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内经》: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2017-07-23 09:05:59)
标签:

国学经典

悬壶济世

合道而行

普度众生

佛学研读

分类: 黄帝内经

http://s14/mw690/001r2ALozy761Li3KlT6d&690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中土难生,明师难遇

大事因缘自觉觉他普度众生觉行圆满共臻彼岸。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之课程……

 2016-09-27 林瑞娟 于北京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黄帝内经》:失眠,是因心里的“神”吃不饱

    内经》说:心阳受伤,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所以失眠的人要把养心这一课补上。 

    失眠患者存在哪三大治疗难题?

    为啥失眠的人越来越多?

    注意:久服安眠药当心伤肝损肾。

    林大夫说,失眠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失调,比较多见的是心脾两虚,主要病因还是在心上。心藏神,心里面住着一个“卦”,名字叫“神”。“神”要吃东西,谁来提供呢?饭吃进去以后有脾胃功能来提供一种叫“气血”的食粮。脾胃功能不好,供应给心“神”的食粮不足,这就是气血亏虚。“神”吃不饱,就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血不足,大脑失去营养,你就会眩晕、健忘;心血不足,面色就不好看,唇舌看起来就淡白;血不足,大肠蠕动减少,缺少润滑,就便秘。

       脾胃调理法,终结失眠成现实。脾胃差,失眠,说白了就是吃不好,睡不好,直接损害的就是免疫功能,负责治安的免疫细胞数量不足,战斗力差,城门失守,好比晚上睡觉家里的门没关,老虎随时可以进来吃人。肿瘤病人、手术后病人免疫力差,打升白针,白细胞数量飞一样上去了,但人还是没有力气,多梦,因为这些白细胞是没有成熟的白细胞,他们是“抓壮丁”抓来的。失眠后面跟着的都是“大老虎”: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如肝病、各种皮肤病、早衰、过敏症。

    失眠,病变在肝,因此调理失眠须养肝。西医认为,失眠90%是精神疾病,中医也认为失眠与情志有关,与肝有关,治疗失眠要疏肝。林大夫说,失眠最伤肝,晚上11点胆经开,这时候睡不着,伤胆气,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半夜1点到3点睡不好,肝无法解除掉毒物,产生不了新血液,脸上就会出现青色。所以,失眠要养肝,养肝就像养女儿,要富养、睡养才能养好。《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所以调理失眠,光“轻手轻脚”是不够的。

    失眠 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我们白天为什么精力旺盛?是因为血液里有负责白天兴奋的激素儿茶分酚胺、内非肽,这些激素到了晚上睡觉前,应该排出体外,这样你就睡着了。但因为脾胃功能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气血,心得不到足够的血,心里面住着的“神”饿了,心神不宁;而肝藏血,肝血亏虚,肝没有更多的力气把用不着的儿茶分酚胺、内非肽从血液里面清理出去,所以大脑一直兴奋着,睡不着。

    饮食方面:鸡肉性热能刺激人的肝火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春天失眠的人少吃鸡肉

    第一如果想让肝脏伸展舒张释放气血的功能增强,就要多吃一些辛辣刺激味道的食物,比如我们平时吃的辣椒、葱蒜、花椒、酒辛辣发散的食物;那么如果想要让肝脏收敛储藏气血,我们就要应该吃一些酸寒的食物,比如大家平时吃的水果、醋、大米、山药、莲子等等。由于早醒是因为肝脏不能收敛闭藏引起的,所以林大夫推荐大家应该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适量增加酸味的食物。

    还有提醒大家的一点就是羊肉和鸡肉性是热性的,能刺激人体的心火和肝火。尤其是鸡肉,最能煽动心肝之火,会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如果大家已经出现了睡眠早醒的困扰,又想要吃鸡肉,那么最好用小鸡炖蘑菇一起吃,因为我们都知道蘑菇的阴寒性质能够克制鸡的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醒的朋友应该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里情绪,尤其是对愤怒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有心里郁积的怒气不得宣泄的人,也会容易早醒。那么林大夫在这里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个穴位,就是太冲穴太冲穴能缓解我们肝脏的气结和怒气也能够很好的防止早醒和失眠症状

http://s2/mw690/001r2ALozy7bHYdZb7b91&690

http://s3/mw690/001r2ALozy7bHYe1oGK52&690


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失眠第一方”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一、病名

【原文】

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

【译文】

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

二、睡眠机理

【原文】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

【译文】

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原文】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

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按语】

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

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

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

三、病因病机

【原文】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大惑论》)

【注释】

[1]陷:《太素》《甲乙经》作“满”。

[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译文】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原文】

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译文】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原文】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不安:张介宾曰:“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译文】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译文】

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按语】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本症“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四、临床表现

【原文】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逆调论》)

【注释】

[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译文】

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

五、治疗

【原文】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邪客》)

【注释】

[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

[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

[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

[4]秫米:张介宾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

【译文】

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中国人的健康生活必修课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让生命充满智慧,让智慧滋养生命和灵魂 

 

   中央编译出版社 

 

  目 录

 【健康生活·大道篇】

   在物为道,在修为德。

 

第一章《黄帝内经》揭示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

 

中国人的健康生活必修课

让生命充满智慧,让智慧滋养生命和灵魂。

【健康生活·大道篇】

   在物为道,在修为德。

 

第一章《黄帝内经》揭示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灵枢·天年》揭示人体生命各阶段及生理特点

一、人体生命各阶段及生理特点

二、人体胚胎生成及养护

(一)关于人体胚胎生成的理论

(二)胎儿养护与胎教及幼童发展的“心理营养”   

(三)少儿时期孩子的生理特点

三、生命的禀赋和生理特征

1.物种

2.先天禀赋及各阶段的生命特点

3.个体出生后的生命历程及其阶段性

4.《黄帝内经》关于生命过程的阶段性

5. 个体寿命长短的先后天因素

 

 

第二节 《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的生命规律

一、女人“七”的盛衰

1.女人是如何衰老的?

女人变成“黄脸婆”的内幕

女性阴阳不调,脸上就会长斑

2.什么是三阳脉?

二、月经:女人健康的晴雨表

《黄帝内经》对月经生理的认识

1月经的生理

2月经病的病理

3月经病的病因

4月经病的治疗用药

5月之盈亏变化与妇人月事

、男子“八”的盛衰

1.男子什么时候结婚比较合适呢?

2.男人是如何衰老的?

3.肾气是男人的本钱 

 

第三节 《黄帝内经》解密生辰中藏有生命的密码

精读《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

天时对人体生命的作用

一、每个年份出生的人,都有其先天特点

二、《黄帝内经》揭示五脏所藏味所入

四、《金匮真言论》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

五、孙思邈修身十三法

六、经络疏通后感觉很累很乏为什么?

七、“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第四节 《黄帝内经》揭示身体器官健康密码

一、认识人的健康与性格

《黄帝内经》解密五脏六腑的有机整体

二、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1.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养心在静

2.诸气者,皆属于肺

三、黄帝内经》揭示五脏所藏味所入

1.五色、五谷与五脏

2.五味、五劳、五气、五精、五藏、五病、五邪、五脉与五脏

3.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4.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

 

第五节《藏气法时论》关于饮食的指导纲领

1.五谷为养

2.五果为助

3.五畜为益

4.五菜为充

所以最后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

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气味调和好,

这样子的结果是什么呢,五谷能够补精,

五菜能够益气(把精化成气)。

这就是饮食的终极目的。

 

 

【健康生活·天序篇】

 因天之序的性命 心神感通的和合


第二章如何根据四季调养身体
      第一节春季养生,以使志生
       春季养“生”,让身体与万物一起复苏
      第二节夏季养长,使华英成秀
        夏季养“长”,当使浑身阳气宣泄通畅
      第三节秋季养收,使肺气清
        秋季养“收”,人应处处收敛不外泄
      第四节冬季养藏,若有私意
        冬天养“藏”,正是补养身体的好时节
 
第三章月月修身养性有细则
月月修身养性有细则
一月:养肾防寒
二月:适当春捂,阳气生发
三月:食甜养肝晚睡早起
四月:补肾调阴阳
五月:关注心脏
六月:宣畅通泻,晚睡早起
七月: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八月:神志安宁,早卧早起
九月:阴阳平衡,阴平阳秘,防秋燥
十月:调养情绪 防燥邪 养阴精
十一月:冬主闭藏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十二月:适度进补,动静结合
 
第四章《黄帝内经》脏腑与十二时辰调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
第一节五脏,满而不能实
第二节 六腑,实而不可满
第三节 脏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找病根】
《神医这样看病》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第五章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第一节《黄帝内经》对疾病的认识
一、《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认识
(一)咳为肺之变动
(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三)秋伤于燥,卜逆而咳
二、《黄帝内经》对胃病的认识
(一)胃为五脏、六腑、水谷之海
(二)胃病的病因
三、《黄帝内经》对腰痛的认识
四、《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五、《黄帝内经》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第二节 气血不正,五脏皆病
第三节 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健康生活·德善篇】
   神体合一的的修真 元亨利贞的德善
 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第六章《黄帝内经》情志调养法
第一节《黄帝内经》告诉你疾病的缘起
《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
第二句是生病起于过用
第三句是德全不危
一、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呢?
二、情绪一旦过度,都会影响气的运行
三、《黄帝内经》关于五脏五藏的问题
四、当讲到七情的时候,五志入五脏,五志伤五脏
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
第二节百病生于气,慈悲是秘方
一、疾病的根源
二、养心即所以治病
三、爱是大药王
四、快乐是治病的关键
五、行善是解脱之本
六、 美美享受一粒米带来的快乐
第三节身体调理秘诀:心平气和
一、情绪、情感对人健康的影响
二、身体调理秘诀:心平气和
三、仁者寿:孔子长寿解密
四、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七章《黄帝内经》健康生活身心灵
第一节健康生活心身灵:能量管理
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纪实1.宋先生的生活境遇
思想专注可以加强能量
第二节德全不危,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
一、思维方式同样对人体有影响
二、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三、整个生活方式,都直接决定着身心健康状况



 

普度众生:黄帝内经-字里藏医说健康

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81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第九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卷六,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9-29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0-38 

      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9-50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51-68

卷十四,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51-68 刺要论篇第五十,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69-72

卷二十,黄帝内经上卷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精读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黄帝内经上卷素问73-81

卷二十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白话文灵枢|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81章

卷一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卷一第一篇-第四篇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1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内经 下卷 灵枢篇02本输黄帝内经 下卷 灵枢篇03 小针解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04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5 根结

卷二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三10-12

卷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时气第十九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四13-19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五20-28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六29-40

卷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 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七41-47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俞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53 论痛  论痛第五十三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天年篇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八48-56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九57-64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味论第六十三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卷十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65-72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一73-77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二78-81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80大惑论  痈疽第八十一 

 

 http://s13/mw690/001r2ALozy75RWskz4E4c&690

只要能足够安静,足够清敬。

凡是人,皆须爱……大彻大悟,大自在。

爱,是我们永远的课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