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平:元学习及其体育教学论意义
(2010-04-08 10:44:33)
标签:
体育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课张楚廷 |
分类: 学术交流 |
体育教学论是研究“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的学问,这一观点无可非议,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于是,我们很多体育教师在教的方面上下了大量的功夫。殊不知当我们讲到“教什么”的时候,它的完整说法应该是:教学生学习什么?“如何教”这个问题既包括如何教学生学习,又包括教学生如何学习,“何时教”也对应着我们是以何种内容在何时学的问题。可见,“学”与“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不含“学法”的“教法”可以说是不完整的。因此体育教学应该研究“学”,并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61. 林崇德教授指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意义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02.2。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R·H·戴夫说:“每个学生应会成为自己的教师。”他们的中心思想,都是强调要把“学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自己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既然“教”与“学”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研究“学”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人们对“学”的理解又有不同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体育教师这样的抱怨:“这些学生悟性太差,我教了好几遍都没有学会”,我们也经常听到学生的抱怨:“在体育课上教师讲的太多,不得要领,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由于练习的少,独立思考更少,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应该是一般学习理论研究的问题。而教师更多的苦衷在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等,对这类问题恐怕就不能用一般学习理论来解决。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从“学会”转向“会学”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 什么是元学习
元学习概念是从原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格斯(Biggs)和莫斯(Moose)在1993年提出元学习(Metalearning)理论,张楚廷教授指出:“‘学会学习’中的口号中包括两个学习概念,作为宾语的后一个‘学习’即一般的学习概念”,“‘学会’”一词中的学亦即学习的意识,首先有‘学习学习’才可能有‘学会学习’,前一个‘学习’
即为元学习”
。张楚廷
教学论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8元学习不只是学会,而是对学习的学习,它包括对个人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评价、认识与监控,包括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策略的制定与创设,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元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导致个体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改善的活动。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元学习是学习本身的改善、改革、改造”,“元学习就是学会学习,元学习所盼望的是善于学习,不仅善于思考,还善于情感调节,善于意志控制,善于构造自己尽可能好的心境”张楚廷
教学论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8四川师范大学郭英、谢名春则认为:“元学习能力即为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质是:学习者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元学习知识)对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地监控调节(元学习监控)和评价(元学习体验)的能力”。
从这些定义可以明显地发现,一般的学习与元学习的概念是不同的。一般的学习一知识、技术、技能为对象,它关注的是如何掌握,如何巩固,如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元学习则主要以学习者自身为对象,这是一个更深刻的学习问题,它关注学习者思维品质的优化,学习态度的改善,学习情感的增进。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学习跳高技术,指的是学习者学习跳高的技巧与策略,其主体主要指向外在客体,而跳高的元学习则是主体自己(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对自身跳高技术的训练和方略,它是主体指向主体自身的活动,它以人本身的学习活动为前提。一般教师在指导学生跳高技术学习时,往往习惯于思考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这时的学习仅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对跳高技术的被动改善,而元学习则是学习者对跳高技术自觉地进行改变和调整,以不断优化跳高技术结构本身的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与元学习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学习是元学习的基础,元学习通过自身学习结构的改善来改善学习本身。元学习的对象并非具体的知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习者本身,它主要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如何学习的,它是一种对自身学习全过程进行监督、调节、控制和自我反省的学习方式。
二、元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体育学习是体育教学系统的子系统,教师是施教系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系统地主体。体育学习既解决“学”的问题有要回答如何“学”的问题。如果把“教学”比作研究果木、蔬菜、花卉的栽培技术的园艺学,把“学习”可以比作研究植物如何生长发育的植物生理学。那么元学习就可比作探寻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科学。元学习理论它不仅使我们的教师能够形成新的教学理论,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转变:
1、教学研究从注重教师如何“教”转到了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重教轻学”转变为“重学重教”、“教学并重”。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与学生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统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研究“教”就必须研究“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关注学习的元学习也就是直接关注学生的素质,一个教师如果既精通“教法”,又懂得“学法”,就能够使教和学双方完美地结合起来。
2、教学的目标从让学生“学会”转到让学生“会学”,即从授之以“鱼”转到授之以“渔”。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一种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体育教师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
3、元学习理论带来了人们对体育学习观念的根本改变,这种学习观“是对学习活动本质属性的看法,它决定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人才质量。”李召存.现代教学论视野中的学习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9-31。传统体育教学理论没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仅仅从方法论的层面看待学习。把学习的本质定位于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认为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和吸收人类保存下的间接知识的认识活动。这种学习观尽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失之偏颇,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关注“教”的规律,忽视探索学习的规律, “学习”成了“教习”,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彰显,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导致教学实践步入了很多误区。这必然需要重新认识学习活动,建构新的学习观,指导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方式。
4、课堂教学评价从重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到注重对学生学的评价对学的评价,从重学的评价转到中过程的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多数学生在面临一个学习任务时,他们的重要目标是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评价重在考核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和“达标”,而不是去理解完成这一任务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由于忽视过程所以就根本看不出体育学习是怎么回事,由于缺乏目标分析,头脑中无清晰的目标体系,没有目标意识,所以,往往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采取敷衍了事,不求甚解的态度和方法,因而,挫伤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5、体育学习从课堂学习转为终身学习。长期以来,“教育”即意味着学校教育,“学校”即青少年学习的场所。人为地把人的一生分为接受教育期、职业活动期和离退休期三个阶段。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使得重视学习、研究学习已成为进入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阶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编著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书中认为学会生存与个人生活质量和生存地位关系密切,希望人人有机会通过“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报告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9。“终身学习”概念提出后已“成为各国重新阐释教育,重新改写教育学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业余教育制度和措施》,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31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和赞同,演变成为终身学习的国际潮流。元学习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迫切需要。“终身体育”的理念告诫我们:学校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有所延伸与突破,体育学习与锻炼时人类终身的事,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教给学生体育的所有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因此,体育教学的关键应该是教会学生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和体育学习的能力。
总之,元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元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它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也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它是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又是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应是体育教学的基础。