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奸雄曹操真伪之辩[曹操真相16]

(2009-05-04 09:47:56)
标签:

连载

曹操

真相

品鉴

悦读

文化

分类: 探幽历史

连载:曹操真相[16]

                 ——品曹操奸雄真伪之辩

 

 

                                 16.

曹操几次面见许劭,并且言语谦恭,甚至还备送了厚礼,请求他给自己品题一下。哪知许劭有点儿轻视曹操,不肯作答。这就很有一点儿拿了钱,不给办事的意思,让曹操怎么想呢?

 

曹操便一不做、二不休,瞅准个机会,私会于许劭,将他恐吓了一番。许劭迫不得已,对曹操说道:“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得到这句妙评,相当喜悦地离去了。

 

以上这段故事,原文出自《后汉书·许劭传》。关于许劭对曹操的评介之词,因为在别的史书中出现了不同版本,以至引出后世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并成为一个相当热议而经典的话题,流传于今。

 

这事儿由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先生引出。他是在注引的东晋人孙盛《异同杂语》书中,关于许劭对曹操说的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用奸雄之词对曹操,是含有贬意的。奸,在古汉语里可作邪恶,狡诈来释义。如《晋书·王敦传》里说的:“以诛奸臣”。这意味着,你曹操虽然是英雄,但属于一位邪恶或者狡诈型的英雄。

 

后来罗贯中写《三国志演义》时,是把曹操当作反派人物来刻画的,所以便引用了孙盛说的那两句子。因为这个符合罗贯中的用意,也成了他塑造曹操性格的点睛之笔。当后来人们说到曹操是什么样人,“奸雄”二字立时脱口而出。

 

那么,以上两个不同版本,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或者更接近事实呢?我是倾向于《后汉书》中的。

 

首先,从这段故事的时间及时代环境上分析,当时已经处在浊世、乱世的时期。所以,无论是前一种说的“清平之奸贼”,还是后一种说的“治世之能臣”的话,这都是一句虚话,套话。这就是说,许劭对曹操说的第一句评语,是不着边际的话,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只有第二句的“乱世之英雄”,才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话。也只能这样,曹操才会“大悦而去”(孙盛说的是曹操大笑)。因为曹操是已经做着“英雄梦”的,这从他学习《孙子兵法》上当能够理解到。而从曹操后来“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等的作为上看,也证明了他的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乱世之英雄”。

 

第三,如果说许劭把曹操讽刺为“奸雄”,恐怕说不过去。因为是许劭已受到曹操威胁,才被迫开口讲这句话的,怎么会出言不逊呢?况且许劭跟曹操前世无冤,今世无仇,大约只是看不起他的出身及年青无名而已,也犯不上用带有恶意的“奸”字去品评曹操。反过来设身处地想,曹操听到这话还高兴吗?说不准这所谓的“奸雄”,搞出个对许先生很不利的事端来,不是没可能的。

 

第四,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是以东汉刘珍、边韶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并参照其它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包括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和华峤的《后汉书》等,吸取众家书之所长,“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参见刘知几《史通·补注》)以成书的。《后汉书》到了唐代,同《史记》和《汉书》并称为“三史”,盛于当世。该书后又被收录进《二十四史》中,可见它的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另外需指出的是,许劭对曹操说的话,应当看成是一个初步的印象;一种大观看法而已。不应当以此为证,作为曹操后来确有这样的出色表现,而叹服许劭的确有先知先觉的奇异功能。

 

以至于论及曹操的为人怎么样,那该另当别论了。在局势复杂尖锐的群雄逐鹿的年代里,政治家为己所用的权谋,军事家制敌的诡道,不可以是“奸”的别义词吗?也许正因为曹操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所以人们便觉得“奸雄”二字,对他才是恰如其分的。但是这点却跟历史真相无关。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