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武氏墓群石刻

标签:
原创作品休假出游武氏墓群石刻汉画 |
休假了,一个人在家,可谓自由自在。
每天清洁卫生,上网,看电视里的电影,终于腻了,便有出去走走的念头。
这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轻装上阵,带了一壶水,两个巧克力派,两包酸奶,最重要的是带上了相机。
来到武氏墓群石刻馆前,大门紧闭,才十点多的光景,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等了好一会儿,管理人员睡眼惺忪的来开门,不知道他是午睡呢,还是早觉没睡醒。
武氏墓群石刻座落在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是东汉桓、灵帝时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构装饰建筑。它生动地再现了汉代以前的社会生活,被誉为研究“中国汉代以前历史的百科全书”。题材内容之广泛,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超过了同时期埃及的金字塔和希腊的瓶画,堪称“世界一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浙江钱塘人著名金石学家黄易就任济宁运河同知。黄易,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清代金石学家、画家、书法家,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紫云山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黄易在任济宁运河同知期间,为治理运河,遍查运河两岸县志和水系图,亲自勘查运河西岸黄泛区现状及河道疏浚情况,深入研究黄泛区河道排水泄洪与运河的关系,以及综合治理方案。在查阅《嘉祥县志》时,有记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汉太子墓”实际上就是武氏墓地,“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就是武氏祠堂被黄河水泛滥淤积没入土中,没有埋尽的只露三尺。)黄易根据这一线索,在前往嘉祥察看河道治理情况时,亲往紫云山考察武氏祠堂淤没情况及现状,访得汉碑,考定“堂乃武梁,碑为武斑”。九月他亲赴其地,出资发掘,发现了淤没的武梁祠、武斑碑和一对石阙,随即请人次第剔出,黄易雇人拓下祠堂石壁上的画像和榜题,细心审视后,发现它们就是出现在宋人记载中但失踪已久的武梁祠,而石碑乃是为武斑而立。黄易大喜过望,马上带人着手发掘遗址。接着又在附近发现“武氏前石室”、“武氏后石室”、“武氏祥瑞图”、“孔子见老子”等二十余块画像石,遂与李东琪、李克正等人出资购地建房,除“孔子见老子”一石送至济宁州与武斑碑一起保存外,将其他所有画像石嵌入四壁,妥善保管。
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
现陈列的石碑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收集。现为汉画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