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中“男戴观音女戴佛”是何讲究?
中国人历来有尚玉器的传统,并且把玉当作是人格的象征,如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所说,“君子比德于玉”。儒家将人格精神同玉的物理、化学性能之间作比喻,认为玉具有高尚的品德,为君子所必佩之物。若用现代的概念表述,这是以异物同构的方法,赋予物以人格精神,是物的人化,亦为人的物化。着几乎成为我国玉器审美的最重要的标准,即在自然美、工艺美术中首先见其社会美的内涵。故好玉、赏玉、佩玉之雅风,在我国源远流长。
除此之外,玉还有相当的保健功用。我国有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
有些专家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那么社会人们佩带玉佛像,男人佩戴一尊笑面佛,女人佩戴一尊观音佛,而为何讲究“男戴观音女戴佛”呢?其实,这也是儒、佛、道三教融会贯通后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众所周知,观音与佛都源自印度佛教。从印度佛教传入东土之后,是以传承大乘佛教为主流的。“菩萨”是大乘佛教信徒修行理想和榜样。其教法以达到佛果为目的,称为“菩萨乘”,大乘佛教认为,修行到达最高阶段的菩萨,只要完成最后阶段的修行,就一定能够成佛。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菩萨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佛教中的大菩萨,如文殊、普贤、弥勒、观音等,就是属于“一生补处菩萨”。
观音菩萨亦称之为观世音菩萨,意即为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发声呼救,观音菩萨便能及时前来相救。因为观世音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难众生,所以称其全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约在我国魏晋之时传入中土的。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南北朝时期的石刻及木雕观音像等均是男身。到后来民间流传的观音形象,便不是纯粹的佛教观音菩萨了,而是佛教文化和我国道教文化的相融合,观音可以说是佛教观音菩萨跟道教王母娘娘的结合体了。特别在唐朝武则天掌权之后,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观音逐渐演变成非常秀美的女菩萨形象。因而,我国的观音便主要以女性形象而显现。
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之《周易》、道家经典之《道德经》里,都着重强调阴阳、正反平衡观念的。众生有了信奉的女性观音,便必然要有个信奉的男身菩萨与之对应,于是笑口常开的大肚的弥勒佛,便应运而出了。据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崇敬。至于我国男子所戴的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印度佛教中的弥勒像,而是以五代时期一位叫“契此”的和尚为原形的。据说他能示人吉凶福祸,且相当灵验。因这位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像作为弥勒来供奉。
人们之所以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讲究,这跟我国道教与《周易》推崇的阴阳平衡观念相关联。男为阳,女为阴;所以要求“男戴观音女戴佛”,便于佩戴玉者阴阳平衡。道家老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人道服从于天道,阴阳之道为宇宙万物衍化发展之最高准则,无论是修生还是养性者,皆需要达到阴阳平衡,进而成为身心和谐、天人合一之境界。
大肚能容佛挂件。
翡翠玉佛吊坠。
男子汉以事业为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为己任,其情绪所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性情比较反复。而观音菩萨心性温和,仪态端庄,男人佩戴观音,当可增加一份平和,几分稳重,为干事业之神助。女子以家庭为重,是稳定家庭和睦的象征。弥勒佛慈悲为怀,笑口常开,一团和气,乐观向上,女子佩戴玉佛,此充分体现了母性之慈爱,以及对整个家庭和美圆满、皆大欢喜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期望能有大肚弥勒佛那样的肚量,可容纳家庭生活琐碎烦恼的事情,对待人生笑口常开。
黄龙玉观音挂件。
翡翠观音吊坠。
以此来理解,所谓“男戴观音女戴佛”之讲究,实为我国佩玉文化传统结合、融会佛教及道家文化的产物。当然,按照大乘佛教中“普渡众生”的教义,无论是观音菩萨还是弥勒菩萨,都具有解救众生苦难的神功。所谓“人间有难,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所愿!所以,菩萨往往比佛更接近众生,更容易为众生接受与亲近,其乃为广大信众之守护神。
和田玉观音吊坠.
黄玉弥勒佛挂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