,特别是向西扩大一块根据地(那里民风彪悍,可获取优质兵员),然后慢慢伺机东窥,从一举而下长安,进而虎视洛阳,这样一路下来的棋势,就大为可观了。

     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临机指挥失当,遣将有误,以致失守街亭,怎么样也难已抵挡住张郃的凌厉攻势了。张郃可是能征善战的魏国名将,也是诸葛亮历次北伐的主要对手之一。据史载上说,张郃精通于对战势地形的分析,计谋多多,致使诸葛亮等人均有点畏惧他。诸葛亮终于在进无所据的情势之下,收兵撤回汉中,使得第一次北伐,竟以历时不到三月,便“无功而返”。回到汉中后,虽说诸葛亮雄心仍在,意志未衰,但内心深处的忧虑情绪,还是相当之沉重的。当姜维随蜀军来到汉中,即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府粮仓主管,又授予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让他主要参与军事上的事宜,以作为自己的军事方面接班人培养。这年的姜维仅二十七岁,成为蜀汉中大有发展前景的青年官员,可谓是少年得志了。遥想孔明当年,出山辅佐刘备也是27岁年纪,这是否一种因缘上的巧合?

    一些同僚部属,便以此来向诸葛亮道贺,恭喜蜀汉又得俊才;再加上陇右的几千人“乔迁”汉中定居,可促进当地的人丁兴旺,也算一喜值得庆贺。但诸葛亮忧心忡忡地说道:“普天之下都是汉朝的子民,但我们国家(以正统自居)却没有发挥出强大威力,使得许多百姓正受困于豺狼(指曹魏)的口中。其中若有一人遭殃,都要算作我的罪过。你们来祝贺我,不是更增添了我的愧疚之情吗?”

     从诸葛亮的话里可以体会出,他是以剿灭魏贼,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为己任的。这也正是他不计北伐艰险,不顾个人安危,而坚持发动攻击“强魏”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有部下提出,这次北伐没能打败曹军,是因为蜀兵太少的原因,建议多增部队前来参战。但诸葛亮认为失败之因,是在于自己的将不良、兵不精,并以这次蜀军在祁山和箕谷的人数均超出魏军、却反被魏军所败的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次的祁山之战,蜀、魏两军只能算是稍微碰了一下,并未作殊死搏斗,但诸葛亮十分明智地下令撤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揣摩,可能诸葛亮已经看出,蜀军在与魏军面对面的对抗中,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相反“魏强蜀弱”的差距非常明显,这就不能不使他忧心忡忡了。

    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他大约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一件是要部属们直言不讳地向他多提批评意见,帮他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二件是采取“减员精兵”之策,深入开展练兵活动,着力提高蜀军的战斗力;三件是广泛进行对三军将士的优抚工作,凡有功者给予奖赏,为国捐躯者的家属给予抚恤。这么做,所收到的成效还是相当大的。因诸葛亮对“街亭之失”反复引咎自责,毫不隐讳自己的过错,于此赢得了大部分蜀人的谅解与尊重。通过短时整训,蜀军的战斗力有了相应提高,士气也恢复到了原有的状态。

    如果说,诸葛亮在北伐曹魏之前,对取胜的信心还是很足的话,那么,通过同魏军的一番碰撞之后,感觉出敌方不是能够轻易取胜的,他的自信心也就大打折扣了。在诸葛亮上书给刘禅的《街亭自贬疏》中,是用了“臣以弱才,叨窃非据”这八个字开头的,即沉重地表白了自己“才疏智浅,难能担当重任”的忧心。当然,这也将鞭策他从各方面努力提高,以发奋自强,增加抗争曹魏的实力和决心。同年夏秋时节,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大败魏大将军曹休(时任扬州牧),斩首及俘虏魏军万余人,并缴获了共计一万多的战车及骡马。此时,因魏军主力东调,关中兵力空虚,诸葛亮决意趁机出击,进行第二次北伐。但这项动议,遭到许多部属的反对。他们认为蜀军创伤未愈,不宜频繁出征。

    为此,诸葛亮又向后主刘禅上奏了一份请战书(即《后出师表》)。在这份请战书里,他再次申述了坚持北伐的理由,并旁征博引地指明了缔造王霸之业的艰难困苦;同时,也暴露出他征战前后的思想上产生了深刻变化,大有一种勉为其难的心思所在。这是一份研究他的战略主导思想,随着战争实践逐步变化的重要资料。

     在我国古代大臣出征之时,一般都会上奏一份表给皇帝的。但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本传里,只收录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第一张“表”,即《前出师表》,以后几次的出征北伐,均无见有诸葛亮的奏表。到裴松之百年以后为《三国志》作注时,便注引了这一篇奏表,即《后出师表》。他的解释说,该份《表》是转自东吴大鸿胪张俨的《默记》书里。所以从清朝以来,许多学者开始认为这个《后出师表》是伪造的,到至今仍未有确切定论。但其中的基本内容,不失为研讨诸葛亮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的,其可疑之处主要在两条:一是作者在表中贬低了自己,多有涣散人心的文句;二是提及到赵云病亡的事,而依赵云本传中记述,他实死于第二年(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即在诸葛亮上表之后才死去的。关于前一点。元代史学家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作注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给出了合理解答。其大意以为,诸葛亮因于南征之战的顺利完成,激发了他对北伐成功的信心。但是出现后来的祁山之败(失街亭),使他认识到曹魏不乏强兵良将,原来洋溢在《前出师表》里的豪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对于关键的,言及赵云之死的后一点。清人何焯分析道:“该《赵云传》中说,赵云死在建兴七年,应当为‘六年’之误。因为他是蜀汉中的信臣宿将,是跟随在诸葛亮北伐之中的。如果他建兴六年尚健在的话,为何不见出现在第二次北伐时的散关之役里呢?可见赵云必死于这年的冬季之前无疑,即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前。”

所以,支持《后出师表》是出自诸葛亮原创观点的一派认为,不能以《三国志》无载《后出师表》,就判定它是伪作。可能因于后表全文是以正统自居、讨贼自任为起点的,但若《三国志》载录后表,则有宣扬以蜀汉为正统说,与该书主旨以魏为正统说相悖,会遭到时忌。为此,晋人陈寿便只好不录入到他的《三国志》之中了。

    在《后出师表》里,作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面对严峻的敌强我弱的现实,他不得不说出一句这样的话:“以先帝(刘备)的圣明,衡量我的才干,已然了解由我去讨伐魏贼,是以我才能的弱小,而对抗强敌的势态!”不过,诸葛亮也进一步认为,(蜀汉)偏安巴蜀一州,只能苟延残喘,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此,他的想法是,“如果我们不去讨伐敌人,我们同样会遭受灭亡。与其坐在这里等待消亡,为什么不主动地出击呢”?

    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显得也够悲壮了!诸葛亮也借此批驳了对他的行将北伐,而存有非议的人士的某种幻想:“如果不趁曹魏正跟东吴兵连祸接,内部正在空虚,发动攻击,却打算用我们一个州的地区,跟曹魏作持久战,痴等哪一天有尘埃落定,这正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

    问题在于,诸葛亮在上次北伐之前对后主刘禅的表态(即《前出师表》),充满了对取胜曹魏的自信,竟然以立军令状的口吻说道:“请陛下授权于我,去完成讨贼兴汉的任务;否则,就请惩处我的罪过,以祭告先帝(刘备)的在天之灵!”但是这次,诸葛亮却不提起有多少的取胜把握了,而是反复强调自己才智有限,以一种难测胜负的心态,作出悲壮的陈述。他以举世公认的、最善于用兵打仗的曹操作比较,但曹操也是数次惨败,几丧性命的;那么诸葛亮自己“不过是一匹劣马,怎么能够保证百分之百得胜呢”?“我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功或者失败,不是我所能预料的”!

    对于这样一种“唯尽人事”的表态,虽然体现出诸葛亮心情的相当沉重,但我觉得,这样应该反使他放下了包袱,减轻了一些压力,以便放手于一搏。只是最好的用兵时机他没能把握住,而当魏军对他有所防范后,再也没有给他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空间了。祁山战役结束之后,魏国的关右都督曹真(关右诸军总指挥)就预料出,若是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上攻魏,必定会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而改变路线进攻陈仓要地,并将以此为据点,再图谋关中。于是,曹真命令陈仓的守将郝昭(没有名号的杂号将军),抓紧加固城防,修筑工事,严守要冲,做出了一番周密的防御性部署,以预防诸葛亮大军的到来。

    这年的冬天,诸葛亮率军数万出征,实行第二次北伐。果然不出曹真所料,他选定了位于陇东的陈仓,作为这次战役的首要目标。这是从汉中迂回西线,再东进长安的第二条北伐线路。即是从汉中西北角的故道出发,向北走出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西南方的大散岭上)后,再径直进攻陈仓(宝鸡市东)。陈仓是陇东的一处关隘,由于它扼守于从汉中通往关中的要道上,故也是历史上兵家的争夺之地。当蜀军前锋兵临于陈仓后,在早有防备的魏军抵御之中,几度攻城受阻。诸葛亮见城中壁垒森严,蜀军攻击无效,打听到军中有位叫靳详的,是陈仓守将郝昭的老乡,便急忙让他出面喊话,想要劝降郝昭。不料被郝昭一口拒绝,更放出话道:“我的话早说完了,你不必再多言。否则,虽然我认得你,但我的箭是不认得你的!”

    诸葛亮听罢大怒,心想蜀军有几万人马在此,而守城魏军不过仅一千多人,其援兵难已一时赶到,等他们到来之际,我已破城多日了。于是,诸葛亮下令动用云梯、撞车等攻城工具,强攻陈仓城。郝昭见此,便命令守城士兵利用“火箭”烧毁云梯,推下石磨砸毁撞车的办法,打退了蜀军的攻势。郝昭是中国历史上将“火箭”运用于实战的第一人。这种火箭,是在箭头绑上草艾及碎布片这类的易燃物后,涂抹上油脂,用火引燃,再利用弓弩射向攻击目标,引起燃烧的。

    诸葛亮没想到郝昭确实有些利害手段,难怪这家伙口气挺强硬的,于是下令蜀军在城外挖掘地道,想通过地道直接进入城中。郝昭瞧见城外蜀军的这套动作,也随即命令他城中的士兵,对着地道方向开挖出横沟,以阻截蜀军从地下入城。看到这招被魏军识破,诸葛亮随即要蜀军运土填塞护城河,企图筑起一道高坡后,攀城而上。郝昭看到后,也命令部下在城内填土,再筑成一道城墙,以抵挡蜀军的进攻。这样来回折腾了二十多天,蜀军仍然未能攻破陈仓城。而魏国都督曹真派出的驰援大军,正在马不停蹄地赶来。此刻,最让诸葛亮坐立不安的,是蜀军粮草已尽,看来他只得下令撤兵了。

    魏明帝曹睿有感于陈仓的战情紧急,又诏令右将军张郃(驻防在河南境)率军增援,并询问张郃说:“等到将军抵达时,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攻占了陈仓呢?”张郃料想到,蜀军跋涉千里深入到魏境,因粮草有限,久战不下必然自退,便屈指计算了一下,回答道:“可能不等我到达陈仓,诸葛亮就撤走了。”张郃带领兵马日夜兼程,果然还未到达目的地,就接到了诸葛亮已经收兵的消息。只是魏将王双自以为神勇无双,率领轻骑去追击蜀军,被诸葛亮纵兵回击,惨死于马下,算是捡了个便宜。

    这次诸葛亮北伐,以数万兵力围攻弹丸之城陈仓,竟然在千余守城魏军的顽强抗击下,以致束手无策无功而返。若以常人心态看,他对于北伐的成功,不应该再抱多大的希望了!然而,诸葛亮却是毅然决然地,寻求于尽最大的主观努力,朝向颠覆曹魏的方向艰难地挺进,虽然他达到目标的初衷已接近了渺茫。这种个人主观愿望,可以理解为就是诸葛亮后期用兵的思想主导。

    但也并非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他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以事实印证,他是在积极有为,试图尽力改变“不可为”的现实。诚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所指出的,诸葛亮出师北伐,意在以攻为守而图存,并凭此伺机破敌,作兴复中原的打算。也就是说,诸葛亮不愿看到蜀国坐以待毙,所以便在有生之年屡屡用兵,耀武扬威,最起码要使魏国畏惧,不敢有伐蜀之想;也不排除找到机会就大捞一把,或者能捞多少算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