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第一村


标签:
原创作品安徽歙县昌溪旅游 |
本来这天的下午是去拍山谷景色的,因为雨后的天阴的厉害,临时决定改去歙县号称歙南第一村的昌溪古镇去拍摄。
初到歙县,竟不知这个字怎么念,请教了随行指导老师,才知道念摄,与摄影的摄同音。
歙县是安徽盛产砚与墨的地方,砚尤其有名,著名的徽砚就产于此。
昌溪是歙县境内的一个古村,被被称为歙南第一村。
行走在村中铺设很好的路上,古老的房子已经很少,新建的徽派建筑,粉墙灰瓦,门面里摆着各式小商品,虽不丰富,却也满目。村里的人们悠闲地坐在门口,这帮扛着长枪短跑的摄影人,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
说长枪短炮,一点都不夸张,像我这样拿着一部已经好几年,快成古董相机的人很稀有,大部分的人挎着两部相机,长焦短距,再加三角架,这些家伙什,就十几斤重吧,还要爬山。
这次团里人的年纪偏大,我就属于年轻些的,大部分是老年大学摄影系的学生,是摄影的忠诚粉丝。他们的年龄从六十多到近八十不等,且女性占多数。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多休息,一天下来感觉挺累,我真佩服他们的毅力与体质。
昌溪村里有两颗大香樟树,有几搂粗,枝繁叶茂,默默相望,就像常年斯守的一对夫妻,始终相随,不离不弃。
在皖南,过去的时候,谁家生下一个闺女,就种下一棵或者几棵香樟树,等闺女长大了,香樟树也成材了,可以用来给闺女做嫁妆。这样的嫁妆不仅材质好,而且带着父母的殷殷深情与祝福,陪伴在身边一辈子,那是一种爱的温暖。
村里有一处三眼井,是三个圆孔相连,这在北方是很罕见的,为什么做成三眼,是为了别致,还是为了方便取水的人,可能后者的成分多些吧。
我伏在井口拍了一张照片,井壁的苔藓还有树叶,都绿油油翠生生的,不仅我们见证了春天,古井也见证着春天,不,是见证着人间的四季冷暖。
如果古井能够说话,它该是能讲出许多许多我们不知的故事吧。
古村中还有一处年代悠久的牌坊,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古牌坊就像一位从远古走来的老人,饱经沧桑的容颜,却还屹立着,只为见证历史长河的变迁。
牌坊的主人是为了纪念本家族辉煌的历史,在学位上的辉煌。
知识改变命运,这不仅在现代,在过往的岁月里,也深深地打下了烙印。
拍完牌坊,我们想走出村子,到河对岸的山坡去拍古村全景,古村就像一个迷宫,条条油亮的石板路相通,且都长的一个模样,绕来绕去,我们竟然又回到了原处,几经打听,才出了古村,我长出了一口气,对于没有方向感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
古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所以才出了那么有成就,可以用牌坊来纪念的人。
不知古村的今人是否有成就者,但从他们无忧而又闲适的生活状态,就足以让我们羡慕着。
慢生活,是人们健康生活的方式之一。
我们爬上了村对面的山坡,坡上金黄的油菜花盛开着,粉色的桃花一树一树,穿着红色,黄色,蓝色衣服的人们,徜徉其间,构成了一幅七彩的画面。
向远处眺望,河水悠悠顺势而流,白墙灰瓦马头墙的民居依水而建,枕水听涛,桃红柳绿,黛青色的山绵延起伏,好一派江南春色,养眼润心。
吸一口湿润的口气,其间参杂着花香,草香,树叶的清香,那份新鲜,那份滋润,让呼吸了太多雾霾的肺兴奋而快乐。
古村的人们自豪地说,我们这儿有雾没有霾。
是呀,晨起,像青烟一样的晨雾,在山腰间缠绵,忽而浓,忽而淡,忽而散开,忽而聚集,山中村庄若隐若见,我想,云雾缭绕的山里面一定住着神仙。
天渐渐黑了,细细的雨丝开始飘洒,打在脸上有些凉,有些湿软。我们顺着弯弯曲曲,时而平缓,时而陡峭的羊肠小道下山,被行人踢踏光亮的鹅卵石路在细雨中有些滑。
谈着今天看到的美景,有些得意,有些开心,一不小心,摔了个仰天跤,手中的相机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
一声惊呼问道,相机没摔坏吧?我苦笑道,你们要先问人摔着了没有,一点不知道怜香惜玉。躺在地上的我,还没忘记耍贫。
伙伴们慢慢把我扶起,我还担心那脆弱的老腰出故障,幸好,人没事,相机也没事,只是胳膊上瞬间起了个大包。
回去后,听其他的伙伴说,谁谁摔了两跤,谁谁摔了一跤。
这一跤,让我记住了昌溪古镇,这一跤让我记住疼痛的同时,也留下了歙南第一村深深的印记。
春天,来江南吧!来江南看美景,呼吸新鲜空气。
我对老公说,等退休了,来这风景如画的山村,住上些日子,吸吸氧,洗洗肺,做一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